我国档案学教育的需求与诊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28(2003)04-0528-0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社会需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考虑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旺盛的教育需求才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符合教育需求规律的教育服务,必然会被社会淘汰。教育市场是随经济发展不断地变化的,教育部门应经常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教育作出适当的改革与调整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本文分析了个体与社会对档案学学科教育需求的状况,探讨了档案学学科的教育供求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与职能部门调整档案学教育结构的诊断意见。
一、教育需求与影响因子
教育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专门人才,因而它对教育的依赖关系表现为人才需求;个体要发展需要受教育,所以个体对教育的依赖关系表现为对受教育机会的需求。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体受教育的机会与人才培养、工作分配是溶为一体的,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常存在着矛盾,但国家可以通过对毕业生指定分配这支大手使矛盾达到统一。今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与计划经济根本不同的一点在于市场经济是市场配置资源。当前,我国95%以上的物质资源和80%的人力资源是由市场配置的[1](第59页)。在劳动市场与受教育机会并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教育需求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受教育机会的需求。今天,教育与个人生存、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密切。
当教育机构通过高考分数筛选求学个体的同时,个体也通过报考志愿来挑选受教育的专业和学校。报考志愿的多少表面看起来是生源问题,实质上是个体教育需求的表现。通过学生填报志愿,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就业竞争与个人未来的生存发展。
1.就业竞争。就业与人的生存是直接相关的,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之一就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就业率高的专业往往是知识面广、实践知识多的宽口径应用型专业,例如文科的管理学类专业,理科的计算机专业等。此外,当前国家亟须的新专业,如信息、生命、环境等专业也属热门专业。这类专业目前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不仅易于就业而且还有利于毕业生挑选职业。
2.个体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会出现新的格局,这使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更为密切。受教育者除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外,有些更希望接受高质量的、更高程度的教育,为个人今后的发展增添砝码,更大限度地掌握就业的主动权。能佐证这一观点的事实是,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不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并呈上升趋势,这类人不想立即就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造或自主创业。有资料报导,上海重点大学本科生考研人数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3%,有的达到50%;1998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调查的301名大学生中,有出国意向的超过了70%。
应届大学生中“不就业族”的出现反应了个体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当前就业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受教育寻求更大的个体发展空间与机遇,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这类求学者大多以知名大学、学术地位高的学科为报考对象,即使这类专业当前就业环境不好,他们也踊跃报考,例如法学、生物学等也属当前热门专业。
二、档案学教育需求现状与分析
2000年第九届档案学专业主任联席会议的资料表明,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招生招到的大多是非第一志愿的生源[2](第56页)。的确,近几年来第一志愿报考档案学专业的学生人数是每况愈下。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相比,部属院校档案学专业缺乏第一志愿生源的现象更为严重。有一个令人尴尬的事例是,有一地方院校的档案专业向来生源较好,不久前并入部属某知名大学后,尽管该档案学专业的办学条件比过去更好,但报考该校档案专业的第一志愿者却为零。他们不无感慨地说,难道档案学专业天生就不应该设在知名大学?!
笔者对以上现象的分析是:这是教育需求多元化所致。
1.生源与需求。多年来,我国都是利用高考分数线将报考大专院校的学生分成多个类别,例如“重点线”、“省线”等。一般情况下,不同分数线的生源,其质量不同。“重点线”上的生源大多学习成绩优良,对今后个人的前途有更高的自我设计,不少抱有本科毕业后的“再发展”的期望,以上部分的某些资料已经一再验证了这一判断。他们在锁定名校后,还要挑选一个可以令他们有更大发展空间与深造机会的学科领域,以利自己今后对社会、经济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能力。部属重点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在众多的可选择的学科中,无论从今后就业面,还是今后的再发展空间,或是学科学术地位,档案学专业都不属最好的。由此,“重点线”以上的生源自然就不会将第一志愿投向档案学。一些被硬性录取到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即使一再告诉他们,本专业就业率如何高、就业单位如何好,他们也往往不为之心动,而是想方设法力图调换专业。调换专业失败者大多都选择了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以与命运抗争,其目的是想通过考研跳出档案学专业,实现最初的追求。因而,普遍现象是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再报考本专业研究生者是寥寥无几。
与“重点线上”的生源不同的是,“省线以上”的考生最担心的是是否能够争取到一个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特别是高出“省线”分数线不多的学生。相对其他热门专业,档案学专业可能录取的几率更大。因而,很可能是这一动因使地方院校的档案学专业的本科生源高于重点院校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源。当然,并不排斥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不大的因素。
笔者认为,个体对档案学学科教育需求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档案学教育的职业取向过强与学科地位不高。
2.过强的职业取向影响就业面。职业取向是指特定学科教育面对社会对该学科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所做出的知识教育选择,高等教育中任何学科教育,其职业取向都是其学科教育的特色之所在。但一个学科如果过于重视职业取向,就会使该学科只注重一般职业培训而不具备研究性质,这不仅会影响到该学科的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就业困难。
长期以来,档案学教育被限定在狭小的空间,以文件为载体的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档案馆工作的实务组织课程、培养人才。由此,档案学教育中,各高校大多都将档案工作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理论性研究课程少,即使有也是围绕着档案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理论或历史文献研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工作流程与管理过程在不断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因而,与某一特定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废旧率最高。在高等教育中,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地去考虑满足某一特定部门的工作需要而设定,势必就难以考虑当前环境下的学生知识结构配置,不仅会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带来狭义与困囿,而且很难适应该行业明天的就业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不断变革,造成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人员的全面流动。现代工业使许多传统职业在社会上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个人难以一辈子都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学科教育的职业特点过于明显,显然会对所培养人员的就业前途带来影响,使他们在面临再次就业时失去优势。
3.学科地位不高限制了发展空间。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是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研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因而,学科地位不高的专业是难以吸引高质量生源的,该学科的高等教育的生存也会受到局限。档案学学科学术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下:
高等院校档案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历史系或人大档案学院,相近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面对知识量不断膨胀,知识更新不断缩短,各学科相互渗透,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的新形势,这样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档案学至今尚未摆脱历史学、史科学对它的影响,在研究范围内对起源、历史等方面问题研究过多,很少扩展到相关学科领域,也很少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来深化档案自身研究。因而,其研究成果影响小。到目前为止,真正称得上经典的理论著作凤毛麟角,难以得到政府与学术机构的肯定,由此造成学科地位低下。
三、档案学教育供求矛盾分析
教育供求矛盾是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它是教育需求的一对基本矛盾。教育供求矛盾包括教育供给与社会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教育供给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矛盾,其中教育供给与社会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供求的基本矛盾。供过于求使社会用人部门对于专业人才的录用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会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长此下去还会危及该学科的高等教育的生存。分析、预测教育供给与社会的教育需求矛盾,便于及时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避免供过于求现象的持续发生。
1.档案学教育人才需求市场分析。2000年、2001年召开的第9届、第10届档案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上的情况表明,当前大多数档案学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在党政机关档案部门或档案馆(室),以及分布于各行各业从事档案、秘书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确,这方面工作正好是档案学教育就业的主流市场。问题是,这一就业市场能保留多久,是否会持续下去。笔者认为,该人才需求市场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因素。
有资料表明,近几年来档案从业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平均每5年翻一番,按此发展势头,档案学教育从培养人才的数量上逐步提高是合理的。其实不然。有资料表明,“实际情况是,当时甚至现在,我国在职档案人员中没有经过档案教育训练或系统档案教育训练的占绝大部分。”由此可见,档案干部队伍的不断扩张实际上与社会对档案学教育的人才需求关系不大。其原因主要为:
其一,今天的档案馆(室)工作大多仍属于操作性工作,研究性质工作的岗位极少。其二,缺乏行业自律,使档案馆、室工作与本专业学历不挂勾,因而档案馆、室的岗职空缺不等同于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档案学教育供给情况。九五计划期间,档案学教育规模呈不断增长状况,各类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迅速膨胀。档案学教育当前的培养规模与教育结构是否符合我国对档案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分析该学科培养人才所面向的主市场——档案馆(室)、文秘等用人状况便可见端倪。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成立档案学系或档案学专业,到了80年代后期,全国已有34所普通高校以及14所成人高校设立了档案学或档案专业,还有19个省市设立了48个档案学中等教育点[3](第18页)。有资料表明,九五计划期间本科点从25个增至30个,硕士学科点从3个增至12个,博士学科点由1个增至2个。
对照档案学教育人才需求市场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档案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呈现出供过于求状况。其主要表现为教育的供给过剩与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行业自律,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对档案学专业人才需求不强,且为人满为患状况,全国每年不断涌现的大批档案学毕业生就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档案馆(室)当前需求最多的是操作性、应用性人才,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是中、高级人才。特别是研究生阶段,主要是以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和高等学校教师为主的。目前,我国档案学硕士点过多,而档案工作对这类人才需求量不大,高等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更重视博士学位,我国部属院校并不吸收非博士学位的年青人充实教师队伍。因而,当前的硕士教育点显然是过多了。由于硕士点批准权下放到地方,各地控制的松严程度不一,还会有一批档案学硕士点涌现。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对当前档案学教育进行调整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四、档案学教育的调整意见
教育供给与需求的调制,一般有3种类型。一是由市场自由调节,即教育供求关系由教育机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教育供求平衡也是由劳动力市场来调节的。二是计划型,教育的供求平衡由计划决定。例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教育供给机制。三是混合型,即教育供求关系与其平衡由市场与计划双重制约。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十分完备的情况下,教育资源配置这样事关国家发展前途的大事,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应由政府行政依据人才市场需求与国家经济战略,综合分析后进行调整,即采取混合型的调制机制稳妥地进行。对于调整的具体建议,笔者以为:明确办学定位;控制硕士点增长力度。
1.控制硕士点增涨力度。由上分析可见,我国档案学研究生的供给已大于需求,应当控制硕士点膨胀的力度。从办学力量来看,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应当控制硕士点的增长力度。
研究生教育不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一个独立的、更高的学习阶段,它需要导师为学生指点基础、导引方向、启迪思路,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研究生,使其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而,在我国学位的授予管理上,历来都将教师的学术水平放在可否批准的第一位,十分看重教师的学术造诣以及在教学、科研上作出的业绩,特别是其科学研究工作与所获成果。
我国档案学科学研究基础并不牢固,理论研究风气不浓,有深厚的本学科理论基础和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不多,硕士点的膨胀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质量。鉴于以上两个因素,笔者建议国家学位管理部门应控制档案学硕士点的增涨速度。
2.明确办学定位。优秀的高校不一定非要追求培养研究生,办学机构应依据自身实力明确办学定位。一般说来,部属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都要优于地方院校,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例如,部属院校师资的职称评定、学历层次都有严格要求;部属院校的学科门类一般更为齐全,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因而在档案学硕士点、博士点的布控上应以部属院校为主体。
从近几年的生源状况看,普通地方院校档案学专业并不乏生源,因而开展本科教学更能发挥其优势。部属院校由于种种因素,本科生源匮乏,硬性分配到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并不安心,除要求调换专业外,更多采取攻读双学位或辅修其他专业方式挑战命运。因此,毕业生中继续攻读档案学硕士学位者寥寥无几。笔者认为,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调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而,对于生源不足的部属院校可以考虑不招收本科生。
目前,我国档案学硕士点已占本科办学点的40%,继续膨胀有可能达到70%以上。这将会造成办学条件良好的高校研究生生源不足,而办学条件一般的高等院校研究生质量不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档案学教育结构进行调控。
实际上优秀的高校不一定非要招收研究生,美国有3688所大学和学院,一般来讲都很注重自己的办学定位,其中相当一批就是社区大学与学院,学生毕业后再到哈佛大学等名校去深造。美国的史密斯学院在美国是非常优秀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它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很有名的高校去念研究生,但它只是一个学院,不能培养研究生。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调制档案学学科的教育结构布点,以利于合理使用教育资源并符合当前档案学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