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事件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12月,医院心内科共收治住院患者405例次,纳入对照组,主要通过晨会、月会、季会、年会,进行护理风险事件特别是严重的不良事件进行探讨。2017年1月—12月,医院心内科共收治住院患者422例次,纳入观察组,重新定位风险管理小组的职能,赋予其循证护理职能,进行循证护理培训,针对发现的风险问题,制定落实循证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穿刺点症状发生率、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睡眠障碍发生率、护理不依从行为发生率、皮肤/口腔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整体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获得患者的好评。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安全;护理满意度;循证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221-02
心血管内科主要收治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老年人,其中不乏失能患者,自护能力差,静脉输液率高,部分对象还使用血管活性、激素类药物,用药护理风险高[1]。部分心内科住院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有报道显示约30%~40%的住院猝死发生在心内科,对监护提供了较高的要求[2]。以上都要求医院加强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风险分析方法,为此医院尝试在心内科建立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12月,我院心内科共收治住院患者405例次,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45例、女性160例,年龄(58.4±11.0)岁。疾病类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126例,心功能不全91例,高血压74例,心律失常54例,其它60例。重症35例。2017年1月—12月,我院心内科共收治住院患者422例次,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256例、女性166例,年龄(59.0±14.3)岁。疾病类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124例,心功能不全101例,高血压77例,心律失常50例,其它70例。重症37例。两组对象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重症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晨会、月会、季会、年会,进行护理风险事件特别是严重的不良事件进行探讨,分析高发、高危害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如对于猝死,医院的具体策略是高危人群专人监护、严格的心电图管理、建立应急抢救护理小组、病房急救车规范化管理等。对于常见的护理问题,如护理文书问题,开展相应的持续质量改进活动。
1.2.2观察组
建立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方法如下。
(1)循证管理:①重新定位风险管理小组的职能,赋予其循证护理职能,进行循证护理培训;②组织对护士进行循证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循证药学的概念,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循证风险管理的流程:①首先,提出护理问题,护士需要与相关的医师、药师、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护理问题;②其次,需要系统全面的检索资源,寻找临床问题最佳的答案证据,主要包括前文提到的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PubMed等网站,不限定语种和时间,根据4C原则选择数据库,检索需要严格按照检索的原则操作[2];③再次,评价证据的内在真实性、外在真实性,找出最佳的证据,一般而言meta分析、系统评价的价值最好;④最后,建立循证护理技术,组织进行培训落实。
(3)循证风险管理应用:在2017年进行了26次循证,主要针对的问题包括睡眠障碍、压疮、会阴护理、意外拔管、导管固定及护理、精密输液器使用、心电图识别、出院前健康教育等[4]。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安全事件发生情况、非常满意率以及总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护理满意度整体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安全事件
观察组静脉炎/穿刺点症状发生率、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睡眠障碍发生率、护理不依从行为发生率、皮肤/口腔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整体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2。
3.讨论
风险管理策略在压疮、跌倒等高危害的不良事件的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护理常见的不良事件如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睡眠障碍、皮肤、口腔问题发生率仍然较高,这不仅仅是管理问题,也是护理技术问题,既往的护理无法满足实际需求[5]。
为此医院制定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于风险从循证的角度制定控制对策,重视护理技术的改进。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静脉炎/穿刺点症状发生率等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获得了患者的好评。
循证护理充分的发挥循证医学的优势,收集的证据克服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得出的干预措施更为有效、安全。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护士未能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循证证据不够科学。护士也存在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并非所有的护理风险管理问题都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据支持,护士需要有自身的meta分析能力,学会收集相关文献得出自身的结论,从而指导技术改进。
小结: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获得患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冬.风险管理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1):287+289.
[2]李云鹏.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因素回顾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4):20464-20465.
[3]程琳,安芳红,李晓燕,等.睡眠结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控制效果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03):402-403+405.
[4]杨艳飞.循证护理在预防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0):124-126.
论文作者:张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发生率论文; 风险论文; 患者论文; 事件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