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思想研究与当今我国社会若干重要矛盾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当今论文,思想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2-0089-05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用了很大的注意力来研究刚刚萌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正如一切伟大人物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一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所赋予他的主客观条件。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的是非功过予以科学的判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矛盾问题,是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探索及其思想成就
全部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恩格斯“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1](P225)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又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2](P692)因此,对社会矛盾的分析,实质上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方面的一切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之时就指出了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经典地阐明了后来被我国理论界称之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他们还谈到过未来共产主义不可避免会存在的一些社会矛盾。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矛盾和共产主义社会内在包含矛盾的一般理论,也对他所面对的过渡时期的俄国社会经济关系作过分析。斯大林则从不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到潜意识地感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研究的。
具有强烈独创精神的毛泽东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在探索如何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的。从1956年上半年到1957年下半年,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为代表,毛泽东在几乎所有讨论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讲话、著作、信件,甚至在国际论坛以及一些与外国人的谈话中,都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问题作了分析。这些论著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的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问题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这一思想按照一般到个别的逻辑结构,大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也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早在《矛盾论》一书中,毛泽东就十分透彻地阐明了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20年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当做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系统的、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些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找到’矛盾,我看这个提法不对。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着矛盾。”[3](P332)“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3](P164)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和斯大林基本上都没有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则大大前进了一步,把这两对矛盾称之为社会的“基本的矛盾”。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详尽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即它的非对抗性——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正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和人民群众对新制度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也表现在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团结人民,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
第四,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任一方面,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应当以非对抗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上各方面利益的兼顾,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都是如此。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上述思想,都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伟大的理论成果,从客观上看,是毛泽东顺应了历史潮流,敏锐地察觉了实践需要解决的主题和理论发展的关键,从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始,至提出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止,思路一目了然。从主观上看,则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对立统一规律,卓越完成列宁提出的理论任务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在《矛盾论》这部经典哲学著作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后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渊源:矛盾的普遍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纵向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横向的,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非对抗性。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最主要任务。可以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思想,是《矛盾论》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丰富、发展和具体化。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矛盾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和偏差
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之时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难免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和不足。
矛盾的展开是人们认识矛盾的先决条件,而矛盾的充分展开又必须以矛盾发展的成熟为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之时各种矛盾的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总体上刚刚建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产部类,公有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为好,还无法进行判断。在工商业中所占比重不小的公私合营这种过渡性质的所有制关系如何发展,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会发生什么影响,都还没有展示出来。而各方面具体的制度和体制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更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二是剥削阶级刚刚被推翻,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人还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还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们的两面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也还不十分清楚。
三是经济建设中各大生产部类、全局与局部、消费与积累等各方面的关系还没有充分得以展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实施的计划经济还处于建立过程中。
四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没有牢固地占据统治地位,而人们对意识形态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期性显然估计不足,这种估计不足又很容易导致一旦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相对激化,就演变为政治领域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倾向。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只是新生的初级状态,任何人对它们的认识都只能从这样的现状出发,即使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能超越这个现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产生了一些偏差。
第一,没有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生产力的相对落后状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关系中相矛盾状况的分析,集中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不适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的一面。而发展生产力问题,他几乎没有放到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来分析。这种对矛盾关系只强调一个方面的结果形成了这样一种理论逻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问题。这不仅偏离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肯定了生产力在一般情况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观点,而且忽视了生产力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这个历史的最终动因。
第二,没有以生产力的状况为根据来理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适应”和“相矛盾”状态。一般而言,毛泽东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从他的具体论述看,他所说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指完全的社会主义因素,而与生产力“相矛盾”的则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因素,这是与我国相对落后且很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相脱离的判断。由于脱离了我国生产力的现状,他对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各项制度的改革也只理解为提高生产关系中社会主义因素的程度,而不是根据生产力的现状调整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正确取向。
第三,没有搞清人民内部各种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毛泽东最初是从现实生活的经济、政治关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这表明他在探索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根源。然而,1957年夏季之后,由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识的偏差和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失误,毛泽东明确否定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5]既然主要矛盾还是阶级斗争,他自然而然地就偏重于从政治上看待人民内部矛盾,把阶级斗争看成是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而中断了从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落后这方面思考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根源的思想进程。
第四,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反右派”斗争开始以后,他主要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人民内部矛盾,即把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看做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把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阶级矛盾看成是敌我矛盾,把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等同于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促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后果。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认识的不足和失误也有其主观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执政不到十年,才刚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究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经验,只有靠自己探索。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仅仅几年的时间里,难免会用他所熟悉所习惯的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看待新社会中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重大变化,国内政治斗争一时间风云突变之机,认识上从重视建设又退回到重视阶级斗争的反复就更加可能出现。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6]l(P303)对于后人而言,既不能苛求前人超越历史条件洞察尚未展示规律的社会矛盾,也不能苛求前人超越历史条件具备完美无缺的知识和思想。后人不应当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前人,而应当将立足点放在正确总结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而发展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理论,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当前的社会矛盾上。
三、以科学的矛盾理论为指导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若干重要矛盾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发展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社会的矛盾状况与5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前提,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若干重要矛盾,仍然是我们这个执政党必须从世界观、历史观的高度首先解决好的问题。承认矛盾的存在,重视矛盾的变化,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目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全局的高度看,首当其冲的是需要认真研究以下几个矛盾问题。
第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领导人民在解决这一矛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这一矛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绝大部分主要发达国家又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这就在客观上增大了我们解决主要矛盾的压力。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是基于清醒地看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长期性和紧迫性。
重新审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到解决生产力内部存在的问题上来。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中,固然存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一面,但是,生产力本身的落后更应当得到重视。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内在结构的变化才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着生产关系进行了革命或改革以后,按照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推动其加快发展就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花大力气解决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生产力的科技含量。如此,才有可能保证生产力真正长期、持久地高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第二,缓解城乡矛盾与东西部的矛盾。解决城乡矛盾,从历史的一般规律来说,是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任务。然而,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城乡矛盾却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一方面,这个矛盾仍然存在于相对发达的城市与比较贫困的山区农村之间;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矛盾。从全国范围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矛盾实际上主要就是东西部矛盾。目前,全国的第二、第三产业的精华集中在东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与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中西部则仍然集中着第一产业,集中着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集中着受教育较少的劳动力。在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之前,这个矛盾不可能完全解决,但不能使之严重制约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20世纪末以来,中央采取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优化各种环境条件,帮助西部自身增长加快发展的因素。
但是,近来也出现了相反的声音,认为发展西部得不偿失,西部的落后是合乎规律的,有利于东部的发展。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形而上学。矛盾双方是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作用不同。在东西部之间的矛盾中,一般而言,东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着国家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承认、允许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合理的,有利于东部的发展乃至全国的发展。但是,当东部的发展已经使全国基本实现小康之时,就必须考虑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到促进西部的大发展、快发展上面去,使西部发展到能够基本上对等地与东部形成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使东部具备进一步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样,我国才能作为一个有着均衡内在结构的整体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第三,积极调整、改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渐扩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3-0.4这个国际公认的中等水平。尽管由于具体国情不同,上述数据可能尚未达到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的警戒线,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贫富差距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
贫富差距是一种差异,而差异就是矛盾。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分配领域,而且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水平、思想观念等等,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承认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矛盾,进而探索缓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应当肯定,现阶段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因而必须以发展的思路、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阶级、阶层不过是社会经济(以及由经济所决定的政治)关系的人格化表现,社会阶层之间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关系,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而处理社会阶层之间矛盾的方法,也要以处理社会经济关系矛盾的方法为依据。既然在所有制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那么,在社会阶层的矛盾的处理上,就要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求的,要代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兼顾不同阶层之间的当前利益。对于新社会阶层中的一部分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应当给予保护;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则应当用发展经济的办法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低收入尽可能接近高收入而不是减少高收入变成低收入。但是,矛盾总是有主、次两个方面的,现阶段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主要的方面是大多数的劳动者收入偏低。要调整、改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必须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方面。这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主义社会最大的积极因素是最广大劳动者的基本观点所要求的,也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这是处理一切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最重要的任务。
[收稿日期]2003-08-28
标签: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矛盾论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