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阻力针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普通针刺治疗后再行阻力针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ADL、ROM及总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通针刺治疗肩周炎对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疗效显著,但对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改善不甚理想,阻力针法与普通针刺最大的不同是在取穴、针法与体位方面都明显地突出了一个“动”字。即在行针刺手法的同时,让患者作相应的活动,故可使粘连的关节囊、肌腱和韧带得以松解,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
【关键词】 阻力针法;肩周炎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关节周围酸重疼痛,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降低。又称为“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等。普通针刺疗法治疗肩周炎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但对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改善不甚理想,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而阻力针法在针刺时配合相应的关节活动,克服了普通针刺疗法之不足,将之与普通针刺相结合用于肩周炎的治疗,对松解粘连的关节疗效显著,可明显提升关节活动范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8月在我科就诊的80例肩周炎患者均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9.6±0.6)岁;平均病程(3.6±0.6)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2±0.4)岁;平均病程(3.8±0.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均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普通针刺治疗后联合阻力针法治疗。①普通针刺:主穴 肩髃 肩井 肩前 肩贞 臂臑 阿是穴 阳陵泉;配穴:以肩前后伸疼痛者属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以肩外旋疼痛并有三角肌压痛者属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以肩背屈疼痛者为太阳经证,加后溪、昆仑。针刺方法:穴位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40mm毫针直刺,得气后施捻转提插结合平补平泻针法。每穴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阻力针法:选穴及操作方法 患者取面向椅背坐位,助手拖动患肢上抬、外展、内收、搭肩、勾肩、抱肩、贴背上抬、梳头、举物等姿势或动作,尽量使患者在某种姿势或体位产生痛点(若患者能够耐受,让痛点疼痛越明显效果越好)。固定该姿势,取痛点1~2穴针刺得气后,在该姿势下适当地逐渐增大该姿势的幅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行针5~10分钟。针毕,更换姿势或体位,重新寻找痛点进行针刺,每次针刺取2~3种姿势即可[3]。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3 评定指标 2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临床诊疗指南中的标准[4],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3个方面综合评定,总分100分,其中疼痛30分、ROM30分、ADL40分,得分越高疗效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及总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筋失濡养,风寒湿外邪侵袭肩部,经脉拘急所致。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引起肩关节周围炎。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故治疗应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辅以功能训练。针刺治疗肩周炎历史悠久,《针灸甲乙经》中对:“肩痛不可举”,应天容、秉风、肩井、巨骨、肩髎等治疗。《针灸大成》:“肩痹痛,肩髃、天井、曲池、阳谷、关冲。”《备急千金要方》中除应用局部腧穴、循经取远端阳谷、前谷、养老,亦云:“肩内麻木,天井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衣,清冷渊主之……肩痛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主之。肩痛欲折,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古人将肩痹的病因和不同的疼痛部位及性质作出详尽阐述和针刺方法。现代研究亦表明,针刺可疏通肩关节周围经络气血,改善患处血液循环,镇痛抗炎,从而达到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的作用。针刺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损伤部位聚集,减少其在损伤部位的致痛作用,有利于损伤的修复[5]。普通针刺治疗本病对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疗效显著,但对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改善不甚理想,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阻力针法与普通针刺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取穴、针法与体位方面都明显地突出了一个“动”字。针刺的作用在于“通其经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痛点”正是损伤病变的所在,气血瘀滞的中心,运用阻力针法针刺直达病所,尤其是针刺又配合相应的活动,故可使粘连的关节囊、肌腱和韧带得以松解,加强了通经络,疏血气,除菀陈的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尤其对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疗效显著。其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关节松动术[6],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容国安,毛容秋,危静.粘连期肩周炎的综合康复治疗[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18-118.
[2] 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M].长沙: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78.
[3] 石学敏.石学敏针刺手法[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84.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李明,赵军.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11-12.
[6] 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82.
论文作者:林福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针刺论文; 肩关节论文; 针法论文; 肩周炎论文; 阻力论文; 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