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

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

一、日本的地下空间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邮,袁芬,袁红[1](2021)在《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膨胀,导致城市生存空间的紧张,而城市立体化发展是在城市空间发展维度上寻找突破口的一种全新模式。对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进行特征研究,总结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模式演变,从城市设计层面对日本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做出分析。结合日本典型的城市立体化设计案例,提出日本城市发展点—线—面的立体化综合设计模式。

董致远[2](2021)在《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发展探析》文中认为地下空间是建设宜居城市、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并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物质依托,也是城市作战的最后一道防线。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实现韧性城市、提高城市质量至关重要。以日本地下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日本地下交通、市政管线等典型基础设施开发利用现状,梳理了日本地下空间的基本构成、主要特征和总体概况。其次,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功能特征和地理空间位置。最后,对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标定位和具体措施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出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任锟,陈志龙[3](2021)在《基于中国知网的地下空间规划文献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迅速,地下空间规划不断完善,地上地下空间相互协同发展。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内选取我国1981—2021年间的1590篇以"地下空间规划"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地下空间相关研究阶段分为"1981—1996年的探索期""1997—2011年的快速增长期"及"2012年至今的发展期"3个阶段,并通过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并提出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契机的推动下,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研究将不断完善与成熟,加快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地上地下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地下空间活力等是接下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许杰[4](2021)在《中日地下空间防灾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法规不完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地下空间防火、防洪与抗震等方面对中日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地下空间在防火和抗震方面已经有较为完备的策略,但是在防洪方面还亟需提升完善;制定灾害风险台账、灾害区划等级图和强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需要制定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和建立管理机制,提升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效率。

耿浩[5](2021)在《城市高密度区地下综合体空间立体化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彭城广场地下综合体为例》文中指出

苏星禹[6](2021)在《线型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空间作为缓解城市土地压力、承载部分城市功能的重要场所,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轨道交通带动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电商的兴起导致实体商业的衰退,尤其是地下商业空间,如何改善地下空间原有环境的封闭性,创造与地上商业街不同的商业步行空间,促进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于使用者而言,步行作为地下商业街的重要组成行为,研究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具有鲜明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模型,基于步行者的体验感知,对地下商业街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步行体验影响因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地下商业街和步行体验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总结,基于Brunswik的透镜模型理论构建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步行空间需求理论来确定评价模型中的直接线索、间接线索和目标评价;选取青岛市中防商街和黄岛地一城以及大连市胜利地下购物长廊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获取步行者的个人属性和出行特征等基本信息,以及步行感知等量化数据,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相关性分析,对地下商业街进行综合评价和对影响步行体验的环境要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根据评价模型中的目标评价原则,从连续性、舒适性、多样性、安全性、便捷性和愉悦性六个方面对选取的地下商业街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步行体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研究结论和空间优化原则,提出针对提升步行体验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步行服务设施、提升步行环境质量、优化空间识别体系和塑造城市文化空间。希望通过地下商业街的步行体验的研究,为今后地下商业空间的更新和设计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薛名辉,胡佳雨[7](2021)在《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街的发展与启示》文中提出由于日本人地矛盾突出,对于城市空间立体化的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地下街的发展也与城市立体化的发展相适应。本文从日本地下街的现状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的方法,回顾地下街在立体城市线索下的发展,总结其经历了起步、发展、停滞和重塑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动因与阶段特征。最后,本文总结了日本地下街的发展机制,并提出了对我国地下街发展的启示。

胡佳雨[8](2020)在《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地矛盾的存在,日本城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了立体化的发展方式,而地下公共空间是立体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7年日本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介入立体城市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历程。本研究将其演变历程按照时间的维度分为“现状分析”、“发展阶段”和“演变趋势”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日本地下公共空间与立体城市的理论与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对“立体城市”的理论构建,得出指导实地调研的原则,筛选出7个调研城市,40余个地下街作为实地调研的对象,然后得出对于日本立体城市中的地下公共空间现状报告。在了解其现状之后,通过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立体城市发展为线索,以地下公共空间与立体城市的关系为阶段划分的依据,将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作为立体城市功能附属的起步阶段”、“作为立体城市空间延伸的扩张阶段”、“作为立体城市安全隐患的停滞阶段”和“作为立体城市公共属性的重塑阶段”。之后总结了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机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通过立体化的城市片区的六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呈现的空间集约化、复合化和共享化三个典型趋势。回顾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本文总结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创新与机遇。最后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发展地下公共空间的启示。

肖玉[9](2020)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响应土地集约化利用政策的号召,人们将开发规划的视野从地上扩展到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过程中环境问题频发,而法律保护不力。本文首先就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予以概述,将这一组成词语进行分解,从“地下空间”这一概念开始切入,得出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范围内为人类所支配,能满足人类利益需求并受地下空间相关法律调整的空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手段与目的多样。在此基础上,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将其概括为相对封闭性、难以恢复性、热稳定性和地区差异性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污染方面以地下水污染、振动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为典型,生态破坏方面以地面植被破坏、城市地质灾害和破坏地下水环境为重点进行介绍。其次,总结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存在的问题:规划制度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不完善。再则,以问题为出发点寻找他山之石,有针对性地借鉴日本、新加坡和英国这三个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上较为先进的国家的经验,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日本为政府配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专家委员会,立法上贯彻绿色开发思想,规定完备的环境健康损害赔偿制度。新加坡开展工程地质勘察,总结完善城市地质资料,为科学规划奠定基础,坚持规划先行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促进部门间有效统筹和协调配合,向公众普及地下空间知识,拓宽其参与的渠道。英国拥有完善的规划申请程序,重视规划前的调查和评估工作,规定建设规划公开制度。最后,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苏奕铭[10](2020)在《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了大量由人防工程转化而来的既有地下商业空间,这些地下商业空间多“碎片化”地出现在城市主干路或城市广场下方,曾经火爆一时;而如今却面临年久失修,活力不再。步入21世纪以来,地下轨道交通的到来为这些散落分布的特殊背景发展而来的既有地下商业空间提供了发展契机,有望得到整合。本文聚焦于既有地下商业空间这一特殊空间类型,旨在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既有地下空间进行实地调查及问卷调研,厘清其发展现状及空间类型特征,探寻其协同更新的内在增效机制,提出相应的协同更新策略,为改善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现状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陈述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界定协同更新的对象,对相关概念与理论作出的界定和解释。第二章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现状调查,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与周边协同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出目前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三点“碎片化”特征与三种空间类型;并界定讨了不同时空背景下协同更新的内涵,探讨了协同更新与协同效应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章建立了协同更新增效的理论框架,对协同更新要素展开类比调查及分析,通过介入协同思维,对东北地区20处既有地下商业片区在功能、空间、综合效益指数展开评价,进而计算出其各个片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效能,基于前置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了对于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更新三种增效机制,探讨了不同协同更新阶段的增效机制参与关系。第四章首先明确了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更新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空间指数薄弱的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片区提出了协同多维空间协同的对外协调策略;针对功能指数薄弱的片区提出了协同多重功能体系的有机整合策略;对综合效益指数薄弱的片区提出了协同多边综合效益的统筹提升策略。

二、日本的地下空间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地下空间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特征
    1.1 地铁站为核心
    1.2 地下街、连廊为纽带
    1.3 联系周边城市综合体
    1.4 小结
2 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的演变
    2.1 独立发展阶段(16世纪—1927年)
    2.2 多功能结合阶段(1930年—1964年)
    2.3 地下立体开发建设阶段(1965年—2000年)
    2.4 地上地下立体化建设阶段(2000—现在)
    2.5 小结
3 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解析
    3.1 停车系统立体化
    3.2 地铁站点立体化
    3.3 交通系统立体化
    3.4 公共空间立体化
4 成都“公园城市”立体化设计发展路径
    4.1 立体化人行系统串联地面地上建筑空间
    4.2 单车立体停车配置解放城市路面
    4.3 公共空间立体化助力“公园城市”
结语
资料来源:

(2)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典型案例
    2.1 防卫省地下中央指挥工程
    2.2 首都圈地下排水系统
3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4 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分析
5 思考与启示

(3)基于中国知网的地下空间规划文献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2 数据来源
3 文献计量分析
    3.1 文献收录时间计量分析
    3.2 文献作者及机构计量分析
4 关键词检索结果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4.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5 地下空间规划发展阶段分析
    5.1 探索期(1981—1996)
    5.2 快速增长期(1997—2011)
    5.3 发展期(2012—至今)
6 建议

(4)中日地下空间防灾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2 中日地下空间防灾策略对比
    2.1 防火策略对比
    2.2 防洪策略对比
    2.3 抗震策略对比
3 日本地下空间防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3.1 完善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
    3.2 构建精细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策略
    3.3 强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6)线型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与轨道交通的共同发展
        1.1.2 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实体商业的没落
        1.1.3 公共空间与步行体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概念界定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及论文构成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构成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地下商业街相关综述
        2.1.1 地下商业街发展历程
        2.1.2 地下商业街的平面组成模式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2.2 环境知觉相关理论
        2.2.3 步行空间相关理论
    2.3 地下商业街相关文献研究
        2.3.1 国外地下商业街相关文献研究
        2.3.2 国内地下商业街相关文献研究
        2.3.3 现有研究总结
    2.4 基于步行空间评价的相关文献研究
        2.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4.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4.3 现有研究总结
    2.5 国外优秀地下商业街设计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构建
    3.1 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构建
        3.1.1 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策略与依据
        3.1.3 评价指标模型建构与要素选取
        3.1.4 评价指标重要性评价及筛选
    3.2 指标权重计算
        3.2.1 权重计算方法
        3.2.2 权重计算及结果输出
    3.3 总体评价方法
        3.3.1 评价方法概述
        3.3.2 评价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分析
    4.1 调研概要
        4.1.1 调研对象选取
        4.1.2 调研对象概况
        4.1.3 调研内容与方法
    4.2 模糊性综合评价
        4.2.1 子指标集的模糊综合评价
        4.2.2 步行体验总评价
        4.2.3 总结
    4.3 步行体验空间满意度评价研究
        4.3.1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4.3.2 步行空间满意度分析
        4.3.3 基于步行者特征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4.4 步行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3 总结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优化策略
    5.1 步行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梳理
        5.1.1 青岛中防商街
        5.1.2 黄岛地一城
        5.1.3 大连胜利地下购物长廊
    5.2 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优化原则
        5.2.1 人性化原则
        5.2.2 多样性原则
        5.2.3 系统化原则
    5.3 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优化策略
        5.3.1 完善步行服务设施
        5.3.2 提升步行环境质量
        5.3.3 优化空间识别体验
        5.3.4 塑造城市文化空间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 D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专家问卷
附录 E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要素研究
附录 F 步行体验影响要素重要性评价相关分析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街的发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日本地下街概述
    2.1 内涵界定与位置分布
    2.2 地下街空间类型与形态特征
3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街的发展阶段
    3.1 立体城市功能附属的起步阶段
        3.1.1 起步阶段的发展动因
        3.1.2 起步阶段的特征分析
    3.2 立体城市空间延伸的扩张阶段
        3.2.1 扩张阶段的发展动因
        3.2.2 扩张阶段的特征分析
    3.3 立体城市安全隐患的停滞阶段
        3.3.1 停滞阶段的发展动因
        3.3.2 停滞阶段的特征分析
    3.4 立体城市公共属性的重塑阶段
        3.4.1 重塑阶段的发展动因
        3.4.2 重塑阶段的特征分析
4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街的发展机制
    4.1 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4.2 与技术发展相协调
    4.3 与法制发展相协调
5 反思与启示

(8)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立体城市——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1.1.2 城市复合空间——立体城市的核心特征
        1.1.3 地下公共空间——城市复合空间的重要部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2 相关概念阐释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2.1 立体城市理论的基础研究
        2.1.1 立体城市理论的提出背景
        2.1.2 立体城市理论的内涵特征
        2.1.3 立体城市理论的发展线索
    2.2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2.2.1 现状调查的基本原则
        2.2.2 内部空间业态
        2.2.3 空间要素分类
        2.2.4 空间连接方式
    2.3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2.3.1 内涵界定与空间构成
        2.3.2 空间数量与位置分布
        2.3.3 空间类型与形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阶段
    3.1 阶段划分的前提分析
        3.1.1 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思
        3.1.2 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3.2 作为立体城市功能附属的起步阶段
        3.2.1 起步阶段的社会背景
        3.2.2 起步阶段的发展动因
        3.2.3 起步阶段的特征分析
    3.3 作为立体城市空间延伸的扩张阶段
        3.3.1 扩张阶段的社会背景
        3.3.2 扩张阶段的发展动因
        3.3.3 扩张阶段的特征分析
    3.4 作为立体城市安全隐患的停滞阶段
        3.4.1 停滞阶段的社会背景
        3.4.2 停滞阶段的发展动因
        3.4.3 停滞阶段的特征分析
    3.5 作为立体城市公共属性的重塑阶段
        3.5.1 重塑阶段的社会背景
        3.5.2 重塑阶段的发展动因
        3.5.3 重塑阶段的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趋势
    4.1 立体城市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的演变机制
        4.1.1 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4.1.2 与技术发展相协调
        4.1.3 与法制发展相协调
    4.2 空间集约化
        4.2.1 集中布局提高效率
        4.2.2 空间置换节约土地
    4.3 空间复合化
        4.3.1 城市客厅多元体验
        4.3.2 城市门户站城一体
    4.4 空间共享化
        4.4.1 共享空间服务周边
        4.4.2 共享游憩激活城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思与启示
    5.1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存量空间老化
        5.1.2 增量空间不足
        5.1.3 发展韧性不足
    5.2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应对的挑战
        5.2.1 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
        5.2.2 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5.2.3 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5.3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创新与机遇
        5.3.1 空间——自然化、健康化、立体化
        5.3.2 城市——安全性、经济性
        5.3.3 人——趣味性、探索性、科普性
    5.4 日本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4.1 立体发展整体规划
        5.4.2 公私合营高效管理
        5.4.3 制度保障与时俱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日本地下街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概述
    2.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含义
    2.2 开发利用的城市地下空间的特点
        2.2.1 相对封闭性
        2.2.2 难以恢复性
        2.2.3 热稳定性
        2.2.4 地区差异性
    2.3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3.1 地下水污染
        2.3.2 振动噪声污染
        2.3.3 大气污染
    2.4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破坏问题
        2.4.1 地面植被破坏
        2.4.2 城市地质灾害
        2.4.3 破坏地下水环境
    2.5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2.5.1 预防为主理论
        2.5.2 代际公平理论
        2.5.3 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制度不完善
        3.1.1 规划科学性不强
        3.1.2 规划缺少和地面规划的协调
        3.1.3 规划制度缺乏强制力
    3.2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漏洞
        3.2.1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缺少针对性的规定
        3.2.2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不完善
    3.3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3.3.1 开发利用管理责任不清
        3.3.2 信息管理不规范
    3.4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不完善
        3.4.1 生态损害赔偿范围狭窄
        3.4.2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鉴定评估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立法经验
    4.1 日本
        4.1.1 政府配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专家委员会
        4.1.2 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立法贯彻绿色开发思想
        4.1.3 完备的环境健康损害赔偿制度
    4.2 新加坡
        4.2.1 开展工程地质勘察,总结完善城市地质资料
        4.2.2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4.2.3 加强综合管理,促进部门间有效统筹和协调配合
        4.2.4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普及地下空间知识
    4.3 英国
        4.3.1 重视规划前调查和评估工作
        4.3.2 建设规划公开制度
        4.3.3 完善的规划申请程序
第五章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完善
    5.1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制度
        5.1.1 建立城市地下空间信息调查制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5.1.2 建立地面地下规划信息共享制度,实现地面地下统筹规划
        5.1.3 严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更改程序
    5.2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2.1 确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5.2.2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5.3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
        5.3.1 配置与厘清管理部门职责
        5.3.2 规范城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
    5.4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5.4.1 扩大赔偿范围
        5.4.2 完善鉴定评估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地下空间的发展受到重视
        1.1.2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研究的缺失
        1.1.3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更新的紧迫性与机遇
    1.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1.2.1 TOD模式理论
        1.2.2 城市触媒理论
        1.2.3 城市·建筑一体化理论
        1.2.4 城市空间集约化理论
        1.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系统分析法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
        1.4.3 对比分析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调查与分析
    2.1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与周边协同关系的演变
        2.1.1 缘起——基于人防工程的兴建阶段
        2.1.2 过程——地下商业的分批次转化阶段
        2.1.3 发展——空间整合方式的发展阶段
        2.1.4 反思——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探索阶段
    2.2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早期“碎片式开发”的弊端及特征
        2.2.1 空间的“碎片”——分阶段开发的地下飞地
        2.2.2 功能的“碎片”——纯商业导向的单一转化
        2.2.3 体系的“碎片”——开发主体的各自为政
    2.3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片区空间类型现状调查与分析
        2.3.1 “城市枢纽型”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片区空间形态特征
        2.3.2 “区域核心型”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片区空间形态特征
        2.3.3 “街区节点型”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片区空间形态特征
    2.4 对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更新的内涵界定
        2.4.1 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协同更新内涵
        2.4.2 协同更新与协同效应的辩证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增效机制
    3.1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增效理论框架
        3.1.1 协同增效的观念树立
        3.1.2 协同增效的理论框架内涵解析
    3.2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更新影响要素调查
        3.2.1 协同更新影响要素的收集
        3.2.2 协同更新影响要素调查与分析
    3.3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效应的量化描述
        3.3.1 协同更新影响要素的提取转化
        3.3.2 协同理论-哈肯模型的类比引入
    3.4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效能的量化取值
        3.4.1 功能协同指数
        3.4.2 空间协同指数
        3.4.3 综合效益协同指数
        3.4.4 协同效能分析
    3.5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更新的增效机制
        3.5.1 以空间拓展整合为基础框架的聚合增效机制
        3.5.2 以功能迭代复合为内容填充的代谢增效机制
        3.5.3 以效益统筹提升为内涵拓展的并置增效机制
        3.5.4 不同协同更新阶段的机制参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的协同更新策略
    4.1 既有地下商业空间片区协同更新的原则
        4.1.1 城市核心商圈区位同步化
        4.1.2 城市交通系统空间一体化
        4.1.3 城市公共建筑功能互补化
        4.1.4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融合化
        4.1.5 城市社会生活关联紧密化
    4.2 协同城市多维空间系统的对外协调策略
        4.2.1 有机整合城市交通体系
        4.2.2 统筹衔接城市公共建筑
        4.2.3 融合过渡城市公共空间
        4.2.4 重塑多元城市历史街区
    4.3 协同城市多重功能体系的有机整合策略
        4.3.1 联动协调外部客体衔接功能
        4.3.2 更新迭代内部本体固有功能
        4.3.3 适度引入非营利性功能
    4.4 协同城市多边综合效益的统筹提升策略
        4.4.1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4.2 强化空间安全品质
        4.4.3 提升空间投资效益
        4.4.4 完善空间运营管理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总体现状调查表
附录2 城市既有地下商业空间更新影响要素调研问卷
附录3 城市既有地下商业空间更新影响要素调研问卷(专家版)
附录4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访客流量抽样调查表
附录5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业态氛围抽样调查表
附录6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营业时间调查表
附录7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空间品质调查表
附录8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运营维护抽样调查表
附录9 东北地区既有地下空间发展潜力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日本的地下空间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地下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的设计研究[J]. 李邮,袁芬,袁红. 华中建筑, 2021(12)
  • [2]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发展探析[J]. 董致远. 防护工程, 2021(05)
  • [3]基于中国知网的地下空间规划文献可视化分析[A]. 任锟,陈志龙.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 2021
  • [4]中日地下空间防灾比较研究[J]. 许杰. 山西建筑, 2021(18)
  • [5]城市高密度区地下综合体空间立体化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彭城广场地下综合体为例[D]. 耿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线型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与优化研究[D]. 苏星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街的发展与启示[J]. 薛名辉,胡佳雨. 中外建筑, 2021(05)
  • [8]立体城市视角下日本地下公共空间演变研究[D]. 胡佳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D]. 肖玉.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10]东北地区既有地下商业空间协同更新策略研究[D]. 苏奕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