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王”方向发飘(论文文献综述)
薛世昌[1](2021)在《“非虚构”背景下当代诗歌“事实的诗意”》文中指出"非虚构"背景下的诗歌世界不可能独"是"其身。从当年阿吾倡导的"不变形"到于坚的"拒绝隐喻",到伊沙"事实的诗意",包括2016年冰峰的《非虚构诗歌宣言》,中国当代诗歌"回到事物本身""呈现就是一切""回到常识"的"非虚构"诗作,早已是风景这边独好。伊沙"事实的诗意"理念的基本内涵有:文化的与生命的,生命更重要;写出来的与活出来的,活出来的更重要;心灵的与身体的,身体也重要;类我的与个我的,个我更重要;事实的与想象的,二者要对接,事实更重要。"事实的诗意"主要通过叙述而呈现事实与事件(包括所有的客观之物),并追求"深度事实"。在"事实的诗意"感召下,涌现了许多奔向现实、直面现实、介入现实的"事实"诗写者,他们正纷纷在"非虚构"的天空振翕试翼。"非虚构"在终极的意义上是"唯物主义"艺术观对"唯心主义"艺术观的冲击。
周仁富[2](2020)在《“地域”视域下刘宋诗风研究》文中认为南朝刘宋偏安于江左,这一时期诗人生活的区域相对集中,游览范围大多限于江左之地,因此该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在政权轮流更替的社会背景下,士不遇者及惆怅苦闷者皆喜好寄情于山水,感物态之变化。他们登高望远,临流而赋,将江左的山川风貌尽收揽于眼底,山川风物是刘宋诗人治疗心中创伤的最佳良药,情感的音符汇聚成了动人心弦的诗句。地域与文学牵扯甚密,我国生态地貌复杂多样,物色之变,山水之美引发诗人内心情感之变化,导致诗风的差别。地域特征与诗歌风格,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源远流长、地理特征多样化,相同地域的不同时期文学风格呈现方式不尽相同。刘宋偏安于江左,诗人生活在流水潺潺,四季如春,暖风拂面的江南水乡,诗风与西晋以来的风格迥然不同。其次,因东西南北地域差异,四季风物不同,季风气候的影响,东西南北温差具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别。因为“自然环境首先具有激发智力的作用。”截然影响着诗人的三观。本论文以刘宋时期诗人的作品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前人研究重点在文学评论以及山水诗等方面,刘宋时期因地域的特殊性给诗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立足于刘宋时期的地域特征,以实证为依据,论证刘宋地域与诗风的关联性。
涂忻辰[3](2020)在《清代文人孙运锦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孙运锦(1790—1867),字绣田,号坨南老人。清代徐州铜山着名诗人、学者和文化名人。着有《垞南诗草》《与我周旋斋百一诗录》《与我周旋斋文集》等。作为清代江浙一地古典诗歌承前启后的人物之一,孙运锦之前有陈师道、万寿祺等先贤,后有张伯英等后继者,对孙运锦及其诗歌进行整理和阐释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平交游概貌,一窥其诗歌的总体风格和艺术特点。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孙运锦诗歌研究的现状,并且从清代诗歌角度、地缘角度、时代角度和个人角度说明研究孙运锦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从孙运锦的家世、生平与交游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梳理出诗人平生概况,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其诗歌研究。第二章主要以《与我周旋》一书所收录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将孙运锦的诗划分为纪行诗、咏古诗、咏物诗、悯乱诗、酬唱诗和哀悼诗六种题材,举例详细分析孙文锦不同题材诗歌的写作特点,分别对每个题材的创作内容、思想情感和总体特征进行阐释与总结,发掘和体察孙运锦诗歌所包含的人文关怀及其现实主义倾向。第三章阐述和分析孙运锦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主要从体裁、辞采、造意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结语部分援引后世评价,总结孙诗整体面貌,评述孙运锦在文学、史学、谱学和艺术领域的贡献,希冀为孙运锦及其诗文研究,乃至清代中晚期江浙一带古典诗歌与诗人研究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参考。
周涵[4](2020)在《郑玄《诗经》学诗教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兼通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是汉代经学集大成者。《毛诗传笺》是郑玄为《毛诗》所作的笺注,是郑玄《诗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也是两汉《诗经》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诗教观是郑玄《诗经》学的重要内容。它是郑玄借注释《诗经》表达美颂或讥刺的政治立场,它既包含着时代思潮,又体现着郑玄的政治理想和人文情怀。其诗教观所关涉的对象十分丰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作、征战、婚姻等。其目的是希望统治者推行仁政,实现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理想。本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郑玄《诗经》学诗教观产生的背景。通过探本溯源,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探析影响郑玄“诗教观”产生的内因与外力。第二章探讨郑玄《诗经》学崇尚美颂的诗教观。本章重点探讨郑玄在笺注中颂扬的明君贤臣和孝子良妇。郑玄在笺注中赞颂德才兼备、重视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明君、颂扬为君分忧和忠诚不二的贤臣、颂扬知晓礼义的人民。第三章探讨郑玄《诗经》学诗教观中重视讥刺的诗教观。本章着重讨论郑玄在笺注中讥刺的昏君、奸臣和不守礼法之人。郑玄讥刺不重民生的昏君、批判无能无礼之臣、讽刺不守礼法之人。第四章探讨郑玄《诗经》学诗教观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郑玄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其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注解《诗经》,阐发经义,强化诗歌美刺教化的功能,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裨益,这是郑玄《诗经》学诗教观的积极意义。然而,其消极作用不可忽视,其中过度夸大忠烈贞节,是对人性的束缚,甚至是桎梏,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被经学家放大,成为阻碍社会向近代化过渡的枷锁。
王锦芳[5](2020)在《李昌祺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昌祺是明初着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他博学多才,宏儒硕学,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历代学者对明代诗歌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中外学者大多集中于明中后叶的诗歌。随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明初诗歌考究相对增多,特别是对明初诗人李昌祺,有较多深入研究,并且集中于李昌祺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等方面,而对李昌祺诗歌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述比较少,因此本文以李昌祺诗歌为立足点,对李昌祺诗歌进行综合研究。本论文共分四章,分别从其生平、诗歌题材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入手,对李昌祺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通过古籍中对李昌祺的记载并梳理他人所作的文章,同时以李昌祺诗歌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对李昌祺的生平进行考述,其少年时期杜门读书,学富志笃,年少有为;青年时期,京城仕宦,蒙受皇恩,出谷迁乔;中年时期,地方为官,关心民生,政绩卓越;晚年时期,归隐家乡,悠闲隐逸,超脱世外。李昌祺诗歌内容充实多样,情致尽显。诗人喜国朝之繁盛,词句中,砌玉雕栏,凤舞龙吟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质感;悲亲友之别离,分别愁绪,无语凝噎,黯然神伤,对于亲情友情,曲尽笔墨,情致尽显;哀民生之多艰,伤时悯民,叙写现实,关心民瘼,寄寓同情。李昌祺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不落窠臼,笔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说,李昌祺诗歌数量丰富,叙事入诗,兼善众体,善用典故,多引佛语,阐发哲理,意蕴深远;对于语言特点,诗歌清新质朴,典雅凝练,意境幽清明净、恬静自然。李昌祺诗歌的创作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涉及到诸方面。李昌祺诗歌所体现的思想不仅受到儒家忠君爱国、仁爱为民、孝悌友善之风的濡染,而且佛家的超凡脱俗、道家的淡然隐逸皆对李昌祺影响颇多。除此之外,李昌祺在创作诗歌上也继承杜诗的“诗史”传统和民本思想,并且运用陶渊明诗歌中的酒、竹、菊等意象,将隐逸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李昌祺诗歌形式新颖、意蕴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笔者分别从变台阁纤靡之习和开茶陵雅淡之风两方面进行论述。李昌祺既是着名的小说家,也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歌数量丰富,内容多样,以事抒情、以典入诗,抒发情感,情深意长。思想涵深,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偏偏佳作,句句妙语,臻有韵味。李昌祺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技巧、深挚的思想抒发,在明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了一席之地,影响深远,得以流传千年。
程韵蕾[6](2019)在《西汉奏议引《诗》研究》文中指出奏议是中国古代文学散文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奏议更是屡屡为人称道。而引《诗》入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常见现象,肇始先秦,在西汉几近最盛。西汉帝王诏令、臣子奏议皆频频出现《诗》中章句,奏议尤甚。因此,本文在第一章概述奏议存录和《诗》学发展的基础上,将西汉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立足于西汉奏议对《诗经》的引用,逐一分析具体的奏议语境之中对于《诗经》的引用情况,并且根据奏议议论主题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能够看出三个阶段引《诗》奏议的主题演变情况,亦分析三个阶段的引《诗》特征。第二章主要研究西汉前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情况。从高祖到景帝历时六十六年,是西汉社会政治的上升时期,治理策略上的“饥饿”刺激了奏议文的创作。总结秦朝的亡国经验与为新王朝施政建言献策成为了此期臣子上疏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西汉初年的“布衣将相之局”和黄老思想的流行,奏议引《诗》用《诗》的现象并不广泛,不论是作者身份还是议论内容上,都呈现出“少而集中”的特点。第三章主要研究西汉中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情况。“内改制度,朝廷多事”,这样的大环境下,大臣、文士或发表政见,或上书自荐,奏议纷纷涌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前期被冷落的状态里挣脱出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应地,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奏议中发挥其实用性,因为武帝虽将儒学立为官方学说,但“非真知儒术之人”,晚年更是轻信谗言,所以此期引用《诗经》的奏议多从如何当一个明君和知人避谗两个方面讨论。昭宣之交,如何面对昌邑王的荒唐无道成为重要的议题,汉宣帝在位期间引用《诗经》的奏议则多是针对具体的行政事务。相对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数量有所增加,引《诗》奏议作者的政治身份更加多样化,奏议引用《诗经》时也出现了套语化的趋势。第四章主要研究西汉后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情况。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几个方面的原因,西汉后期进入了政治衰退期。元帝爱儒,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儒学在西汉后期一家独尊。由于官员结构之中的儒生比例大幅度上涨和帝王的喜好影响,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位大量引用《诗经》的代表性奏议作者:匡衡、刘向和谷永。匡衡引《诗》奏议纡徐舒缓,极少当面直谏讽刺,更多地是层层引导;刘向以引用《诗经》演说阴阳作为攻讦政敌的武器;谷永内容上对政治问题有选择性反映,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形式上则延续了中期套语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谶纬之风兴起,臣子的奏疏多援引经义,演说灾异,谈论民生,以谏国君。这个时期奏议引用《诗经》的数量剧增,呈现出重灾异而轻祥瑞、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几个特征。另外,在言说政治的引《诗》奏议里,引《诗》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地陈说政治观点,翼奉为代表的《齐诗》门人奏议开始在演说灾异的同时向帝王表述自己学派的学说。第五章研究西汉时期奏议与《诗经》之间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奏议文体对于《诗经》的引用是一种政治化的接受,代表《诗经》在西汉时期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的变化,政治风向的变化势必潜移默化影响到《诗》学阐释的趋向,奏议引用《诗经》在《诗》学阐释政治化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实践上的推动作用,表现出政治化先验之下的意义多向性特征,也直接影响了《诗经》的谶纬化阐释。另外一方面,随着儒学思想在士人群体占据主流,《诗经》引用数量的增多,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反过来影响奏议风格的变化,在西汉奏议文风格从疏直激切到厚重醇雅,从直谏到讽谏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健旺[7](2019)在《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文中指出“读书种子”就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简约说“读书种子”就是相续圣贤血脉的思想家。我取样的我国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有: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宋濂是从“文章种子”转到有道君子的典型。他守道之笃,独立不迁;不“枉道以徇人”,不“诎道以徇物”;用“敬”立心;安于道;尊崇气节,激扬豪杰。他的《龙门凝道记》是见志入道的着作。方孝孺是“雄才劲节”的典范。他善学六艺、自立其志、尊圣亲贤、勇于自治、自性庄严、刚健中正,是礼乐君子,是经典的意志人。王阳明是“狂圣”的典范。其人遭遇患难而刊落习气,道明德立,创立“良知”学说,自由担当,成为“刚狷振砺”、“独行违俗”的圣贤豪杰。可谓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精神哲学的大师。方以智是“宏览博物”的典范。他是经典的世家子弟,有豪华的才性,遭遇世变而心性大明,随缘放旷,至诚至性,外和内刚,是博通深邃的大思想家,特立独行,自创体系,成一家之言。可谓“穷理而博学,闻道而为善”的博学君子。顾炎武是有明一代标举“行己有耻”最惹人注目的大思想家。他贬斥“无耻之士”,激扬“有耻之士”。无“耻心”即不“进德修业”,亦不“尊圣亲贤”。他遭遇世变,恪守“行己有耻”的圣训,不改形换骨,独来独往地治学,可谓磊落奇伟君子。王夫之是“醇儒”的典范。他是晚明遗老中最惹人注目的贬斥“狂流”的思想家。他“不随众狂”而标举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立誓为“六经开生面”。他可谓经典的圣贤豪杰儒。他遭遇世变隐居着书,为往圣继绝学。我国文化是我国人民立人立国的“元气”,而“读书种子”是文化的“元气”和立国的“元气”。我国传统社会的“读书种子”的性情与人格、谈吐与风致、精神与风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性。他们皆是我们民族出类拔萃的楷模,是我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师”。他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我们为人为学的典范。
蔡龙威[8](2018)在《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这一课题将主要活动于南宋高宗在位时期(1127-1162)的贬谪诗人及其创作的诗作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参照系和坐标,系统分析在南宋高宗在位期间,此类贬谪诗的整体状况和不同特点,定位其在我国古代贬谪诗歌、贬谪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和动机,分别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此研究的缘由和必要性;其次是厘定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何为“贬谪”以及“贬谪诗”;再次是梳理并总结了有关这一课题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现状,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充分分析和肯定的同时,亦对目前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明晰;第四是从理论上阐述和说明本论文所选定的贬谪诗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最后阐述本文具体的研究理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聚焦在两宋之际大的时代背景下,南宋高宗朝整体文学和文风的状况及其演变轨迹。一是向前延伸回顾了北宋末年动荡的时局、官场的腐败和在此影响下南宋高宗朝的浇薄士风与新变;二是对宋高宗“最爱元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来龙去脉加以分析和梳理,并对在此背景下所产生的崇黄热、崇苏热和禁毁道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三是对此期以“和议”为“国是”背景下的高压文化政策进行了审视,着重从文祸和文禁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当时诗人的心理与创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第二章着眼于高宗朝贬谪诗人的交游与创作群体的形成这一主题。南宋初,由于此期文人雅集的风行,文坛唱和之风达到鼎盛;与此同时,当时诗坛围绕着“和战”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上述两方面因由的叠加和共同作用,使得持有相同理念的贬谪诗人之间交与往还,进而在当时的贬谪诗坛上逐渐形成了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主战派贬谪诗人群体、“江西诗派”贬谪诗人群体和与这两个群体各有交集的其他贬谪诗人群体三个部分。其中: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主战派贬谪诗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游分别以李纲、赵鼎、胡铨为中心,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江西诗派”贬谪诗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游则以吕本中为中心,这种交游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巩固了“江西诗派”作为一个流派的地位;其他贬谪诗人群体则分别以程俱、汪藻和叶梦得等人为中心,考察与之有诗歌交往酬唱的诸多此期贬谪诗人。第三章对南宋高宗朝时期活跃于诗坛的诸多贬谪诗人的心态予以重点阐发。与历史上的诸多贬谪文人相类似,活跃于南宋高宗朝诗坛的贬谪诗人们在心态上也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状态。本论文在此章对这些贬谪诗人的诸多心理感受予以系统、细腻的分析和阐发,这其中既有对其因贬谪遭遇而产生的怀才不遇之愁苦愤懑感受的分析,亦有对其徜徉于自然山水中而生发出的高扬个性之闲暇超逸心境的体认;还有对其因文人士大夫的本色而对国家和人民无限挂念的传统美德之表述,更有对其在仕途失意后因心灰意懒而产生的思乡归隐之幽情的体悟。第四章对高宗朝贬谪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质进行了详细论述。此期众多贬谪诗歌的一个显着特征可以归结为审美趣味的平淡化。具体来说,审美趣味的平淡化体现为此期贬谪诗人们能够在穷困羁旅之时,保持心态平和旷达之心境,并自得其乐;而平淡化特征则可从平淡自然的语言、清丽通脱的意境和闲适旷达的情怀三个角度予以审视。第五章考察的是此期贬谪诗作之所以在整体上呈现出上述艺术特质的缘由。本论文认为,正是由于此期贬谪诗人们在批判地继承“元佑”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多元化汲取历代伟大诗人诗作的成就,才有了南宋高宗朝贬谪诗歌创作的较高艺术水平,这可以通过考察其对苏轼、陶渊明、杜甫和黄庭坚等人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和借鉴过程而得到答案。
李梅香[9](2018)在《繁峙公主寺南北壁水陆壁画考释》文中认为水陆画是盛行于元明清时期的宗教美术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描绘神只以及往古鬼灵形象,是举办水陆法会时必须具备的图像道具。公主寺大雄殿水陆壁画绘制精美,为晋北翘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本文以公主寺水陆壁画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南北壁神只的榜题、身份及其含义进行分析解读,弥补了南北壁研究的空缺,同时对其寺庙规制、公主名讳、绘制年代作了简单的分析论证,探究其艺术风格,并与山西河北地区进行分析对比,究其风格的特殊性及相互间的影响,此部分兼论东西壁,得出公主寺壁画并非完全继承山西的绘制风格,只是体现了一定的山西因素,而其受河北地区尤其是毗卢寺壁画的影响更大。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方志、碑文等史料记载,参考仪文、经文等文献资料对公主寺南北壁神只榜题进行了考证确认、明确了神只的分组、辨析神只的身份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填补了南北壁研究空白,完善了公主寺水陆壁画的研究。
陈延金[10](2018)在《基于《汉语大词典》的魏晋司法新同义词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律语言研究作为汉语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法律语言学创始之后,针对汉语法律语言研究中的法律词汇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法律词汇研究也由先前的零散性、浅显性变得越发系统化。现有的法律词汇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以断代专书中的法律词汇作为语料来源,展开论述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法律词汇研究的发展,但是却很少出现以词典为基础语料进行全面的断代词汇研究的成果。以断代专书为基础语料研究汉语法律词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所收语料不够广泛,不能够完整的体现法律词汇在发展过程中的语义变化。而词典所储存的语料,相比专书来说,词汇要丰富得多,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了解探求法律词汇,遂以词典为基础语料,进行断代词语研究势在必行。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统治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作为法律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司法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司法制度是判决惩治违法犯罪者的一个首要环节。这一时期,法律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语言最敏感的要素——词语必定会据法记事,法律意义的新义新词必将大量涌现,针对法律词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魏晋时期法律的基本面貌。遂从词语角度探求魏晋法律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法律制度沿革与变化是可行的。基于此,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语料,建立魏晋时期法律词语语料库,客观的归纳、描写《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魏晋法律新词,特别是其中的司法新词,通过《汉语大词典》释义及所举书证进行分类归纳,将同一个语义场下的司法新词规聚到一起,对魏晋时期的司法新义同义词进行辨析。针对同一语义场下的司法新同义词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其中细微的差别。至此,可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魏晋司法新词,这是因为魏晋司法新词最具有魏晋时代特色,最能够反映出魏晋司法以及司法词语发展的面貌。另外,本文着重在封闭语言环境中辨析了“告劾、追捕、审判、惩办”语义场的司法同义词,在词语类别、语内容意义、组合搭配以及语用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研究方法主要为客观描写法与传统训诂方法,即从共时角度描写魏晋时期法律词汇的面貌;从历时角度分析同义词源义、引申义演变中词义的细微差异;同时将典型范畴理论运用到选取司法同义词之中。此外,综合运用传统词汇训诂学理论与方法、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以探究魏晋法律词汇的基本面貌,是本文研究的新意亮点所在。第一章,首先概述汉语法律语言研究、魏晋司法制度以及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本文的目的、价值及研究的具体方法;最后对本文语料库来源以及词语、司法词语、同义词进行界定与判断。第二章,在共时平面对魏晋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司法、礼法、军法新词进行客观描写,从新词角度描写魏晋时期法律建设的主要面貌。第三章,本文研究重点为司法新同义词辨析。我们首先从词本义、引申义及核心义等角度,探析司法新同义词在内容意义、词语类别、构词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其次从词义源流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魏晋时代司法新同义词形成的理据。
二、“帝王”方向发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帝王”方向发飘(论文提纲范文)
(1)“非虚构”背景下当代诗歌“事实的诗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当代诗歌“非虚构”的急先锋:“不变形诗” |
二、“不变形”的大背景:“写作的零度”与“散文化” |
三、2016年作家网冰峰的《非虚构诗歌宣言》与“非虚构”的基本理念 |
四、伊沙:他的诗也曾多有虚构 |
五、“新世纪诗典”中的伊沙:“事实的诗意” |
(一)在“事实的诗意”这一旗帜下,“事实的诗意”主要以“诗歌事象”为主。 |
(二)“事实的诗意”既是号召性的,也是批判性的,它主要批判的是“虚构”而不是“想象”。 |
六、伊沙诗歌理念“事实的诗意”之影响 |
七、结语 |
(2)“地域”视域下刘宋诗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江左“地域”特征孕育的刘宋诗歌主题 |
第一节 群山醉眼喜登高 |
第二节 百物舒展托哀愁 |
第三节 幽谷林泉乐隐逸 |
第四节 幽径青峰忘归程 |
第二章 “地域”视域下刘宋诗风的气性格调 |
第一节 体丽新奇 |
第二节 宏溢超然 |
第三节 俊逸飘洒 |
第四节 殷忧怅然 |
第三章 “地域”视域下刘宋诗风的革新 |
第一节 诗人心态的转变 |
第二节 江左景物触发诗风转向 |
第三节 时局多变无心仕途 |
第四节 人地关系的揉和 |
第四章 江左“地域”映射下刘宋诗风转变的内涵及价值 |
第一节 刘宋诗风转变的内涵 |
第二节 刘宋诗人诗作承载的文化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清代文人孙运锦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孙运锦诗歌研究之现状 |
(一)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 |
(二) 已出版的诗集或专着 |
(三) 数据库未收录的会议论文 |
二、 孙运锦诗歌研究的意义 |
(一) 清诗角度 |
(二) 地缘角度 |
(三) 时代角度 |
(四) 个人角度 |
第一章 孙运锦家世、生平与交游 |
第一节 孙运锦家世与生平 |
一、 耕读传家:族谱世系 |
二、 流离五朝:生平经历 |
第二节 孙运锦的交游往来 |
一、 朱弦重拨:与诗友同道之交游 |
二、 感遇情切:与师长宗谊之交游 |
三、 闲拈风流:与同窗同年之交游 |
第二章 孙运锦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
第一节 叶托微渺,与古为新:纪行诗与咏史诗 |
一、 “莫问山程与水程,劳劳天地不关情”:纪行诗 |
二、 “长吟未断清愁起,身是江湖不系船”:咏史诗 |
第二节 道不自器,荒祲荐臻:咏物诗与悯乱诗 |
一、 “稍喜缁尘终不染,素心客更赏心偏”:咏物诗 |
二、 “共说恩膏足一尺,枵腹万家待新麦”:悯乱诗 |
第三节 更唱迭和,尽哀诉悼:酬唱诗与哀悼诗 |
一、 “浮云变灭任太虚,与君且醉花间酒”:酬唱诗 |
二、 “他乡夜雨添新鬼,犹是声声哭故林”:哀悼诗 |
第三章 孙运锦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体裁:古今兼长,气象万千 |
一、 歌行豪宕横溢 |
二、 律体沉博精工 |
第二节 辞采:拟古引典,语劲句健 |
一、 古题古意,化典生春 |
二、 笔力健举,层波叠澜 |
第三节 造意:神全曲致,格远局阔 |
一、 妙存默中,寻常自然 |
三、 志笃格高,风骨内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郑玄《诗经》学诗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郑玄诗教观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郑玄《诗经》学诗教观的渊源 |
一、源于先秦诸子说《诗》 |
二、源于两汉学者说《诗》 |
第二节 郑玄诗教观产生的社会原因 |
一、郑玄诗教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郑玄诗教观产生的学术背景 |
第三节 郑玄的人生经历与治学经历 |
一、郑玄的人生经历 |
二、郑玄从师经历 |
三、郑玄的治学方法 |
第二章 崇尚美颂的诗教观 |
第一节 颂扬贤明君主 |
一、颂扬德才兼备的君主 |
二、颂扬推动历史的君主 |
三、颂扬重视民生的君主 |
第二节 颂扬贤能大臣 |
一、颂扬勤于国事的贤臣 |
二、颂扬忠言谏君的贤臣 |
第三节 颂扬孝子良妇 |
一、颂扬遵守礼法的妃子 |
二、颂扬遵守礼法的普通百姓 |
第三章 重视讥刺的诗教观 |
第一节 讥刺昏聩君主 |
一、讥刺漠视民生的昏君 |
二、讥刺不用贤能的昏君 |
三、讥刺不守礼法的昏君 |
第二节 讥刺弄权奸臣 |
一、讥刺无礼之臣 |
二、讥刺无能之臣 |
第三节 讥刺不守礼法者 |
一、讥刺不守礼法的妃子 |
二、讥刺不守礼法的普通百姓 |
第四章 郑玄诗教观的影响 |
第一节 郑玄诗教观的时代意义 |
第二节 郑玄诗教观对后世的影响 |
一、郑玄诗教观的积极意义 |
二、郑玄《诗经》学诗教观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李昌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李昌祺的生平 |
1.1 少年时期:杜门读书 |
1.2 青年时期:京城仕宦 |
1.3 中年时期:地方为官 |
1.4 晚年时期:归隐家乡 |
第二章 李昌祺诗歌内容 |
2.1 颂国朝之繁盛 |
2.2 悲亲友之别离 |
2.2.1 生离死别之悲 |
2.2.2 别后难逢之悲 |
2.3 哀民生之多艰 |
第三章 李昌祺诗歌的艺术特色 |
3.1 李昌祺诗歌的表现方式 |
3.1.1 以事抒情 |
3.1.2 兼善众体 |
3.1.3 善于用典 |
3.2 李昌祺诗歌的语言特色 |
3.2.1 清新质朴 |
3.2.2 典雅凝练 |
第四章 李昌祺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
4.1 李昌祺诗歌创作思想的渊源 |
4.1.1 儒学思想对李昌祺诗歌的影响 |
4.1.2 儒家传统:继承杜甫“诗史”传统 |
4.1.3 佛道思想对李昌祺诗歌的影响 |
4.1.4 道家情结:推崇陶渊明“隐逸”情怀 |
4.2 李昌祺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
4.2.1 务谢朝华:变台阁纤靡之习 |
4.2.2 力启夕秀:开茶陵雅淡之风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西汉奏议引《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西汉奏议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西汉奏议存录及《诗经》发展概况 |
第一节 西汉奏议的史料保存与后世辑录概况 |
第二节 西汉《诗》学发展概况 |
第二章 西汉前期奏议引《诗》研究 |
第一节 西汉前期奏议引《诗》背景 |
一、布衣将相之局 |
二、黄老思想的盛行 |
第二节 陆贾《新语》引《诗》分析 |
一、宣扬仁义礼 |
二、阐述明君之道 |
三、提倡用贤远谗 |
四、小结 |
第三节 贾山奏议引《诗》分析 |
一、提倡察纳雅言 |
二、提倡尊贤用士 |
三、劝谏沉迷射猎 |
四、小结 |
第四节 西汉前期奏议引《诗》特征 |
第三章 西汉中期奏议引《诗》研究 |
第一节 西汉中期奏议引《诗》背景 |
一、儒学地位的提高 |
二、官员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董仲舒等人奏议引《诗》分析 |
一、劝谏君主避谗 |
二、阐述明君之道 |
第三节 王吉等人奏议引《诗》分析 |
一、劝谏昌邑王 |
二、商讨朝廷政务 |
第四节 西汉中期奏议引《诗》特征 |
一、作者政治身份的多样化 |
二、缘饰政治 |
三、引《诗》的套语化 |
第四章 西汉后期奏议引《诗》研究 |
第一节 西汉后期奏议引《诗》背景 |
一、政局混乱:外戚佞幸擅权 |
二、经济衰退:天灾和人祸 |
三、儒学独尊 |
四、谶纬之风 |
第二节 匡衡奏议引《诗》分析 |
一、提倡修德正身 |
二、讨论祭祀礼制 |
三、小结 |
第三节 刘向奏议引《诗》分析 |
一、推演阴阳灾异 |
二、提倡躬亲节俭 |
三、商讨战争军务 |
四、小结 |
第四节 谷永奏议引《诗》分析 |
一、推演阴阳灾异 |
二、提倡善待贤能 |
三、提倡修德正身 |
四、小结 |
第五节 西汉后期其他奏议引《诗》分析 |
一、讨论祭祀礼制 |
二、提倡修德安民 |
三、推演阴阳灾异 |
四、劝君用贤避佞 |
五、朝政治理 |
六、歌颂王莽 |
第六节 西汉后期奏议引《诗》特征 |
一、引《诗》数量骤增 |
二、重灾异而轻祥瑞 |
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四、引《诗》目的复杂化 |
第五章 西汉奏议与《诗经》学的双向互动 |
第一节 奏议引《诗》与《诗》学阐释演变 |
第二节 引《诗》与西汉奏议风格的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推证“读书种子”名义 |
第一节 “廉耻之道”与“有耻之士” |
第二节 “躬行君子”与“读书君子” |
第三节 “六艺之学”与“读书种子” |
第四节 “士之典范”与“读书种子” |
第五节 “古今仁圣”与“读书种子” |
第六节 “习气种子”与“读书种子” |
第七节 “知识种子”与“读书种子” |
第一章 “劲节不同群”的“读书种子”方孝孺 |
第一节 “优美门风”与“自立其志” |
第二节 “善学君子”与“六艺之学” |
第三节 “不寻俗好”与“独契前贤” |
第四节 “勇于自治”与“修身为本” |
第五节 “纷纭野鸟”与“圣学真凤” |
第二章 “狷介独行”的“读书种子”宋濂 |
第一节 “文章知己”与“文章种子” |
第二节 “逢缘遇境”与“一变至道” |
第三节 “素狷之士”与“狷者一狂” |
第三章 “独行违俗”的“读书种子”王阳明 |
第一节 “遭遇患难”与“返之六经” |
第二节 “媚世乡愿”与“乡愿意思” |
第三节 “素狂之士”与“素刚之士” |
第四节 “有道学问”与“圣贤血脉” |
第五节 “忠信之道”与“良知之学” |
第四章 “宏览博物”的“读书种子”方以智 |
第一节 “世家子弟”与“故家旧味” |
第二节 “读书之士”与“博学君子” |
第三节 “娟而狂者”与“旷达之士” |
第四节 “破家之子”与“异类中行” |
第五节 “孝悌之道”与“天地孝子” |
第五章 “行己有耻”的“读书种子”顾炎武 |
第一节 “读书世家”与“奇质嘉种” |
第二节 “诗文种子”与“学问种子” |
第三节 “立人大节”与“行己有耻” |
第四节 “博学于文”与“临文主敬” |
第五节 “典型未往”与“树式后辈” |
第六章 “不随众狂”的“读书种子”王夫之 |
第一节 “弘道之人”与“豪杰之士” |
第二节 “正学醇儒”与“读书种子” |
第三节 “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 |
第四节 “观其所恒”与“依然故旧” |
第五节 “天地元气”与“圣贤学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贬谪”概念的由来与“贬谪诗”的界定 |
三、本文所涉内容的研究现状 |
四、本文所涉高宗朝贬谪诗人确定的理据 |
五、本文的研究理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下的文学演进与文人诗风 |
第一节 南宋高宗朝的社会环境与士风 |
(一) 北宋末年的时局与士风 |
(二) 南宋高宗朝的建立与浇薄士风 |
第二节 “最爱元佑”氛围下文学的发展演进 |
(一) “最爱元佑”政策的酝酿与提出 |
(二) 尊崇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
(三) 尊崇苏轼的热潮 |
(四) 禁毁道学 |
第三节 专制高压文化下文人的心态与文学表现 |
(一) 文祸 |
(二) 高压专制文禁的后果 |
第二章 高宗朝贬谪诗人的交游与创作群体的形成 |
第一节 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交游与主战诗人群体的形成 |
(一) 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交游唱和 |
(二) 家国之念的情怀 |
(三) 交游群体的形成 |
第二节 吕本中的交游与江西诗人群体的构建 |
(一) 相似的诗学观念 |
(二) 频密的诗歌酬唱 |
(三) 共同的诗歌风格 |
第三节 程俱、汪藻和叶梦得等其他贬谪诗人的交与唱和 |
(一) 程俱与朝野诗人的广泛交游 |
(二) 汪藻与“江西诗派”诸诗人的交游 |
(三) 叶梦得的宴饮禅道交游 |
第三章 高宗朝贬谪诗人的多面心态 |
第一节 怀才不遇的忧愤 |
第二节 思乡归隐的幽情 |
第三节 乐观超逸的心境 |
第四节 忧国爱民的情怀 |
第四章 审美趣味平淡化——高宗朝贬谪诗歌的特质 |
第一节 平淡自然的语言 |
第二节 清丽通脱的意境 |
第三节 闲适旷达的情怀 |
第五章 多元化的影响——贬谪诗歌特质的成因 |
第一节 陶渊明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
(一) 志行节操上的影响:安贫守道 |
(二) 价值取向上的影响:归隐山林 |
(三) 诗风韵味上的影响:平淡闲适 |
第二节 杜甫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
(一) 忠君爱国:影响的动因 |
(二) 沉郁顿挫:影响的风格 |
(三) 句法诗艺:影响的表现 |
第三节 苏轼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
(一) 学苏轼的旷达 |
(二) 学苏轼的豪放 |
(三) 学苏轼的自然 |
第四节 “江西诗派”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
(一) 与“江西诗派”的密切关联 |
(二) 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学理念的认同和改造 |
(三) 对章法炼字的辩证体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繁峙公主寺南北壁水陆壁画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范围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公主寺水陆壁画研究综述 |
二、水陆壁画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公主寺水陆壁画概况及绘制年代 |
第一节 公主寺水陆壁画概况 |
一、公主寺历史沿革 |
二、公主名讳考证 |
三、寺庙布局 |
四、水陆画概况 |
第二节 公主寺水陆壁画绘制年代 |
一、公主寺大雄殿内墨书题记分析 |
二、公主寺大雄殿南壁水陆画神只服饰特点 |
第三节 公主寺水陆壁画仪轨考订 |
一、北水陆仪轨 |
二、公主寺所依仪轨 |
小结 |
第二章 公主寺水陆壁画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公主寺水陆壁画神只概况 |
一、公主寺水陆壁画神只内容分类及整体布局 |
二、公主寺水陆壁画东西壁神只榜题 |
第二节 公主寺南壁水陆壁画神只内容考释 |
一、公主寺南壁水陆壁画神只分布及榜题考订 |
二、公主寺南壁水陆壁画神只内容解读 |
第三节 公主寺北壁水陆壁画神只内容考释 |
一、北壁水陆壁画神只分布及榜题考订 |
二、北壁水陆壁画神只内容解读 |
三、北壁弥勒及五童子像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公主寺南北壁水陆画艺术风格分析及比较 |
第一节 公主寺南北壁水陆画风格分析 |
一、南北壁壁面经营 |
二、赋色特征 |
三、线条表现 |
第二节 与山西、河北地区部分水陆壁画对比分析 |
一、与山西地区水陆壁画艺术风格对比 |
二、与河北地区水陆壁画艺术风格对比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图版引用说明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汉语大词典》的魏晋司法新同义词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
(一)汉语法律语言研究综述 |
(二)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 |
二 研究目的和价值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对象 |
(一)“法律词语”的判别标准 |
(二)“同义词”的定义及辨析方法 |
第二章 魏晋法律新词基本面貌 |
一 行政法 |
二 民法 |
三 经济法 |
四 司法 |
(一)刑法 |
(二)诉讼法 |
五 军法 |
六 礼法 |
第三章 魏晋司法新同义词辨析 |
一 起诉类同义词 |
(一)告劾类 |
(二)禀报类 |
二 追捕类同义词 |
三 审判类同义词 |
(一)审问类 |
(二)申诉类 |
四 惩办类同义词 |
(一)撤职 |
(二)关押囚禁 |
(三)用刑 |
(四)赦免 |
总结 |
一 魏晋法律词汇特点 |
二 魏晋新司法同义词的特点 |
三 研究不足 |
附录 魏晋法律新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帝王”方向发飘(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虚构”背景下当代诗歌“事实的诗意”[J]. 薛世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地域”视域下刘宋诗风研究[D]. 周仁富.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3]清代文人孙运锦诗歌研究[D]. 涂忻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郑玄《诗经》学诗教观研究[D]. 周涵.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李昌祺诗歌研究[D]. 王锦芳. 南昌大学, 2020(01)
- [6]西汉奏议引《诗》研究[D]. 程韵蕾. 广西大学, 2019(01)
- [7]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D]. 张健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8]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D]. 蔡龙威. 吉林大学, 2018(12)
- [9]繁峙公主寺南北壁水陆壁画考释[D]. 李梅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基于《汉语大词典》的魏晋司法新同义词辨析[D]. 陈延金.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