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造性职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创造性论文,职责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校长要“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这有三层意思: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校长职责的创造性;三是实施素质教育校长的创造性职责。比较准确地把握校长创造性职责的内容,不仅对制定校长这一新型职责,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长管理的新任务——创造性职责。
职责源于人们在一定管理活动中所居的职位并由此担负的任务。校长职责也是一种校长对自己采取的行为以及对行为的社会意义的自觉认识和实践。校长创造性职责是校长对自己采取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持续性和现实适应性行为的认识和实践。所谓新颖性是指校长不墨守成规,而是破旧布新;所谓独特性是指校长具有坚定信念、判断的果敢性和行为的非从众性;所谓持续性即指校长在遇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其原有的新颖性、独特性行为能够发挥决定作用;所谓现实适应性即指行为能满足新的需要。例如对素质教育“变化”的适应,这叫动态适应;而对校长自己和学校环境调整的适应,叫改造型适应;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适应,叫前瞻性适应。
不必讳言,我们的校长习惯于这样一种情形:学校的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而不是在学生,学生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教材教法基本上是划一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如果校长把这套操之甚熟、但重传承轻创新的职责,原封不动地用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之中去,只能使实施的教育,徒有“素质”之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强调校长的创造性职责。
从现象上看,管理有保守的一面。它要维持系统一定程度的稳定,要用一定的原则、规章制度约束组织成员。但是保守性、束缚性只是使组织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只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属性。所以,校长的创造性职责乃是由管理活动的变革属性与学校工作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21世纪需要人的智力结构更加优化,在智力结构、基本能力获得较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突出某一基本能力的发展,即既是智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又是突出某方面的优势与特点的特长发展,如果校长的思维模式仍是僵化、保守的,必将与这种培养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价值的主流发展方向相违背。所以,校长要履行的职责必须是倡导多样性发展的职责,具有强烈创新动机的职责。
校长创造性职责是一般管理型职责的发展,是党和政府对校长的高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在领导职责上提供新的重要保证。
二、校长创造性职责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模式的探索性职责。
1.普适型培养模式的探索性初拟职责。应以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程序为主线,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重点,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积极进行多种课堂学习操作性模式的探索。
2.创造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初拟职责。建立以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课为载体,以学科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重点,营造民主、自由、和谐、开放的氛围,课内课外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专门的创造性教育课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创造教育新模式。
3.研究性培养模式的探索性初拟职责。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或项目,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这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辩性课题;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校前瞻性课题;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暂时无结论的课题;同时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与综合的课题。
4.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探索性初拟职责。形成党政共同决策、行政管理与全面负责组织实施的德育工作体系。建立以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道德教育与职业修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与常规法纪教育为主体渠道的德育网络;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把握时代精神,开展各种思想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德育活动,使其成为育人的载体;开辟校内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校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挥家庭德育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管理创新性初拟职责。
1.课程内容目标创新性初拟职责。由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培养;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和选择性,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并使“特长生”有选择权;课程内容要体现现代化和适应性,处理好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倡导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着手校本课程建设,改变国家管理课程过于集中的现象,释放学校自编特色课程的人才信息的潜在能量。
2.课程管理创新性初拟职责。要树立启发诱导、开拓进取的教风和培养勤思多问、探索创新的学风;制定鼓励师生发明创新的奖励制度,设计若干定量、定性指标,对干部师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定;鼓励干部师生学习创造教育学,掌握创造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课程创新教育的理论及操作水平;除继续加强理科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外,还应创建文科管理策划实验室和文艺创作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实验,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
3.考试管理创新性初拟职责。考试命题要提高创造性题型的比重与难度,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命题方式可根据事实编写案例,可提供事实让学生根据创造学原理进行模拟创新,宜采用开卷形式;学生成绩可分为创新理论成绩和创新实践成绩两部分。
逐步探索有选择、无淘汰的考试模式。学生平时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及不同难度的试卷。激励优秀生创新,促进中等生进取,帮助学习困难生提高,引导学生由分数竞争转向发展竞争、转向能力水平竞争。
(三)能本管理机制创新性初拟职责。
1.完善竞争机制。由于竞争能增强干部教职工的创新意识、能培养干部教职工良好的个性品质、能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能调动智力因素、能增强集体的心理协调、能出成果出人才、鉴别人才和保护人才,所以要在实施教职工合同制、聘用制、质量工作制、干部竞选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从而使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学校人事管理机制更加民主化、能本化、规范化。
2.实行差异管理。由于个人的经验、智力、体力、成长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会形成相互间的差异,因而实行差异管理尤为必要。对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采取培训进修,辅以适当奖励,以提高培训进修效果;对于因个人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应实行目标管理,以目标形成一致性,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使其具有学校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校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个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合力,使能力朝互补互促方向发展。
3.实行参与管理。应在学校内部共同讨论学校的目标或作决策分析,这会令教师产生亲切感和对目标有所承诺。个别参与与群体参与结合,集思广益。
4.实行超越规范管理。要求干部教师崇尚道德、崇尚知识、崇尚创新、崇尚理性、崇尚情感、崇尚合作、崇尚实现个人价值。要超越规范,需要教育思想领先、目标领先,以榜样示范,总结推广经验,使之成为学校全体人员的“范式”行为。
(四)创新阻滞预控性初拟职责。
1.弱化权威定势训练职责。一旦发现与权威相悖观点,便想当然地认为必定错误并加以反对,对这种权威定势弱化训练的职责主要是:指出那是以前的权威,那是与权威自身利益相关的权威,那是有具体条件的相对权威。经过反复评点,就会逐步减少权威定势与创造性工作的对立。
2.弱化从众定势训练职责。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不想做,我也不想做。对于这种随大流的从众定势弱化训练职责主要是:着力引导教师创意思维,探索大家都这么做,我不这么做;大家都这么想,我不这么想的独特思路,在树立这种“反潮流”意识的同时,提出一种与众不同但有政策理论依据的观点。
3.弱化惟经验定势训练职责。经验有可能导致人们对它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削弱想像力与创造力。对于这种惟经验定势弱化训练职责主要是:进行逆经验反应训练,强化风险意识。关键是敢想,如果连想也不敢想,那就无法弱化惟经验定势。
4.弱化文化禁忌训练职责。对于“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等消极观念影响的弱化训练职责是:树立改革开放、竞争创新的新观念;支持推广独特且有理性的个人观点或想法。
(五)创新策略性初拟职责。
1.注重培养和掌握完整的创新过程阶段性职责。坚持“发现困惑→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发现构想→发现解答→寻找接纳”这一创新过程整个阶段的完整性。
2.注重优化创新性环境建设职责。建立求真、求知、求新的人际关系,给予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奖励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能够容忍不同看法。
3.主动做好合理化职责。首先是思路合理化:激励思维流畅性和鼓励产生尽可能多的问题的思路;其次是逻辑合理化;使用逻辑清晰的方案;第三是社会观念合理化:具有高度可行的思路可能与社会观念相抵触,一定要充分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第四是道德标准合理化:一个人的心智偏好与一个人工作时的心智偏好之间契合的越紧密,在工作上越可能有创造性。
4.注重课堂创新性学习思维探索与实践职责。破思维定势、立大胆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多面性和伸缩性;落实基础训练,敢于逆向思维,大胆挖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重质疑问难,善于求异,大胆多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三、校长创造性职责的地位。
对于校长的一般性职责来讲,创造性职责应是主导性职责,处于主导地位。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领导和组织学校的一切工作,把创造性职责视为一种行为导向与行为标准。
只有制定并履行校长创造性职责,才能更深入、更自觉地认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才能形成学校创新的功能圈,才能正确、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全教会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这些正好由于校长创造性职责精神的先导性、动态性、适应性和非再造性的特点,使上述要求的条件基本或完全得到满足,从而能确保实施素质教育走出模仿性、重复性、经验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