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发部署反导武器的梗概、前景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梗概论文,前景论文,武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开发并将部署的反导武器系统,即为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其功能是相对于进攻性的弹道导弹的。美国开发这类武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主要针对苏联。冷战结束后,则不仅针对俄罗斯与中国,而且还对准朝鲜、伊朗等所谓的“无赖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府,这类武器均有不同称谓,克林顿政府从功能上把其分解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克林顿政府原定于2000年内作出部署NMD的决定,但由于技术原因,克林顿把这一决定权让给了下届政府。可以想见,美国的新总统将会于2001年或稍晚些时候作出部署反导武器的决定并加以部署之。其结果,必将给国际政治,其中首先是国际安全以长远的影响、巨大的冲击。
一 美国开发反导武器系统梗概
美国开发反导武器系统,迄今可分两个时期和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三个阶段是:酝酿与开始实施阶段;“战略防御”计划(SDI)(俗称“星球大战”计划)执行阶段,该阶段横跨两大时期;酝酿与准备部署反导武器系统阶段,美国作出部署决定之日正是这一阶段结束之日,现仍处于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始于50年代中后期,止于70年代中期,历时近20年。其间经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等为总统的若干届美国政府。在美苏对抗的冷战背景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酝酿并将有关设想付诸实施。军事上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苏联于1957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成功地进行了洲际导弹试验,美国本土从此便置于其敌手核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和核武器的威胁之下。为防范苏联的核打击,确保美国本土安全,艾森豪威尔政府酝酿并开始实施相关的反导武器计划。接着,美国于1967年提出了名为“哨兵”的反导武器计划。其直接原因,一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二是从1964年起苏联在莫斯科周围进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用基辛格的话说,约翰逊政府决定要建立一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但是这个决定还是“留给尼克松实施”。[1](P.257)
尼克松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反导武器计划始于1969年,并将“哨兵”改为“卫兵”。尼克松施政之初,正是美国自冷战以来所处的最困难时期。对外难以从侵略战争中脱身,对内因越战而反战之火四起,白宫蹈入四面楚歌。在此困境下,尼克松政府接手并开始实施“卫兵”反导武器计划,其战略与政策上的考虑,亦即既立足于美国国际政治与安全战略,又须从美国面临的外交和军事现实出发。对于后者,基辛格解释道:“我同意我们应该继续搞反弹道导弹的结论。在我看来,决定性的理由既是军事性的,又是外交性的。”[1](P.257)显然,在基辛格看来,如果美国没有一个与莫斯科相对应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尼克松政府在与苏联打交道中将不可避免地处于下风。对于前者,即基辛格博士在从理论上阐述他对军事和外交在同他国交往中的相互关系时说:“在整个历史上,各国的政治影响大体上跟它们的军事力量相关连的。尽管各国在其制度的道义和威望上各不相同,外交技巧可以增加而不能替代军事实力。说到底,软弱总是招致侵略;虚弱无力的结果是放弃政策。”[1](P.257)基辛格是尼克松政府的高级幕僚和作出决策的主要参与者,他的上述见解,不可能不对尼克松政府作出部署“卫兵”反导系统产生影响。但随着美苏1972年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及1974年对该条约的修改,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等,尼克松的“卫兵”计划后来实际上被束之高阁。
第二阶段的美国反导武器计划即为“战略防御”计划(SDI)。该计划从1983年开始实施至1993年止,历时10年。
该计划实施的标志是1983年3月3日发表的所谓“星球大战”演说。随着这一计划的执行,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以开发空间武器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军备竞赛。按照当初的构想,美国将通过发展激光和动能反导武器系统,分四个阶段拦截苏联发向美国本土的战略导弹,即分别在苏联导弹发射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重返大气层段,将其摧毁。由于该计划的实施,一时引起国际舆论的普遍重视与关注。从政治上讲,随着SDI的推行及由此给当时苏联领导人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且不知所措,美苏从冷战时期开始的苏攻美守态势,随之转换了攻守位置。
布什上台后,继承里根既定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到1991年该政府提出所谓的“全球有限打击防御系统”即G-PALS,但新系统并未摆脱SDI所设定的框架。按照布什政府1991年8月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称,相较于SDI,G-PALS只是“规模要小一些和耗资要少一些”而已。作为SDI的继续,G-PALS一直推行至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之后。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即美国开始推行相关的反导武器计划以来,尤其是1983年开始实施SDI到1993年的10年间,耗资达数百亿美元,期间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为其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开发及而后部署反导武器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第三阶段为美国准备部署反导武器系统阶段。这一阶段始于克林顿政府的1997年,与以前不同之处是,美国将反导武器系统计划明确分作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两个部分,并最终决定先部署NMD。
为了早日作出部署NMD的决定,白宫采取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拟定"3+3"发展计划。这就是从1997年起,用3年时间发展NMD的必要技术;在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进行3次试验,以便为2000年上半年作出部署决定提供依据。第二,为NMD增加66亿美元的经费,开发费用增至105亿美元。这一决定是1999年1月作出的。第三,1999年7月,克林顿签署了国会于当年5月通过的建立NMD的法案,从而使部署该系统成为美国的一项必须付诸实施的国家政策。
按照"3+3"部署,截至2000年7月,美国先后进行了3次拦截试验。第一次试验于1999年10月2日进行,试验取得了成功。第二次试验于2000年1月18日进行。第三次则在反复推迟的情况下于2000年7月7日进行。后两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本来,按照克林顿最初的设想,如果在3次实验中如期取得2/3的成功,他便在其任期内于2000年6月间作出部署NMD的决定。第三次试验失败后,克林顿被迫于2000年9月1日宣布,把何时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决定权让给下一届政府。这样,美国原本拟于2000年结束反导武器系统开发的第三阶段,不得不延期。同样,原拟于在2003年—2005年对NMD的部署安排,亦只得推迟进行。
二 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前景
关于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的前景,将涉及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美国下一届政府是否会部署这一武器系统?回答是肯定的,即美国将不可避免地部署这类武器系统。主要依据是: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是出于其既定的政治和安全战略的需要。从军事上讲,这种战略上的需要是直接的。客观而论,今日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贸然对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进行军事打击,因此,它的安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美国当权者则持不同观点。认为在冷战结束的背景下,美国的安全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到2015年前后,美国当拥有可同时打两场战争的军事实力,以便打赢可能发生在美俄以及美中之间的两场大战;二是美国要改变冷战时期“确保相互摧毁”的战略,以从核威慑的阴影下摆脱出来,求得国家的绝对安全。在他们看来,发展反导武器系统是最佳途径。从政治上讲,这种战略上的需求则具有间接性质,这就是通过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增强美国的军事实力,藉助对国际安全事务、首先是欧洲和东亚安全事务的主导,达到构筑单极世界的政治战略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五角大楼迄今已在部署NMD上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从而坚定了其部署这一武器系统的决心。军事技术专家知道,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必将涉及两个与技术相关的问题:一是分辨来袭导弹的真假目标;二是迎击和摧毁来袭导弹的真目标的问题。据美国军方权威人士讲,这两个方面,五角大楼在技术上均取得了相应的突破。这些技术包括高分辨雷达、红外制导系统、电子反干扰的数字雷达等。[2]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美国部署其反导武器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个问题是,在1999年,美国国会及克林顿已就部署NMD通过和签署了有关法案,从而使部署反导武器系统成为美国扩充军备的一项国策。因此,美国的新政府必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这一国策,并就部署相应的武器系统作出决定。
至于美国将于何时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问题,以及该武器系统将是何等规模和何等样式,应当关注和探讨。因为共和党与民主党在竞选中涉及这一问题时有着明显的分歧。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美国新政府将于何时部署这一武器系统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美国新总统将于2001年—2003年间作出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决定。而部署的系统或者仍按NMD的既定规模和样式,或者对其略加修改。估计,美国的反导武器系统大约在2010年前后便会具有实战能力。
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大致步骤将是:第一步,仍拟在阿拉斯加州部署20个左右的系统;第二步,将已部署系统扩至100个左右;第三步,在美国的其他州,如北达科他州另行部署150个左右的系统。除此之外,美国还可能相应地开发和部署海基和空基反卫星和反导弹系统,以便最终形成天基、陆基和海基的三位一体的反导武器系统和反卫星武器系统构成的大网络、大系统,用以保护美国本土及海外军事设施。在冷战时期,美苏的军备竞赛一直在发展进攻性的战略武器领域。可以认为,美国作出部署反导武器决定之时,正是其冷战开始以来在扩军备战的道路上所采取的最重大的战略步骤,因此,其对国际政治及国际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当特别关注。
三 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影响
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对国际政治与安全影响,主要导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在冷战结束后的历史条件下,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充军备的行动,其战略动机和相应的规模,远非70年代初的部署行动可比。其次,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政治战略意图是旨在打破两极格局终结后已初步形成的多极格局关系框架结构,其军事战略动机则是为了改变在核威慑基础上形成的“确保相互摧毁”理论和准备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为此,它不惜违反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最后,它不仅把军事矛头对准俄中,而且还指向朝鲜和伊朗等第三世界国家。
据此,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其中包括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其主要影响是:
第一,将破坏俄罗斯承认的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恶化美俄关系,并可能导致华盛顿与莫斯科新一轮军备竞赛。
美苏于1972年5月26日签订并于同年10月3日生效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包括前言和16款条文。该条约明文规定: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用以保卫首都,一个用以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双方均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或拥有这种防御能力的基地;双方均不得使非弹道导弹系统,如防空系统等,拥有反弹道导弹的能力。很清楚,美国部署NMD违反了“双方均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一条。同时,由于双方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属于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一部分,故而,华盛顿违反该条约,自然也就违反了它与莫斯科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武器第一阶段谈判中达成的有关条约。因此,华盛顿违约可能产生的结果是:其一,华盛顿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自然会受到国际舆论的抨击;其二,作为签约的另一方,莫斯科将在外交上立于有利地位,虽处于守势,但若其要开发自己的反导武器或继续研制和改进其进攻性的战略武器,均可为他人所理解。由此挑起新一轮军备竞赛,进而恶化美俄关系的将是华盛顿,而不是莫斯科。
第二,与美俄可能展开新一轮军备竞赛相关联,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将严重影响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并危及世界和平,从而给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新的课题。
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与欧洲和东亚地区形势变化相关联是因为:其一,美国部署这类武器,其意图在于服务于准备同时打赢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两场战争。在这里,部署这类武器的立足点是,设法改变二战结束以来美苏间形成核相互威慑和准备第二次打击的武器构成,并由此确立对俄罗斯的军事战略优势;其二,在美国拟议中的部署计划,不仅包括部署针对进攻性的战略武器系统,亦包括针对进攻性的战区导弹系统,而后者主要部署在亚太地区,主要针对中国。其三,由于这类武器系统严重恶化了大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导致欧洲和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稳,并由此导致世界和平遭受到严重威胁,将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由此给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新的课题是指,在冷战条件下,尤其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当时的美、苏领导人均意识到,在核战争中无胜利者,核战争不能打,因而核武器实际上成为美苏对外政策的一种政治工具。美国在认识上的变化,对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传统理论,与发展核武器的初衷,不啻是一种挑战。相反,如若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并由此改变核武器一方对另一方的威慑,从而使其中的一方获得进行战争的自由而不冒同归于尽的风险,那么,在认识上自然就可能出现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传统理论的回归。这样的课题,显然是应当加以研究的。
第三,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将严重影响大国现已形成的格局框架,并给世界政治以巨大冲击。
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给大国关系格局框架结构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涉及美欧俄关系和美中日关系。从美欧俄关系讲,欧盟国家担心俄欧关系因欧洲安全出现问题而对美部署反导系统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又担心受制于美国,所以在欧洲出现欧俄联合抑制美国的趋势。但美欧毕竟是盟友,欧盟国家能否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尚不可知。果如此,美欧俄三角将可能向美欧为一方同以俄为另一方进行角斗的局面。而从美日中三角讲,很显然,日本已明确站在美国一方。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对亚太地区,主要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局面是很不利的。
而从世界范围讲,大国间的这种关系必然会波及到世界全局。正因为如此,全世界各国对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的立场特别重要。值得欢迎的是,在2000年11月1日,由俄罗斯、中国、白俄罗斯提出的维护《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决议案,得到了79个国家的支持,从而在联大得以通过。虽然这一决议不见得能够阻止美国部署反导武器系统的部署,但这一举措无疑可抑止美国的扩军备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