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疗法与亚健康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健康论文,疗法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51-04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如何防治“亚健康”已经由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转化成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治疗方法也由单一的外在介入手段发展到医生、患者、社会三方协作的阶段,出现了饮食疗法,音乐疗法,传统体育疗法等众多疗法,其中传统体育疗法是由亚健康患者直接操作,见效显著的一种很好的绿色疗法。它符合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又遵循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其养生保健方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干预亚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在分析亚健康成因及其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未病学”在预防亚健康中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传统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优势及作用。为了表述更清晰,图1给出了研究内容基本框图。
1 关于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1]。根据这一定义,前苏联Berkman教授以及后来的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2]。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相当于中医狭义的“未病”(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期未病态)[3]。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似健康又非健康,似病又非病的中间状态,即过渡状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没有疾病,但在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在我国国内采用较为广泛的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就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4]。
图1 研究内容框图
总之,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性的疾病前状,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即是指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经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检验无阳性结果,却呈现出生命活力降低,与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也就是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5]。
1.2 亚健康的成因
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种种问题摆在面前,人们的精神压力过大,大脑长时间地超负荷运转,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休息,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使人长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外周环境中,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心理功能,也能导致“亚健康”。此外,作息没有规律,饮食不合理,缺乏必要、合理的体育锻炼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机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种矛盾都处于相对平衡、统一的动态中。当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太盛时,这种阴阳匀平的状态就会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机体各种平衡、协调、统一的状态被打破,人体便会出现异常的症状,形成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防治就会形成疾病。
1.3 国内外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6]。英国、日本等国家亚健康人群逐年递增。目前我国面临的亚健康问题也相当严峻,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已有7亿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占总人口的70%,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
1.4 亚健康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7]。具体表现主要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五个方面[8][9]。陈国元[10]等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等为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潜伏着有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多变,大致包括: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临界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
2 未病学与亚健康
2.1 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学中没有“亚健康”的明确概念,认为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直至死亡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人体从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动态变化过程。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即所谓“未病”状态。根据中医学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11]。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是由于受到某种原因或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致使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
2.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祖国医学理论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学”的概念,即机体处在一种潜在的疾病状态或疾病易感状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其中的“萌芽”、“微病”等范畴,即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羸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12]。“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大量文献证明我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问题早有认识,并强调了“治未病”及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2.3 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的指导作用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13]。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给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了可行性。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一治未病的思想。祖国医学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阴阳、鼓舞正气,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康复能力[14]。防治亚健康的方法有:(1)心理疗法:多数亚健康患者都是心理防卫机制较弱的人,合理的心理指导,疏通能使患者从心理亚健康状态走出来;(2)改善饮食起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致病因素。(3)传统体育疗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量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功能,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促进睡眠。(4)推拿按摩针灸治疗: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亚健康状态的病理基础,推拿按摩针灸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系统实现扶正祛邪、调达气机、平衡阴阳。其中,传统体育疗法是干预亚健康的操作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
3 传统体育疗法
3.1 传统体育疗法
祖国传统体育疗法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它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应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古乐》篇中说:“民气郁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讲到以音乐舞蹈治之,既调节情绪,又活动肢体。《子华子》中有:“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传统体育疗法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疗法强调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以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预防其发生[15]。
3.2 传统体育疗法优势
体疗是利用体育运动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的综合治疗和预防不可缺少的措施[9]。传统保健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后者的对象是运动员,目的为极大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而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男女老幼,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以增进全社会的健康。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适合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场合进行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等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作为防治某些慢性疾病的措施以强身健体,源远流长。传统体育疗法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的锻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6]。
4 传统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疗法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人体的整体调节,从而为亚健康状态认识和调节提供了确实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鼓舞正气防治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外因的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即人体的正气。传统体育疗法就是通过锻炼,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以达增进健康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由此生,气血通则百病自愈。”这里的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动力[17]。传统保健体育疗法通过锻炼正气,使人体体内元气充沛,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起到“治未病”的作用,以预防亚健康增进健康。
例如,导引可以通过姿势的改变、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集中等锻炼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的机能,诱导和启发身体内在潜能,培育元气,鼓舞人体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4.2 调节阴阳防治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出现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是因为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已破坏。此时应运用“治未病”理论积极防治。《内经》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传统保健体育疗法预防亚健康的机理,必然寓于阴阳变化之中。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就应选择以动态为主的练习,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态为主的功法,以养阴制阳。夏季以静练为主,以防耗阳;而冬季则以动练为主,以防阴盛。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则意念向下;而病势向下(如脱肛),则意念向上[18]。这些皆为平衡阴阳以“治未病”。
太极拳在传统体育各疗法中应用最广,太极拳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抗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来实现的。太极拳套路中有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这些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掌握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相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谓“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太极拳通过意守、调整呼吸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促进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机能,调和阴阳平衡及影响生化、代谢、内分泌功能等作用[19]。
4.3 调节脏腑以防治亚健康
中医的脏腑理论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依赖着脏腑的正常功能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在五脏中“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在人体衰老的成因中有举足轻重作用。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其他脏腑气血津液之源泉,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因此,保持和维护脾胃功能旺盛,才能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导引以调身、调息为主增强身体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通过姿势和呼吸的调整来养生治病,归为动功。代表功法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八段锦功法第三式调理脾胃,具有压缩腹腔和舒展腰腹,对腹腔脏器进行按摩的功能,能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具有强腰健肾的功效。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集内外兼修之长,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为宗旨,可达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五禽戏根据中医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能疏肝理气,舒筋活络;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胃;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调畅气机[20]。
4.4 调节情志干预亚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21]。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产生。传统体育疗法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免疫功能,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导引术,均能消除不良情绪对免疫抑制的影响,产生良好心理效应,使免疫细胞的应答能力明显提高、活力增强,可使免疫细胞的数量增多,进而使人的免疫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2]。
传统保健中的“调心”,就是调心神,心静神凝,则身安气和,并使气、意、志处于协调安全的状态,使内脏安和,心身健康。高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令人感到紧张,传统体育疗法既适度有趣,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和谐、舒畅和愉快之中,因而可以把郁结的情绪释放出来。传统体育运动是走出心理“亚健康”有效的途径。
5 结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亚健康人群呈增多趋势。众多干预亚健康的方法中,传统体育疗法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练习时可以据体质差异,选择性的练习。现代医学认为较难治疗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统体育疗法这一途径,可以得到有效的干预。
收稿日期: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