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_邓小平理论论文

浅谈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哲学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为邓小平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一、确定发展前提——对时代和国情作出正确判断,充分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和发展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既需要政治家、战略家的经验和胆略,更依赖于高超的哲学思维。邓小平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则,分析世界形势和格局,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的状况和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矛盾进行分析,特别注重分析矛盾双方的转化和主次关系,对时代主题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

把握时代主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特有的观察世界的方法。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分析,逐渐形成了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战略判断。他首先分析了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的转化,指出和平力量在不断壮大,他说:“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个都还不敢打。……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由此他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其次,他着眼于不同矛盾间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指出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再次,邓小平通过对世界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分析,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不仅加深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造成了南北差距的扩大。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一判断,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分析存在的诸多矛盾,找出了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指出了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等这样一个状况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作出了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的判断。十三大前夕,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按照邓小平的思想,十三大首次系统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论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十五大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为九个特征,并制定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则,才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认清了主要矛盾,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确定发展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着唯物史观的精髓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生产力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邓小平深谙这一唯物史观的精髓,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并把这一原则始终贯彻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首先是摆脱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其次,通过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条件。再次,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积累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他总是让人们理解这样的道理:生产不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体现出来,甚至发展太慢也显示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三、制定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时,不论是其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还是战略策略,都自觉遵循和充分运用了这一规律。

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注重量的积累,不能制定过高的目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他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中国国情,认为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艰巨的任务,必须分步骤地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以此为立足点,他确立了“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由量的积累达到质变的辩证发展的总体设想,即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这个战略目标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由解决温饱到生活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另一方面,邓小平又强调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跨一个台阶,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步走”本身,既是个量的积累过程,又有程度不同的质的飞跃。他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然,这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他一再要求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认为,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邓小平的这些战略和策略思想,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辩证法。

四、激发发展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渗透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原理,辩证地否定我国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内进行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辩证地否定资本主义,对外进行开放,大胆借鉴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否定了照搬别国模式和“左”的“一大二公”的错误做法,深入具体地分析、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根本的办法就是实行改革,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管理方式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还指出,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变革,与以往革命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些关于改革的论断和分析清楚地表明,改革就是辩证的否定。

邓小平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辩证地否定资本主义,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邓小平提出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他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邓小平认为,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还是对资本主义因素的有限肯定,都不是目的。邓小平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否定资本主义,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有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助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五、确定发展原则——全面发展进步,深化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综合发展。在唯物史观创立初期,马克思就提出社会有机整体的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出社会并不是一个彼此分割、孤立的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机体。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结构功能以及通过交互作用整体演进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为我国未来发展规划蓝图时,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思想。经济建设同其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与人口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思想,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全面、联系和发展地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理论的高超艺术,处处折射出唯物辩证法的耀人光彩。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