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中医院;安徽 六安237006)
【摘要】目的:了解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下半年实施乳腺外科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在半年时间内共实施乳腺手术123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2.52%。以乳腺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II~IV类切口感染率低近10倍。结论:乳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与乳腺病种、切口类别及危险指数等因素关系密切,应有针对性地展开防控。
【关键词】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调查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528-01
前言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医院感染的20%,直接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为了解乳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危险因素,加强有效防控措施,选择某医院实施乳腺手术的患者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背景资料
本研究选取某医院2013年7-12月实施的1230例乳腺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12例;年龄13~82岁。研究目的是了解乳腺外科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1.2研究方法
采取前瞻性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组织并实施调查。查看并收集病人临床资料,特别关注手术前后各项记录。收集并记录科室上报的医院感染患者病例,每日查看手术患者信息,床旁查看手术患者,特别关注手术后3d内患者体温、切口外观、应用抗生素情况,及时发现感染病例。督促检查感染病人的伤口分泌物标本送检及检验结果。对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患者进行登记。适当进行术后出院者连续1个月的随访,以了解其出院后切口愈合情况。每月汇总感染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总结及分析。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
1.3诊断标准及切口分类方法
按照201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诊断。参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2〕,手术切口类型分为清洁切口(I类)、清洁—污染切口(II类)、污染切口(III类)及污秽或感染切口(IV类)4类。按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程度及麻醉分级(ASA)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危险指数。
1.4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经由感染监控软件收集,人工核对手术时间、ASA分级及切口分类后编辑整理、归类,最后借助感染实时监控软件进行资料汇总,采用EXCEL和SPSS17.0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
该医院在半年时间内共实施乳腺手术123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2.52%。。
2.2不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
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类型乳腺手术中,以乳腺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其次是乳腺象限切除术;另外3种手术切口均未发生感染。
2.3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比较
本次监测的1230例乳腺手术中,I类切口手术1206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6%,较II~IV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低将近10倍(表1)。不同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
2.5危险指数的影响
按照手术危险指数评分标准,本组病例手术危险指数为0分的患者1137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随着危险指数评分数增加,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增加。结果提示,不同危险指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持续时间长、剃毛过早、免疫力低下(术前化疗)是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主要三项危险因素。首先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发生感染的手术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2.92h,最长达6.5h,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细菌污染几率增加,加之长时间对手术切口的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组织损伤,影响切口愈合;其次术前1天采取剃毛的方法进行皮肤准备,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手术时将毛囊或汗腺的常驻菌带入切口深层,为感染发生创造了条件;再次由于肿瘤患者本身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且部分患者存在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一期乳房重建、输血、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感染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针对危险因素通过采取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模拟训练手术操作等方法,提高医生手术技巧,尽可能缩短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是指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级,并设定各级医师手术权限,要求严格按手术权限开展手术。建立完善的模拟手术系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和操作技能的熟练,减少手术创伤,尽可能缩短手术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太长。手术前、手术中不用药,术后再使用抗菌药物,会错过用药最佳时机。在开展目标监测一个月后,向各手术医师反馈其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使其能够反思,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注意术中追加抗生素,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在监测过程中,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将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感染病例的控制措施等内容以“短信息”的方式发送给临床医师,及时进行干预,使手术医师从感染的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各自的手术质量,从而主动寻找发生感染的原因,针对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率,这对提高整体医疗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历史同期资料,对目标性监测阶段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同时,感染管理科将全部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反馈给科主任,由科主任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感染专率。
参考文献:
[1]李伟平,杨海峰,阳宇.乳腺纤维瘤病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7):800-802.
[2]孙光瑞,薛凤艳.乳腺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215-216.
论文作者:吴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部位论文; 乳腺论文; 感染率论文; 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