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的经济困难及其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俄罗斯论文,经济困难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白俄罗斯1991年8月独立以后,开始了艰难的改革与探索。 由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4年多来,社会经济形势由较为平稳趋于恶化,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国力受到很大削弱,经济形势严峻。
一、经济改革的回顾
白俄罗斯独立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几度更换,经济改革措施显得不很连贯,改革步伐比较缓慢。但是,在经济改革的大政方针和道路问题上,独立以来的历任领导人的观点却基本一致,即坚持向有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过渡,不搞“休克疗法”。
白俄罗斯原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独立之初就明确指出,经济改革的方针是,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但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改革中,不搞波兰和俄罗斯那种“休克疗法”,而要“注意对人民的社会保障”,对改革进程要“进行控制”。同时他还提出,白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制订“紧急措施”阶段,其任务是扭转和摆脱因苏联解体、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中断而造成经济滑坡的被动局面,其中包括改善财政和货币流通,保证市场消费品的供应;第二是“维持平衡”阶段,其任务是发挥财政信贷的调节作用,实行经济非垄断化,鼓励经营活动;第三是以形成市场竞争环境为目的的“稳定经济”阶段。
1994年1月格里布接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后, 基本上遵循的是前总理克比奇1992年末提出的经济改革计划,强调加快私有化速度, 决心在5年内实行国家财产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在10年内建立起市场经济。最高苏维埃制订和通过了有关改革所有制和经济结构、实行经济转轨的重要法令和法规,如企业法、所有制法、投资活动法、关税法、经营法、经济破产法、居民就业法、国家财产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法、土地所有权法、住宅私有化法等。1991—1993年,白俄罗斯已基本完成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律准备工作。
1994年7月卢卡申科当选白俄罗斯首任总统后,仍奉行“稳妥、 谨慎”的“渐进改革”总方针。在卢卡申科任职后不久发布的《摆脱经济危机的紧急措施纲领》中明确提出放开物价,紧缩银根,整顿秩序,罅通货膨胀,严厉打击偷漏税的政策。所不同的是,他更加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认为国家必须牢牢掌握经济改革进程。在私有化政策方面,卢卡申科主张中止“雪崩式”私有化,要在“公众监督下公开实行私有化”,并宣布,要建设一个“切实提高生产效率、没有赤字、有高水平社会保障机制”的“市场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白俄罗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的战略目标是“循序渐进地建立有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其方式是渐进,而非激进,坚持在稳定经济的前提下小步慢改。
二、经济陷入困境过程及现状
独立以前的白俄罗斯是原苏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工、农业产值均占全苏经济比重的第三、四位,其国民财富和消费水平也高于原苏联平均水平。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不得不在与原苏联经济联系中断的被动局面下开始经济改革,从此经济形势开始一步步陷入危机状态,其间经济虽略有回升,但仍呈下滑趋势。
(一)经济不平衡和衰退开始阶段(独立之初—1992年)。苏联刚解体时,白俄罗斯凭借其本身的雄厚实力,政府又及时实施了稳定经济纲要和对居民实行社会保护措施,工农业生产此时得以勉强维持,经济下滑速度不很快。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性国民收入只比上年下降2%和3%(而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项指标均下降10%和11%),农业产值下降3.1%,工业产值仅下降1.5%。在当时的独联体国家中,它的基本经济指标下降幅度是最小的。1992年经济情况是上半年下降和下半年回升。到1992年底,生产下降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已大大降低,财政实现了“无赤字”,外国投资也有所增加,其整体经济状况仍优于独联体其他国家。
(二)困难加重和经济恶化阶段(1993—1994年)。白俄罗斯经济发生严重断裂是在1993年春。当时白俄罗斯卢布严重不足,政府决定临时流通俄罗斯卢布以便居民购买食品。随之国内商品开始紧缺,物价急剧上涨,白卢布与俄卢布的比价狂跌,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货币危机、外汇危机交织并发,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领域。其主要表现为:
(1)生产绝大部分持续下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比上年下降9%,1994年下降30%左右;工业生产总值1993 年下降10.9%,1994年下降34%;1993年虽然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 但严重干旱使农作物生产受到很大损失,1994年农业下降了4%。
(2)外债迅速增加。从1993年外债迅速增加,到1994年底, 外债总额已达23亿美元,其中欠俄罗斯的能源外债就达4.6亿美元。
(3)产品严重积压,国家财政陷入危机。由于生产费用增加, 产品价格高,导致企业成品库存积压,巨额资金被冻结,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同时因银行资金短缺, 国家财政系统也处于极为困难状态。 截至1994年6月,企业仓库积压成品的总额达5.3万亿卢布,差不多是全国工业生产近一个月的产值。
(4)失业人数骤增。由于亏损企业增加,工厂开工不足, 劳动生产率下降,普遍出现了停薪或半停薪休假这种隐蔽失业现象。1994年12月,已登记的失业人数达10万人,失业率为2%。
(5)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93年, 物价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的21%,到1994年上半年已经超过23%。1994年的月平均通货膨胀率竟达50%,年通货膨胀率为2200%。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居民月平均收入仅20美元,全国大约有100 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贫富差距拉大。
卢卡申科总统在1994年7月说,全国经济形势“已接近灾难, 正面临民族生存问题的危险点”。
(三)经济下滑速度减慢阶段(1995年以后)。卢卡申科总统在继续实施1994年通过的反危机纲领的同时,加大治理经济力度,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生产和财政等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6年新年伊始,卢卡申科总统在第13届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今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制止生产下滑,使经济全面回升”。为此,需要“对预算、税收和投资进行严格的调整,努力使工业和农业结构化、现代化”。
另一方面,卢卡申科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克服经济危机创造有利条件。今年头4个月他三度访俄,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签署了《关于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之后,又与俄签署了《建立共同体》条约,就两国债务问题达成“零点方案”。这些外交举措推进了白与俄等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它与世界经济接轨开辟了一条切实有效的新途径。同时总统还呼吁西方发达国家向白开放市场,取消对白的现有贸易配额和限制。他宣布将取消国家对主要商品价格的控制,以期借此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卢还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使白由外国投资者眼中的“风险区”变成可预见的“可靠”地区。为此他向本国法律工作者提出,“要在短期内为在国内开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法律依据”。
该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表明,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1)通货膨胀势头减缓,财政赤字有所减少, 月通货膨胀率由1995年初最高达40%降到1996年3月份的2%;(2)生产下滑速度减慢, 矿物肥料、石油加工产品等基本项目的生产有所增长,泥炭开采、能源、木材加工等工业项目的生产有所恢复,今年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首次出现增长(6.9%);(3)白卢布汇率趋稳。自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1.15万白卢布这一水平,没有出现1994年底汇率大跌的局面, 外债也有所减少;(4)外贸情况良好,1995年1至11月外贸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72%,同独联体以外国家的贸易有很大的顺差;(5)居民名义收入有提高。据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人和职员1995年7 月份的平均收入为89万白卢布(约合77.6美元),到今年第一季度,工资仍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
但是,由于经济遭受的创伤太重,总的经济形势尚无根本性好转。目前,轻工、建筑等重要部门的生产持续下滑,企业利润继续下降;农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5%;国家财政拮据,外债仍达19亿美元, 预算赤字为2.24多万亿卢布,企业多角债务高达86万亿卢布;基本建设进一步萎缩,投资总额减少25%;通货膨胀势头虽得以初步遏制,但消费物价指数仍达1328%,居独联体国家前列;因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居民生活继续恶化,实际收入减少12%。
三、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
造成白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原因很多,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苏联解体对其经济的冲击巨大而持久。 由于长期受原苏联和经互会的地区专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体制的影响,该国与苏联东欧各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经济结构严重畸型。它有大约19%的产品要运出境外,18%的必需品由境外运入。1993年,天然气、煤、钢管、小汽车、拖拉机拖车、木材加工车床及其他原材料100%靠境外输入。 苏联统一的经济综合体的瓦解,使白俄罗斯一时难以招架,许多企业立刻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社会再生产条件遭到严重破坏,陷入原料难得、产品难销的“两头难”困境。同时,科技人员及各类管理人才普遍出现了短缺。
2、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为其经济雪上加霜。 俄是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原料和能源的主要提供国,70—80%的工农业产品要依靠俄这个大市场。俄经济的日益恶化, 直接影响着白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生产。 1993年7月,俄单方面采取停止流通印有领袖肖像的卢布后, 白俄罗斯境内新版卢布极少,对俄经贸往来的结算难以进行,欠下俄高额债务无法偿还,因此导致两国间的贸易磨擦时有发生。
3、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积重难返。白俄罗斯军事工业比重较高, 军工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靠俄罗斯提供,钢铁和煤靠乌克兰提供,而棉花和羊毛则分别来自中亚和北高加索。在原材料、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军工转产步履艰难。
4、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包袱沉重。在10 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全国近1/4的疆域受到放射性污染,经济损失达2350亿美元,相当于年度预算的31倍。为了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果,每年国家要花费20—25%的国家预算。
5、在国家社会发展模式上左右摇摆。刚获独立时, 白俄罗斯当局曾对西方抱有希望。实践表明,西方既没有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也没有给予政治上的支持。白领导人转而采取与俄联合的政策。鉴于俄罗斯目前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白俄罗斯尚未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道路和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卢卡申科就任总统后即废除了上届政府的私有化法令,于1995年发布了《关于完善国有制改革的措施》的总统令,推行社会公平政策,大大放慢了私有化的进程;卢提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紧急措施纲领》,但其中并没有提到进行基础性改革和引进市场机制;卢自称不信共产主义,也不信资本主义,要建立“市场社会主义”,但对“市场社会主义”一词的概念并没有作详细的说明,理论界也没有进一步的阐释。
另外,白俄罗斯还存在着阻碍经济发展的其他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武装力量集中,从军人数多,每一千人当中就有43人服兵役,这不仅在独联体国家中首屈一指,而且在世界上差不多居第一位。而该国又承担着裁减前苏联军事力量的义务,军费负担沉重;在居民人口结构中,退休者和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口所占比重大;该国生产特点是材料、能源耗费量大,而产品的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国际一般标准。对外开放后, 3%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差。所有这一切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四、近期发展前景
白俄罗斯经济近来略有一些起色,但前瞻其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首先,如同该国经济专家所指出的,目前工业生产下降减缓是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自然减缓,并不意味着工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回升。去年汽车制造、轻工等部门的生产仍持续大幅下降,一些生产恢复较快的能源、石油和化工部门,其产量也仅为1990年生产水平的21%。其次,通货膨胀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的行政手段调节而取得的,它没有面向市场的经济结构改革和所有制关系改革作后盾,因而这种财政的稳定将难以持久。去年,居民的现金收入增加9倍, 而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14倍,这意味着,实际收入下降1/3。第三,虽然白与俄签署了建立联盟国家的条约,两国间的贸易工业关系将有所改善,但在两国经济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经济互补性到底有多大目前尚属疑问。另外,上述影响和制约经济的不利因素还将长期发生作用。因此,白俄罗斯的经济近年内难以完全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