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磁共振增强在乳腺疾病应用价值论文_张蔚,郭晓山

(贵州省肿瘤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形态学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39例患者(48个病灶)乳腺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各项参数。结果:肿块状中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滑,均匀强化或分隔未见强化,峰值时间多出现在3分钟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Ⅰ或Ⅱ型曲线,恶性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毛刺、边缘强化,峰值时间出现在3分钟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Ⅱ或Ⅲ型曲线。良恶性病灶早期增强率之间无差异性。结论:肿块状的病变形态学表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占很重要价值。峰值时间、曲线类型对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但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灶有重叠,造成MR特异性减低。早期增强率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意义较低。

【关键词】动态磁共振;乳腺疾病;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54-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质量的关键。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乳同时成像,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三维立体地观察病变,不仅能够提供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而且运用动态增强还能提供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乳腺MRI在致密型乳腺具有高敏感性和高有效性,对乳腺高位、深位病灶显示较好,对多中心、多灶性病变检出较为敏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均为女性,年龄25至68岁,中位年龄41岁,临床扪及肿块25例,扪及结节10例,双乳疼痛2例,超声检查发现双乳结节或乳头状瘤2例。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患者都行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扫描、3D高分辨率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1.2 MRI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Vantage Altas1.5T磁共振扫描仪,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用量为0.1mmol/Kg。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到肝上缘。FSE序列,横断位T1WI(TR/TE 490/13ms),T2WI STIR序列(TR/TE 3550/45ms),FOV 330×330mm,PE-Matrix(矩阵)256×400mm,层厚4.5mm,层间距0.5mm。动态增强采用FFE、3DFLASH(3D快速小角度)序列,采用频率饱和脂肪抑制技术,横断面扫描,TR5.5ms,TE2.5ms,FOV300×310mm,PE-Matrix 192×256mm,层厚2.5mm,层间距为0,翻转角12°,总共扫描10期,第1期为平扫,第2~10期为增强,每期60s。冠状位扫描,TR6ms,TE2.7ms,FOV300×300mm,PE-Matrix均为256×320mm,层厚均为2.5mm。

1.3 图像后处理

选择ROI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选择病灶最大层面、强化最明显区域作为感兴趣区),计算早期增强率。

2.结果

2.1 病理结果

39个病例病理证实病灶为48个,20个恶性病灶,18个浸润性导管癌,1个浸润性小叶癌,1个腺鳞癌。28个良性病灶,7个纤维腺瘤,10个乳腺增生,3个纤维囊性变,3个纤维腺病,2个导管内乳头状瘤,2个为乳腺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1个为叶状肿瘤。

2.2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表现

恶性病灶20个,病灶最大径范围约8~62mm,平均约11.1mm。良性病灶28个,病灶最大径范围约4~64mm,平均约18.3mm。

肿块状16个。形态学,圆形9个,椭圆形3个,分叶状4个;边界,边界清楚14个,边缘不规则1个,毛刺1个;强化方式,均匀强化6个,不均匀强化10个,其中分隔状未见强化6个,边缘强化2个。灶性强化及非肿块状强化12个。形态学,灶性强化4个,线样1个,局灶性强化4个,节段性强化2个,区域性强化1个;强化形式,均匀强化8个,不均匀强化4个;分布方式,对称性4个,不对称性3个。

2.3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表现

2.3.1早期增强率 100%为诊断良恶性疾病标准,≤100%,良性病变15个,恶性6个,>100%,良性13个,恶性14个。

2.3.2峰值时间 3分钟前出现峰值时间作为良恶性疾病标准,3min前,良性7个,恶性17个,3min后,良性21个,恶性3个。

2.3.3 TIC类型 I型,良性12个,恶性2个,II型,良性15个,恶性10个,III,良性1个,恶性8个。

3.讨论

MRI动态增强检查提供乳腺良恶性疾病形态学特征表现,疾病的灌注与增强的动力功能的信息,是诊断乳腺癌、乳腺癌与周围组织关系,发现多灶性、多中心病灶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乳腺恶性疾病表现为快速流入、快速流出,与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活动导致血管数量、结构改变有关。Kuhl等[3]文献报道,恶性肿瘤生成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旁的间质内存在的毛细血管萌芽与生长,通过组织学与电子显微镜研究,这些新生毛细血管内膜具有渗透性。因此,生成血管活动具有两方面作用:肿瘤局部血管增多,导致局部对比剂流入增加,同时增多的血管渗透性,导致肿瘤该部位对比剂快速外渗。正常血管结构消失,动静脉短路也是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另一项标志,导致灌注捷径。

肿块状病变,良性的多表现为圆形、分叶状,边缘清楚,强化均匀,其中分隔未见强化对诊断纤维腺瘤有特异性,分隔未见强化为纤维腺瘤特异性表现,Hochman认为低信号分隔病理基础为大部分纤维腺瘤被纤维组织包绕和分隔。恶性病变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毛刺,边缘强化,边缘强化、毛刺征认为是诊断恶性疾病的特异性较高,毛刺征通常与浸润性导管癌相联系,它的病理基础为乳腺导管及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其间可单纯为导管增生,也可以有癌细胞浸润,边缘强化是乳腺癌最特异性征象之一,部分学者认为病变边缘环形强化不能完全用中心坏死来解释,汪晓红等研究证实,乳腺癌边缘强化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有关,边缘部分肿瘤细胞增殖活跃、间质丰富,其内微血管密度高、通透性增加。肿块状的形态学和强化形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主要反映注入对比剂后病变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早期增强率反映的是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它与病灶内血管数量等有关。本组研究中,早期增强率分布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本组中良性病变多于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大于100%良恶性病变列数较接近有关。达峰时间以3分钟前出现峰值时间作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它们之间的分布有差别,这与恶性肿瘤局部血管密度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是病灶血管灌注与流出等因素综合反映,体现病变强化整个过程,与血管渗透性、动静脉短路等有关。本组研究中,良性病灶在I型曲线占85.7%,II型曲线中良性占60%,恶性40%,恶性在III型曲线占88.9%,因此I和III型诊断良恶性乳腺疾病有较大诊断价值,II型曲线有重叠,造成诊断特异性减低。

因此,结合乳腺MRI的形态学和时间-信号曲线能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

【参考文献】

[1]陈鸿梅,于湛.乳腺良恶性病灶良恶性病灶的影像鉴别及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69-72.

[2]王鹏,向术天,等.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昆明医科大学报,2014,35(12):85-89.

[3]汪晓红,耿道颖,顾雅佳,等.动态增强MRI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5,20(8):662-666.

论文作者:张蔚,郭晓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  ;  ;  ;  ;  ;  ;  ;  

动态磁共振增强在乳腺疾病应用价值论文_张蔚,郭晓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