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王永明[1]2003年在《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如何发挥内蒙古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研究和制订新的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本文尝试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研究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战略。 本文认为,21世纪畜牧业竞争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畜牧业资源优势层面上的竞争,而是比较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竞争即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因为畜牧业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比较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对畜牧业资源和组织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整合,才能将畜牧业资源优势转变成比较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 根据对内蒙古畜牧业现状、发展环境和影响畜牧业发展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性发展战略。结论如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置、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是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构建和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是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业技术、专利和主导产品,是把内蒙古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合理控制草原牧区的开发强度,有效防治沙漠化,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论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内蒙古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的措施和对策。

刘伟[2]2016年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晴隆位于黔西南州北部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熔岩石漠化地带核心区域,是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成为制约晴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县内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晴隆开始实施产业科技扶贫开发,种草养羊发展山地高效生态畜牧业,同年经省扶贫办申请获批成为国家扶贫开发试点县。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种草养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治理石漠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2006年“南方草地畜牧业交流会”在晴隆县召开,这次会议对晴隆草地生态畜牧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晴隆模式”这一概念,且在南方喀斯特熔岩地区进行推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对晴隆草地生态畜牧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晴隆模式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对目前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寻找制约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从强化草地资源管理、技术层面、政策制度、环境保护、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并从强化草地资源监测管理、完善财政金融体系、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延伸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等多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魏虹[3]2005年在《五大牧区草畜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主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重点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是草地资源大国,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潜力。但目前我国草地资源远未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与开发,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还相当落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是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五大牧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地区,开展五大牧区草畜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以“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理论”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五大牧区草地畜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获得了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五大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革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经济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状态和结构转换,同时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结构变革,因此,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相互协调推进的过程。 2.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能力建设,正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3.五大牧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草地畜牧业结构调整渐进发展,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工种草面积和比例稳步增长,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产业带、规模化生产基地正在形成,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4.根据2010、2020、2030年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要求,五大牧区草原区水草资源承载压力增大,草原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5.五大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明显影响或者制约五大牧区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经济成本、基础设施、经济规模、气候资源、水资源、农业劳动者素质、土壤侵蚀、生态脆弱、人口发展和科技贡献率等。 6.提出了五大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强草原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草原保护和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生产水平;叁是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四是调整结构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五是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产品加工增值;六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盖志毅[4]2005年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阔的草原是占我国土地面积比重最大的一个土地利用类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无论从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还是从文化学、民族学角度看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多年来,人们对这一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导致退化的原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存在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少,特别是从经济、社会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更少,研究表面化、浅层次等问题。 本文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非常严重的退化现状,总结出其退化造成的恶果和损失。分析了制约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向草原地区增加了过大的人口压力,对草原的过度无节制开发与利用,资本投入不足,草原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草原土地制度设计不当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设计:在其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应着重于让草原休养生息,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采用草原封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游牧业是一种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但要与时俱进发展现代游牧业,赋予游牧业以现代化时代特征,在限制畜群数量规模条件下走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道路。在适当的条件下,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改造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二、叁产业,积极发展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第叁产业,例如草原旅游业;用产业化拉动牧区产业多样化。积极组织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内向系统外移民:向农村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减轻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压力。由于草原周边的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经济系统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相关性很强,因此推动生态脆弱地区还草,扩大草原周边农牧交错带草原面积成为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阐述了实现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雄厚的粮食、饲草料安全基础和充足的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合理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叁个层面的制度:合理的有形草原产权制度,无形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 为了给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参照物,本文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国外经验、教训做了探讨。

颜景辰[5]2007年在《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产品数量更加充裕,种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必须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各地和各级政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日趋增强。为此,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与生态环境关联并协调起来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分为10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将生态畜牧业研究领域所关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为论文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提供理论铺垫。第叁章是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及历程进行回顾,以寻找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则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对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以客观判断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征表现,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推广背景信息。第五章则以开放的思维,探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其现存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几个典型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和能够对我国形成借鉴价值的有益经验。第六、七、八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依照畜牧业产业特征和地域分类标准分别对农区、草原和城市郊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在特性和适宜采取的微观操作方案。第九章则是对生态畜牧业产品的贸易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所必须关注的市场导向原则。第十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为今后推进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赋予了生态畜牧业以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除关注畜牧业本身外,还十分重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延伸和功能定位,强调应该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从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来合理科学地安排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注意到了四种转变,即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的转变,以在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之能够在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价值的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对系统外的负效应,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第二,归纳和总结了世界不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分析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归纳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并分别对采用这叁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对比,提出了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叁,提出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畜牧业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区域,将畜牧业产业研究与生态经济学紧密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和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两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发展城郊生态畜牧业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第四,全面设计了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在全面分析世界和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生产目标、消费目标、贸易目标和生态目标为主体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产品战略、结构战略、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为重点的战略思路,构建了以生态饲料生产技术、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洁净畜牧业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对今后推进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特格西毕力格[6]2009年在《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围绕草原这一主题,从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通过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而较翔实的分析,试图探寻以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遵循草原自然规律为原则,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认为:草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分支,含有四个生产层,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草原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其中后叁个生产层的含义自明,不必赘述。而前植物生产层,也可以称为景观层,就是不以收获动植物产品为目的,而以自然一人文景观来贡献于社会。本文基于草原这四个生产层,在界定和分析草原和草原经济的基础上,从草原畜牧业、草原工业、草原农业和草原旅游业四个方面,对草原经济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论叁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提要如下:导论: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内容结构;其次,对草原“沙化、退化和盐渍化”、畜牧业经济和内蒙古发展等草原经济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第叁,解释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实地调查方法、适度科学抽象方法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方法;最后,说明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在介绍草原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的草原定义的同时,区分狭义草原和广义草原,并阐述了涵盖多种学科的草原概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简要介绍草原概况的同时解释草原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几种功能。根据广义草原,界定草原经济概念,分析草原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基本原则和草原经济发展的原始阶段、初级阶段、盲目开发阶段和和谐阶段等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解释草原经济与草业经济、生态经济和牧区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第二章:对草原畜牧业的产生时期、产生地区及其产生过程、产生条件和重要性等问题进行较翔实分析,并说明了草原畜牧业中的叁大生产要素,草场、牧民和牲畜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根据畜牧业及其规模对草场产生的不同影响,详细阐述了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迁过程,即游牧业、半游牧半定居草原畜牧业、定居草原畜牧业和传统草原畜牧业与现代畜牧业生产并存的演变过程。第叁章:简要说明和分析草原农业的产生及条件和草原农业演变的四个过程后,阐述草原农业对牧民农产品需要的满足、民族间交流的扩大以及商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对草原生态环境、草原畜牧业、草原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既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政策措施。第四章:首先介绍了作为草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草原工业及其发展的条件;其次,分析草原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客观条件和在内蒙古工业发展中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运用等主要内容。最后,强调了在内蒙古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实施“加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章:在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发展所具备的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草原旅游业对内蒙古经济、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了今后草原旅游业发展的思路。

王云霞[7]2010年在《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草地资源比较丰富,天然草地面积约为7880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位。但是,草地资源在人们的利用中呈现不断退化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地资源退化趋势呈现加速的特点。因而科学评估不同因素对草地退化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扭转草原生态退化的局面,促进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候与人为活动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的很多研究定性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草地资源退化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论文以内蒙古牧区33个旗县和半农半牧区21个旗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变化与草地退化率的关系,通过计量经济模型量化了气候与人为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在数量上相对科学地区分了气候与人为活动导致的结果。同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和草地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当地生态、经济特点,提出了符合内蒙古实际的草地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建议。研究结果为内蒙古草地资源利用决策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由于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影响,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呈现严重加剧趋势;内蒙古牧区和半农半牧区54个旗县的气温与降水存在很大差异,但纵向来看,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增加的特点,而降水没有显着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并且年平均气温与草地退化率之间呈现显着的相关关系;内蒙古牧区和半农半牧区54个旗县的现在的相关人为活动强度比过去明显增加,这些人为因素的变动与草地退化率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计量模型的结果给出了不同因素对草地退化率的影响程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平均而言,气温升高1℃,草地退化率将增加0.05;乡村人口密度每增加1个单位,草地退化率将增加0.527;牧区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例每增加1单位,草地退化率增加0.156;而草地放牧程度平均每增加1个单位,草地退化率增加0.037;牲口总数中小畜比例每增加1单位,草地退化率将增加0.53;与没有发生过樵采乱挖行为的草地相比,发生过樵采乱挖的草地退化率将增加0.127。按照这个影响标准,从1980年到2000年间内蒙古牧区和半农半牧区54个旗县草地退化率增加了0.3,其中气候因素作用了18%,而相关的人为活动作用了52%。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国外草地资源利用的经验,并结合蒙古草地实际,本文认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推进牧草种子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研究。二是通过科技提高牲畜的生产能力,优化牲畜结构。叁要努力维持草原区人口的稳定,加强农牧民的职业与生产培训。四是加强草原法律与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力度,切实强化草地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五是积极探索适合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的管理与经营组织方式。

杨凤翔[8]2007年在《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联广泛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而且畜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是一个上接种植业、下连加工业的“中轴产业”,已经远远超越了养殖业和农村经济范畴,而成为融入一、二、叁产业的庞大产业体系,可以带动饲料、兽药、食品、皮革等加工业以及运输、包装、服务业的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地方财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当前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分析该县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及产业结构演进进程,进一步阐述了和林格尔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和林格尔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周林[9]2004年在《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在新的世纪提出了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山东农业也提出了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跃的目标,山东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蓬勃发展,已有相当的生产能力和产值水平,但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山东农业发展的任务要求,还需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上、下两篇,由9章组成。上篇是对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总论”,下篇是对山东的几个代表性畜牧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分论”。在“总论”部分中,作为战略研究的前提,论文首先对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第二章),主要是回顾了山东畜牧业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畜牧业生产的总体水平、畜牧业在山东农业中的地位以及整个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和省内畜牧业区域布局的特点,同时对山东畜牧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评价。 在第叁章,论文分析了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借此来寻找山东畜牧业的定位。一是对世界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二是对全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及周边地区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以便明确山东畜牧业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的环境,通过比较,更清楚地看到了山东畜牧业的地位。 在第四章,论文对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自然条件、畜牧资源条件、人才和科技条件、管理体制条件、市场条件和产业组织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以便为制定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研究基础。 在明确了以上因素后,本文的重点是: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议(第五章)。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主要是按照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区别,就如何促使生产要素升级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根据需求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强调畜牧生产要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认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最根本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畜牧生产标准化战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战略。叁是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认为畜牧业发展在体制上根本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把畜牧企业和农户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认为畜牧业的发展也需要相关产业发展对它的提升作用,只有发达的相关产业,才可能带动畜牧业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工业和畜<WP=8>牧装备业。 要发展畜牧业,政府角色也十分重要,在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在发展畜牧业中的责任是调控、扶持、引导和保护。在宏观调控上,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同时辅之行政手段的调节;在扶持上,主要加强对畜牧业的投入;在引导上,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在保护上,主要通过推行畜牧业保护政策实现。 在“分论”部分中,本文根据畜牧业内部不同畜种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山东养猪业、养禽业、奶牛业、养羊业和养兔业这五个主要畜牧产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分论,对五个养殖业的特点、优势及发展战略做了具体阐述。分论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山东养猪业发展(第六章)重点要调整宏观区域性布局,实现农牧结合,合理进行猪场建设,加强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健全种猪繁育体系与规模化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实施优质猪肉的标准化生产。山东养禽业发展(第七章)重点要加强疫病综合防制体系和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进养禽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创造新的出口空间。山东奶牛业发展(第八章)重点是发挥山东奶牛生产的资源科技优势,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积极推进规范化饲养,发展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立有效的奶牛联合育种体系,不断提高牛群的品质,并向精准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山东养羊业发展(第九章)重点是要优化生产结构、形成区域特色,健全良种繁育体系,重视养羊科学研究,提高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强卫生检疫,健全市场和服务体系。山东养兔业的发展(第十章)重点是加快家兔良种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规模化家兔饲养,推进家兔标准化生产,搞好家兔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强兔产品加工企业的自身建设,提高养兔业的发展水平。

佟拉嘎[10]2009年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内蒙古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长期以来,内蒙古畜牧业的重点一直在牧区草原畜牧业上。随着草原生态的恶化和畜牧业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增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潜力逐步显现。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对全区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等关系大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速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是推动全区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和必由之路。制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是涉及内蒙古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如何研究和制定既符合未来畜牧业发展趋势,又适合本地区客观实际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已成为畜牧经济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前叁章着重对半农半牧区形成的历史过程、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论述。论文第四章对内蒙古扎赉特旗畜牧业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粮食产量高的现实,认为应采取秸秆畜牧业发展战略。论文主体部分第五章针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实际,提出在进行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相结合、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基础上,采取草原畜牧业与养殖业结合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永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2].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模式研究[D]. 刘伟. 贵州民族大学. 2016

[3]. 五大牧区草畜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D]. 魏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4].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5].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颜景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6]. 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研究[D]. 特格西毕力格.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7]. 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王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8]. 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发展研究[D]. 杨凤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9]. 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10].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佟拉嘎. 内蒙古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