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周期癌基因及其表达的调控

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周期癌基因及其表达的调控

海春旭[1]1995年在《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周期癌基因及其表达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肿瘤与自由基生物学的关系又重新受到重视,寻找高效复合自由基清除剂(或称抗氧化剂)又成为许多实验室的重点研究课题。 本课题组早在1990年曾提出“抗氧化剂复合链”的假说,即在生物体内,自由基反应与脂质过氧化损伤高度相关、连锁;单一的自由基清除剂或抗氧化剂作用有限,而具有不同脂/水溶性质、不同分子量、不同作用位点、不同存在部位、带有不同电荷组成的“复合自由基清除剂”的机体防御体系-可形像比喻为“抗氧化剂复合链”,具有高效清除自由基损伤、抑制耐药基因的激活及细胞转移,同时也具有防止由于活性氧((?)O、·OH、H_2O_2)含量过高诱发癌前病变发生恶性转化作用。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①膜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同、肿瘤细胞膜的多不饱和双键低于正常细胞;②肿瘤细胞的自由基和过氧物的本底值低;③多数肿瘤细胞的某些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特别是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极低或无,并且证明是由于酶的基因位点染色体缺失、移位、交联、互换而消失或被癌基因掩盖;④活性氧含量过高是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介导物或是标志物;⑤肿瘤耐药基因和细胞凋亡基因的激活与活性氧密切相关;⑥肿瘤的化疗和放疗损伤的主要副作用之一是自由基对正常细胞的损伤;⑦自由基有多种形式,即多态性,如果使用一种或少数几种自由基清除剂单独作用,达不到理想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效果等。 本研究课题采用肿瘤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如分子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测定等技术,较系统的研究了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在分子水平、亚细胞和细胞水平及动物整体水平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肿瘤相关基因的影响机制,探讨上述研究报告中某些理论的正确性。主要研究重点是:1.微粒体水平的研究:筛选自由基清除剂及协同作用,研究它们与过氧化剂相互作用;2.动物整体水平研究:观察和验

秦绪军[2]2002年在《荷瘤动物放疗自由基损伤副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尚缺乏根治性治疗方法,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差。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常规手段。放疗的主要机理是射线对肿瘤靶的电离作用,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由基或活性氧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但同时产生的放疗副作用严重制约了放疗有效地杀灭肿瘤。对于放疗副作用的机理的探讨,为肿瘤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本研究根据放射的治疗作用涉及自由基、活性氧的生成,以及自由基、活性氧呈现多态性和链式反应特点,根据理论推测,肿瘤放疗与副作用之间存在差异,为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设计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副作用的相关氧化损伤/抗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某些癌相关基因在放疗产生副作用以及拮抗氧化作用的表现,以期初步探讨肿瘤放疗与副作用在机理上是否存在可资利用的差异,包括是否有即时性与延迟性、局部与周身反应性自由基/活性氧损伤的差异,为减轻甚至消除自由基损伤相关的副作用提供初步的实验研究依据。 本研究在初步筛选有效抗氧化剂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移植肿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后腿接种肿瘤的大鼠进行肿瘤局部照射,模拟临床上的肿瘤放疗方法,进行设计分组,分别为阴性组、荷瘤组简称阳性组、放疗组、抗氧化剂保护组简称保护组。通过局部照射和给予抗氧化剂,观察各组动物的存活情况;实验动物局部辐射引起的周身的氧化损伤情况;抗氧化剂对于这种局部辐射引起的活性氧或自由基的损伤的防护效果;以及一些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研究发现,局部放射的确可以引起周身的氧化损伤相夫指标的升高,如 MDA、\0、\OS等,一些抗氧化酶的活性下降,如T-SOD、伽-SOD、CAT、GSH、 总抗氧化力等;而抗氧化剂对上述的局部辐射引起的整体的活性氧相夫指标呈 现出括抗作用,并在一定程厦上能够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与单纯放疗组相比 较)。免疫组化显示局部辐射还可以影响辐射部位以外的器宫组织的蛋白表达。 局部辐射引起bC12、\’EGF表达显著降低,P53、二OS显著升高,抗氧化剂保 护可以有效抑制局部辐射引起的蛋白表达的改要。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局部辐射的确可以引起周身的自由基/活性氧导致的 氧化损伤,放疗副作用的存在自由基的局身延迟反应,这种反应与局部照射作 用存在看差异。由单宁、V。及安体欣组成的抗氧化剂对放疗副作用有效措抗作 用,表现在自由基损伤指标,抗氧化指标、基因表达产物,特别是bC12和 n53,从而初步证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推测的正确性。为肿瘤的放疗研究寻找新 的破点奠定了理谊基础。 结论: l、单宁有抗辐射、抗氧化作用,但剂量过高也存在毒性,并有剂量效应夫系, LD。。为13.6609·kg-’,其95%可信限为9.840~18.9679·kg-’。 2、荷瘤动物模型制作是成功的。 3、放疗副作用自由基损伤会影响相矢基因的产物表达,如:一氧化氮合成必 需酶NOS,抗凋亡基因h-2,抑癌基因P53 %D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矢的VEGF, 抗氧化剂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自由基、活性氧损伤是肿瘤放疗副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表现为MDA,NO, NOS升高。抗氧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括抗放疗副作用损伤。表现为自由基损伤相 夫指标降低,井对体内抗氧化水平具有一定调节和僧强作用。 5、放疗副作用的存在自由基的圄身延迟反应,这种反应与局部即时性照射作 用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利用。

樊梓鸾[3]2012年在《红豆越橘多酚对氧化诱导损伤及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自由基医学研究表明自由基引发的氧化损伤与人类近百余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评价和筛选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天然产物成分已成为医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本论文选取红豆越橘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跟踪的方法,获得了活性最强的红豆越橘多酚(LBP),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系统的分析了LB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辐射诱导机体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并对抗氧化活性和抗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BP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癌细胞增殖活性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浆果中天然存在的植物化合物的联合作用在抗氧化以及肿瘤预防方面至关重要。采用活性跟踪的方法分离纯化野生红豆越橘,首先用80%丙酮冷冻提取游离型酚类和类黄酮,浓缩后用大孔吸附树脂X-5富集分离红豆越橘多酚,多酚含量和ABTS抗氧化做指标确定乙醇梯度洗脱有效组分,并命名为LB-1,LB-2,LB-3,LB-4,其总洗脱物命名为LB-MIX(LBP)。用MTS法检测以上5个组分抗结肠癌HT29、卵巢癌Hela、肺癌A549和肝癌HepG-2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LBP具有较好的抑制几株癌细胞的增殖活性。选取抗癌活性较强的顺铂为阳性对照。为了鉴定此纯化物的化学组成,本实验采用UPLC-ESI-MS联用的方法定性分析红豆越橘多酚的组成成分。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有9种花色苷,4种原花青素和5种酚酸。系统的研究了LB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作用。如清除生理自由基、非生理自由基、还原能力、螯合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和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防护能力等,结果显示,LBP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并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氧化能力略低于或与抗氧化剂抗坏血酸相当。并具有较高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能力,对于脂质过氧化和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比较了10种浆果与红豆越橘的多酚、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不同浆果中多酚、黄酮、花色苷含量差异性显著(p<0.01)。红豆越橘的多酚、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在11果中排前4位,同时对ABTS+和DPPH的清除活性也居于前列。构建了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模型,实验表明,LBP各剂量组可有效的促进造血和免疫细胞增殖和生长,能够明显的提高小鼠各脏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降低髓过氧化物酶(POM)活性,减少丙二醛(MDA)含量,能够有效的激活抗氧化酶系,抑制氧化酶系,减少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的损伤,减少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率,细胞周期分布显示与模型组比较,LBP加药组使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减少而S期和G2/M期细胞增多,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增殖能力得到恢复。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辐射前灌胃LBP,可以有效的较少DNA的损伤,使彗星尾长度明显减少。透射电镜再一次证明LBP对脾组织和肠绒毛的保护作用。研究了LBP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11种浆果中红豆越橘对HT29和HepG2两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强,蓝靛果对癌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弱,11种浆果对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与其多酚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了LBP可以使细胞膜损伤产生DNA-Ladder碎片,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对LBP及顺铂作用后的几种癌细胞进行了细胞周期分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验证了提取物对癌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红豆越橘多酚可以从不同角度诱导细胞凋亡。建立了体外抗氧化和抗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揭示了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清除ROS作用与其防癌抑癌作用之间存在关联,进一步证实了红豆越橘多酚具有较好的功能活性,对于揭示浆果多酚预防由自由基引发的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研制新型抗癌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苏晓雨[4]2010年在《红松种壳组成及多酚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抗肿瘤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广泛分布于在我国东北地区,红松种壳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多酚类成分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红松种壳中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中多酚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肿瘤作用途径,为综合开发及利用红松种壳资源用于防治氧化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松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多酚组成;利用分光光度法分析红松种壳中活性成分的组成;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松壳多酚,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结合响应面实验优化松壳多酚的提取工艺;选取大孔树脂法纯化松壳多酚并通过静态及动态吸附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研究了松壳多酚抑制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自由基的作用,以及松壳多酚对铁离子的鳌合作用和总还原能力;通过建立细胞、组织等体外模型研究松壳多酚抗氧化溶血的作用及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深入研究了松壳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建立动物亚急性衰老模型及γ射线辐射模型,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理指标及氧化相关酶的活性深入探讨松壳多酚抗氧化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通过MTT比色法、集落形成试验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研究了松壳多酚对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染色法研究了松壳多酚对细胞中原癌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细胞中凋亡酶caspase-9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法研究松壳多酚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从而探索红松种壳多酚抗肿瘤作用的途径及机制;建立小鼠体内的S180及H22腹水瘤及实体瘤模型,用以研究松壳多酚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并通过研究动物血清中关键性的代谢酶活力的变化来探索松壳多酚在机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途径。通过以上各项研究得到结果如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出红松种壳中的23种化学成分,其中酚类化合物为香芹酚、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及6-叔丁基-2,4-二甲酚等;优化得到的松壳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80 h、料液比1:26(g/mL)、乙醇浓度43 %、提取温度80℃;优化得到的松壳多酚最佳纯化工艺为:采用AB-8型大孔树脂进行吸附,上样浓度1.5 mg/mL,上样流速2.0 BV/h,以1.5 BV/h流速采用30 %及70 %乙醇进行梯度洗脱。对松壳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松壳多酚能够有效的抑制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等生理性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0.391 mg/mL及4.37mg/mL,松壳多酚还能够明显的清除DPPH及ABTS等非生理性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0.023 mg/mL及0.46 mg/mL。研究发现松壳多酚能够显著地抑制红细胞的氧化溶血并对肝匀浆及卵黄脂质过氧化具有非常有效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91.50 %(7.0 mg/mL),对卵黄过氧化的抑制率为95.44 %(1.5 mg/mL)。通过对松壳多酚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发现,松壳多酚能够显著地抑制小鼠的亚急性衰老反应,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松壳多酚还能够有效的抑制及修复由γ射线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并且松壳多酚能够有效的抑制HT29(人结肠癌细胞)、H460(人肺癌细胞)、SCG7901(人胃癌细胞)及MCF-7(人乳腺癌细胞)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中松壳多酚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作用最为明显。经松壳多酚作用后HT29细胞集落形成数明显降低并且细胞的DNA发生裂解弥散现象,这说明松壳多酚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的作用。本研究发现松壳多酚的作用影响了肿瘤细胞中癌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周期的进程,研究发现松壳多酚具有下调HT29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及上调Bax基因表达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同时松壳多酚的作用使HT29细胞中处于G1期的细胞百分率上升,说明松壳多酚对细胞G1期具有上调作用,而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说明松壳多酚对细胞S期具有下调作用,结果显示松壳多酚的作用使细胞发生G1/S期阻滞从而延缓了细胞从G1期到S期的进程,并且这种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体内抗肿瘤研究发现松壳多酚对S180及H22实体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松壳多酚低中高各剂量组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均显著,抑制率分别为25.00 %、31.82 %及34.09 %,中高剂量组对H22实体瘤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分别为26.32 %及27.36 %;研究发现经松壳多酚作用后,荷瘤动物血清内乳酸脱氢酶及醛缩酶的活力下降,说明松壳多酚在体内发挥的抗肿瘤作用与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过程有关。

陈妮[5]2015年在《抗氧化转录因子Nrf2在辐射损伤中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疗是恶性肿瘤治疗主流手段之一,而放疗中癌细胞产生的辐射抗性和放疗后肿瘤的复发一直是肿瘤放疗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成为肿瘤放疗中重要的研究课题。Nrf2/ARE是细胞内重要的一条内源性抗氧化通路。Nrf2是细胞内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Nrf2/ARE在细胞内的活化能够转录大量的抗氧化酶、非抗氧化酶和蛋白损伤修复相关的酶,从而对细胞的氧化损伤起保护作用。此外,Nrf2还参与细胞周期,炎症发生以及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的调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rf2与细胞内DNA损伤密切相关。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细胞内抗氧化蛋白Nrf2的活化导致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和多药耐药性。因此,Nrf2有望成为辐射增敏的理想分子靶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研究了Nrf2在α粒子辐射损伤中的保护效应及产生的机制。第一部分Nrf2在低剂量辐射引起细胞辐射耐受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除了天然环境辐射外,人类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工辐射主要来自医用辐射。如在肿瘤的放疗中,CT、PET-CT扫描等医学影像技术对肿瘤细胞的定位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医学检测中接受到的低剂量辐射对后续治疗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我们研究了辐射抗性的肺癌细胞A549在经过低剂量(5 cGy) α粒子照射后对高剂量(75 cGy)照射的损伤效应的影响。实验发现了低剂量照射后6h能够引起A549细胞对较大剂量的α粒子照射(75 cGy)产生耐受。低剂量的照射会显著降低大剂量给细胞带来的损伤,具体表现为细胞凋亡水平下降和存活能力明显的提高。实验发现在低级剂量a粒子照射下细胞有适度的ROS上升,其中主要是超氧阴离子(02.-)的上升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诱导了细胞内Nrf2在细胞自噬作用下的活化。ROS的清除或者自噬发生抑制剂的使用都有效抑制Nrf2在细胞内的蛋白表达,并最终影响了细胞在大剂量辐射作用后的辐射耐受性的发生。研究中还发现在低剂量α粒子引起的辐射耐受性中,Nrf2通过对抗氧化蛋白HO-1的表达发挥其辐射保护功能。ZnPP对HO-1的抑制或者对血红蛋白HB对HO-1代谢产物CO的清除能够有效消除这种低剂量辐射引起的耐受性的发生。由此得出低剂量辐射作用下,细胞内ROS的上升活化了细胞内的抗氧化途径Nrf2/HO-I,降低了大剂量辐射对细胞的损伤。第二部分Nrf2在辐射细胞DNA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由于以上研究表明,低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导致抗氧化途径Nrf2/ARE的活化,从而降低大剂量辐射对细胞的损伤程度。辐射对细胞损伤的主要靶区是细胞内DNA。因此,我们接下来的实验研究了Nrf2对辐射DNA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中用DNA损伤标志性蛋白组蛋白H2AX的磷酸化和细胞微核发生来检测DNA的损伤。实验发现50 cGy的α粒子照射能造成骨肉瘤细胞U-20S显著的DNA损伤,导致细胞的存活能力的降低。实验发现Nrf2在辐射损伤中起保护作用。细胞微核结果表明人为诱导Nrf2的表达能降低辐射作用下细胞DNA的损伤,对Nrf基因表达的抑制则显著提高了细胞在50 cGyα粒子作用下的DNA损伤。进一步实验结果揭示辐射作用下细胞内Nrf2的活化是通过自噬途径激活的ERK 1/2激酶完成的。阻止细胞自噬发生或者用抑制剂抑制ERK1/2激酶的活化都能有效抑制辐照作用下细胞内Nrf2的活化,导致细胞在辐射作用下细胞DNA损伤的增加。以上研究揭示了Nrf2在辐射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该研究有可能为肿瘤的放射治疗提供有用的线索。

龚克[6]2013年在《紫草素诱导人肝细胞肝癌程序性死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癌症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其中,肝癌死亡率高、预后差,中国是肝癌患病的高发区。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化学药物治疗等,现今临床上用于肝癌治疗的药物十分有限,发现新型抗肝癌药物意义重大。传统中药是抗癌药物的潜在宝库,从紫草中提取的一种萘醌类物质——紫草素,被证明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抗癌机制一直不明。本研究对紫草素在体内、体外的抗肝癌活性及其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化疗药物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本研究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紫草素(≤2.5μM)处理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12小时诱导细胞自噬产生。LC3转换检测、GFP-LC3荧光点聚集和吖啶橙染色自噬泡证明了紫草素促进细胞自噬的产生;细胞自噬早期抑制剂3-MA能有效阻断紫草素诱导的细胞自噬;LC3周转和p62降解则从动态上证明了自噬潮的产生。另一方面,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标志蛋白以及Annexin-V FITC/PI双染检测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紫草素(6-8μM)处理24小时可有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但不影响非恶化的肝细胞存活。CASPASE广‘谱抑制剂z-VAD预处理细胞可阻止紫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依赖于CASPASE蛋白的剪切。以上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紫草素能在体外能诱导肝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诱导活性氧自由基ROS是一些化疗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分子机制。对紫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紫草素处理可导致细胞内ROS积累,并参与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的调控过程,ROS的清除剂能拯救其诱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Akt、RIP/NF-κB等信号分子是影响细胞死活命运的重要蛋白。对紫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较高浓度(≥4μM)紫草素可抑制Akt、RIP/NF-κB活性,并参与调节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外源过表达这些蛋白能部分拯救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抑制剂则能与紫草素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此外,我们研究还发现ROS的积累是这些信号通路的上游事件。Akt/mTOR、MAPK、ATG家族蛋白等是调节细胞自噬的重要通路。对紫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自噬分子机制研究发现,ERK、ATG7参与了紫草素诱导的细胞自噬过程,较低浓度(≤2.5μM)紫草素处理可激活ERK与ATG7,降低其活性可抑制细胞自噬。另外,RIP通路也部分参与了紫草素诱导的细胞自噬过程,过表达RIP可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RIP抑制剂Nec-1能与紫草素协同诱导细胞自噬。在紫草素诱导细胞自噬的过程中,ROS的积累也发生在RIP和ERK的上游。除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外,我们还通过建立Huh7肝癌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研究紫草素在体内对肝癌细胞的影响。通过比较肿瘤生长曲线、动物存活率、肿瘤重量,我们发现紫草素在体内也有很好的抑癌效果。动物体重变化曲线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分析表明紫草素对动物的毒性较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紫草素(每千克裸鼠体重灌胃2.5-5mg)可诱导体内肿瘤发生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分析和TUNEL染色结果表明,在较高浓度紫草素(每千克裸鼠体重灌胃5-10mg)作用下,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此外,体内信号通路变化,如细胞凋亡标志蛋白的剪切、LC3的转换、Akt、RIP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下调,以及ERK、ATG7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上调等,也与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结果保持一致。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发现,紫草素既可可通过ROS/Akt、ROS/RIP/NF-κB通路诱导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也可通过ROS/ERK、ROS/RIP以及ATG7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发生。因此,本研究表明紫草素可作为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的诱导剂,在肝癌化学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冯嫣[7]2013年在《灵芝多糖对DEN诱导的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和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灵芝多糖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和原癌基因H-ras、myc及抑癌基因p53、Rb1mRNA表达量的影响,进而从分子水平探讨灵芝多糖的抗癌机理。[方法](1)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测定其总还原力、DPPH·、O2-·、·OH、H2O2的清除能力为指标。(2)选用4周龄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多糖组、低剂量试验组(DEN+50mg/kg-d多糖)、中剂量试验组(DEN+100mg/kg-d多糖)、高剂量试验组(DEN+200mg/kg-d多糖)。模型组、DEN+多糖试验组分别给予100mg/L的DEN溶液,自由饮用。饲喂45d后,采集肝脏,制备常规HE染色切片,观察灵芝多糖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小鼠组织形态的影响。并且提取小鼠肝脏RNA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原癌基因H-ras、myc及抑癌基因p53、Rb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灵芝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当浓度达到2mg/mL时,还原力吸光度为1.237, DPPH·、O2-·、·OH、H2O2的清除率分别为89.3%、43.99%、89%、94.32%。2、对照组和多糖组小鼠肝细胞围绕中央静呈放射状排列,且排列整齐。胞浆均质红染,细胞核蓝染清楚且呈椭圆形,无核分裂相。而DEN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有的肝细胞发生肿胀,甚至胀破,细胞核碎裂,甚至胞浆中有空泡,且有微细的淡红染的蛋白质颗粒(为肝的颗粒变性),由于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导致局部组织缺血。与DEN组相比,试验组小鼠肝脏随着灵芝多糖剂量的增加,小鼠肝脏损伤程度减轻。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原癌基因H-ras、myc mRNA的表达量,多糖对照组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DEN模型组分别升高83.2%、57.4%,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与DEN模型组相比,随着试验组多糖浓度的增加,原癌基因H-ras、myc mRNA的表达量逐渐降低,低剂量组分别下降36.3%、31.2%,中剂量组分别下降45.9%、40.1%,高剂量组分别下降50.6%、41.8%,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癌基因Rb1、p53mRNA的表达量,多糖对照组分别升高23.7%、14.5%,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DEN模型组分别升高11.6%、9.7%,差异均显著(P<0.05)。与DEN模型组相比,随着试验组多糖浓度的增加,抑癌基因Rb1、p53mRNA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低剂量组分别升高5.7%、9.6%,差异不显著或达到显著水平(P<0.05),中剂量组分别升高9.0%、24.1%,差异显著或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高剂量组分别升高14.6%、43.4%,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灵芝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对二乙基亚硝胺引起的小鼠肝脏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并可以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提高抑癌基因的表达,说明灵芝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抑制癌症的发生或发展。

李锦春[8]2006年在《间歇光照、呋喃苯胺酸、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预防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尽管国内外已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又称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它仍然是使世界养禽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一个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4%的肉鸡死于PHS,造成高达1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肉鸡PHS是一个多因性疾病,药物防治有局限性并且存在残留的问题。早期限饲可以降低PHS发病率,但会引起应激。控制光照能降低肉鸡PHS发病率和应激,并且方便、省电,但公认效果显著的1小时明:3小时暗的措施在国内难以执行和推广。寻求一种易行的控光措施更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对控制光照防治肉鸡PHS的机理尚不完全明了,方案的选择存在很大盲目性,因此,首先要清楚控制光照防治PHS的作用机制。关于控制光照防治肉鸡PHS的报道主要是观察对生产性能和PHS发病率的影响,而对其机理仅从缺氧状况、红细胞比容、血液中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方面进行了研究。肺血管重构导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持续发展并难以逆转,是哺乳动物PH的重要病理基础。PHS肉鸡也发生了肺动脉重构,但是其在肉鸡PHS的发生过程中是否占据与哺乳动物肺血管重构同等重要的地位,机制如何?控制光照降低PHS发病率的作用机理是否与肺血管形态改变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从氧自由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β受体(PDGF-βR)、蛋白激酶C-α(PKCα)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变化入手,在体内和体外两个层次上探讨间歇光照对肉鸡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Ⅰ间歇光照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PHS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肉鸡肺血管重构的影响。320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记录PHS发病数、体重和耗料量,测定肺动脉的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之比(WA/TA)、平均中膜厚度(mMTPA)等指标。结果环境低温使PHS发病率升高,反映血管重构指标的WA/TA和mMTPA值也显著升高,而间歇光照能够有效地降低寒冷诱发的PHS发病率和上述各项值。控制光照期间间歇光照组肉鸡体重低于低温对照组,但最终体重和料重比与之无显著差异。在肉鸡生长早期实施间歇光照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低温诱发的PHS发病率,抑制肺小动脉重构可能是其重要机理之一。试验Ⅱ间歇光照对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观察控制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PHS发病率及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低温显著升高了PHS发病率、右心全心比(RV/TV)、肺厚壁末稍血管百分率(TWPV%)和丙二醛(MDA),而使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控制光照使SOD活性升高而显著降低了PHS发病率、RV/TV、TWPV%和MDA。减轻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和减轻以非肌型肺动脉肌型化为特征肺血管重构,可能是间歇光照降低肉鸡PHS发病率的部分机制。试验Ⅲ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KCα表达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肺细小动脉蛋白激酶Cα(PKC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测定RV/TV、MDA、SOD、WA/TA、mMTPA、红细胞压积(PCV);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肺动脉PKCα,以OD值代表PKCα的表达。结果环境低温使肉鸡PHS发病率升高,RV/TV、WA/TA、mMTPA、MDA值和肺细小动脉PKCα的OD值显著升高,而间歇光照能够有效地降低寒冷诱发的PHS发病率和上述指标。肺小动脉PKCα的表达从23日龄起与mMTPA和WA/TA呈正相关,并且具有显著性。寒冷诱使肉鸡肺小动脉PKCα表达的上调可能参与了肺血管重构的形成过程,间歇光照抑制肺血管重构可能与PKCα下调有关。试验Ⅳ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DGF-β受体表达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肺细小动脉PDGF-β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d~30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测定PCV、WA/TA和mMTPA等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肺动脉PDGF-β受体,以OD值代表PDGF-β受体的表达。结果环境低温使PDGF-β受体表达上调,WA/TA和mMTPA值也显著升高,而间歇光照明显抑制血管重构,并且使肺动脉PDGF-D受体的OD值降低。PDGF-β受体的表达从23日龄开始与mMTPA和WA/TA呈正相关,并且具有显著性。PDGF-β受体表达上调可能与低温所致肺小动脉重构有密切关系,而间歇光照减轻肉鸡肺血管重构可能与抑制PDGF-β受体表达有关。试验Ⅴ间歇光照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细小动脉血管重构及其PCNA表达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间歇光照对肉鸡肺细小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PCNA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320羽肉鸡随机分为四个组,常温组按常规饲养;低温三个组采用低温诱发PHS,并于9 d~30 d分别在夜间停止光照0、3、5 h,以后恢复连续光照。测定WA/TA和mMTPA等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PCNA,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计数每条血管中膜PCNA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总数,求出百分数即为增殖指数(PI)。结果环境低温使肺动脉的WA/TA和mMTPA值和PCNA值显著升高,而间歇光照能够有效地减轻寒冷诱发的肺动脉重构和PCNA值。在肉鸡快速生长的早期采用间歇光照能够抑制寒冷所致的肺血管重构可能与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试验Ⅵ添加呋喃苯胺酸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观察在低温环境下呋喃苯胺酸对肉鸡PHS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240羽肉鸡于14 d时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分置于两个鸡舍。A组按常规饲养,B组和C组采取低温诱发PHS,并从30 d至44 d B组不添加药物而C组于日粮中添加0.015%的呋喃苯胺酸。记录每周PHS发病数、体重。定期测定RV/TV、PCV、WA/TA和mMTPA等各项值。结果饲料中添加呋喃苯胺酸降低了寒冷诱发的PHS发病率。B组RV/TV、WA/TA和mMTPA值显著升高,而C组使之降低,并在44 d差异显著;C组体重显著低于B组。降低肺动脉压,抑制以肺动脉壁肥厚为特征的血管重构可能是呋喃苯胺酸有效降低低温所致PHS发病率的部分机制。试验Ⅶ维生素C对常温下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观察在常温环境下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150羽肉鸡于21 d时随机分为C、T1和T2组,按常规饲养,C组不添加药物,T1组和T2组分别从21 d至37 d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200 mg/kg和500 mg/kg。统计PHS的死亡数并定期称重。测定RV/TV、PCV、MDA、SOD、WA/TA和mMTPA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1组PHS死亡率和RV/TV值显著降低,80-200微米肺动脉WA/TA和mMTPA值显著降低,PCV和MDA值极显著降低。T2组PHS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同,PCV值显著降低,50-80微米肺动脉的WA/TA和mMTPA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值显著降低。降低PCV值、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及减轻肺血管重构可能是低剂量维生素C有效防治PHS的部分机制,而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导致肺血管重构可能是高剂量VC防治PHS失败的部分原因试验Ⅷ蛋白激酶C抑制剂Calphostin C对PDGF-BB诱导的肉鸡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Calphostin C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诱导的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的影响。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用PDGF-BB刺激PASMC,采用细胞记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Calphostin C对PASMC增殖的影响.结果Calphostin C显著地抑制PDGF-BB诱使的PASMC增殖,使细胞生长停滞于G_0/G_1期。蛋白激酶C抑制剂Calphostin C抑制了PASMC增殖,提示PDGF-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PKC信号传导通道有关,Calphostin C可能作为防治肺血管重构的一种药物。试验ⅨX/X0体系作用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内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褪黑激素对其的影响。观察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xanthineoxidase,X-XO)条件培养液对肉鸡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是否有促增殖作用,及褪黑激素能否抑制其增殖。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与X/XO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共培养刺激PASMC,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X/XO条件培养液和褪黑激素对PASMC增殖的影响,并检测培养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与正常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相比,X/XO条件培养基促使PASMC发生增殖,并从G_0/G_1期进入S和G_2/M期,其培养液中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当预先加入褪黑激素时,抑制了X/XO条件培养液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G_0/G_1期细胞比例提高,而S期、G_2/M期细胞减少。褪黑激素组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显著低于X/XO模型组。清除培养液中的氧自由基可能是褪黑激素抑制X/XO条件培养液诱导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李健[9]2009年在《龙葵多糖亚级分1a抗宫颈癌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宫颈癌是妇科易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近20年来,宫颈癌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且宫颈腺癌比例增加。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来增强放、化疗疗效,改善预后成为宫颈癌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天然抗肿瘤药物以其毒副作用小和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引起了高度关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利用。龙葵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抑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本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从龙葵全草中提取龙葵多糖,并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质量稳定、分子量均一的龙葵多糖亚级分1a(SNL-P1a)。以小鼠荷U14宫颈癌模型为研究对象,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对SNL-P1a可能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从机体免疫调节、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及肿瘤组织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干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获得如下研究结果。荷宫颈癌U14小鼠模型经灌胃给予低、高剂量的SNL-P1a 13 d后,其实体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肿瘤重量抑制率分别为37.65和52.52%,体积抑制率分别为36.75和50.29%;而且,低、高剂量的SNL-P1a均可以显著抑制腹水性肿瘤细胞的生长(P<0.01),抑制率分别为40.00和53.68%;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P<0.01),生命延长率分别为43.95和76.43%。同时,SNL-P1a对小鼠宫颈癌细胞的肺转移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低、高剂量抑制率分别为38.92和53.89% ( P<0.05,P<0.01)。SNL-P1a低、高剂量处理可使荷瘤小鼠的胸腺重量显著增加(P<0.05),胸腺指数增长率分别为220.11和179.89%。同时,由于肿瘤侵袭,对荷瘤小鼠所造成的胸腺萎缩、结构破坏和细胞凋亡在SNL-P1a低、高剂量处理后都有显著改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上调Bcl-2/Bax比值、进而抑制细胞凋亡而调控;但SNL-P1a对荷瘤小鼠脾脏组织保护作用不显著(P>0.05)。SNL-P1a处理可使荷瘤小鼠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上升,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1),CD4+/CD8+倒置情况有显著改善。通过对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测定,荷瘤小鼠血清IFN-γ和IL-2水平均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部分逆转Th1/Th2的Th2漂移;同时,SNL-P1a处理可降低血清TNF-α水平,使肿瘤细胞失去生长和转移的必要基质条件。SNL-P1a处理在体内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P<0.05,P<0.01),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水平(P<0.05)。对其处理后荷瘤小鼠肝脏、肾脏进行分析,组织中T-SOD、T-AOC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对肾脏GR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对荷瘤小鼠胸腺、脾脏组织进行测定,胸腺T-AOC、T-SOD和G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P<0.01),但对脾脏组织T-SOD水平无显著作用(P>0.05)。对小鼠肿瘤组织和血清进行分析,T-AOC、T-SOD、GR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但对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通过对相关自由基测定,SNL-P1a在体外对·OH自由基、O2·-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显著清除作用。SNL-P1a处理后,肿瘤组织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c-myc、突变型p53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21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从而使肿瘤组织出现G2/M期阻滞;同时,小鼠肿瘤组织细胞的Fas、FasL、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进一步可使更多的肿瘤组织细胞通过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两条途径同时发生凋亡。本论文对SNL-P1a抗小鼠宫颈癌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其作用机理和调控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SNL-P1a作为天然抗宫颈癌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坚[10]2003年在《MnSOD基因转染及丹参酮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及内源性活性氧水平目的 检测正常胃粘膜及MKN-28、SGC7901、BGC823、HGC-27四种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株内锰型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mRNA的表达,评价MnSOD转录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增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酶底物催化方法测定四种胃癌细胞株的碱性磷酸酶(ALP)及乳酸脱氢酶(LDH)活力。RT-PCR方法检测正常胃粘膜组织及MKN-28、SGC7901、BGC823、HGC-27四株高、中、低、未分化胃癌细胞株内的MnSOD mRNA的表达。利用2'7'-二氯氢化荧光素二酯(DCFH-DA)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的胞内ROS水平。四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的增殖活性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 MKN-28、SGC7901、BGC823、HGC-27四株细胞ALP及LDH的酶活性有显著差异。不同分化胃癌细胞内的MnSOD表达普遍低于正常胃粘膜,且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逐步下降;其胞内ROS水平随MnSOD表达的下降而逐步上升,同时肿瘤增殖活性上升。第二部分MnSOD基因转染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目的 观察改变胞内MnSOD基因表达水平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穿孔方法将反义和正义MnSOD cDNA真核表达载体pHβA-SOD (-)/pHβA-SOD (+)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400mg/LG418筛选稳定表达克隆并用RT-PCR及Western杂交法鉴定后扩大培养。用pHβA空质粒转染作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检测正义、反义及空载SGC7901胃癌细胞株内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SOD1)蛋白含量。分别用直接细胞计数法、四唑蓝(MTT)比色法、平皿克隆形成率试验及裸鼠移植瘤模型测定三组细胞在体外、体内的增殖活性。结果 与空载组(Vector-7901)相比,转染正义质粒的MnSOD-7901胃癌细胞呈现抑增殖效应:(1) 生长曲线示增殖速度减慢; (2)在平皿上的集落形成能力下降;(3)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明显受抑制。转染反义质粒的MnSOD-AS7901胃癌细胞则出现促增殖效应:(1) 生长曲线示增殖速度加快; (2)在平皿上的集落形成率上升;(3)裸鼠移植瘤生长加速。第三部分MnSOD调控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目的 进一步研究MnSOD高、低表达调控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WP=4>制。方法 采用DCF-DA荧光染色法检测MnSOD-7901、MnSOD-AS7901及Vector-7901三组细胞的胞内ROS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法检测P53、Bcl-2、Ki67、C-erbB2 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三组细胞的P53mRNA表达。结果 与Vector-7901相对照,MnSOD-7901细胞胞内ROS水平下降, 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减少, Ki67表达明显抑制, Bcl-2及C-erbB2表达轻度下调。MnSOD-AS7901细胞胞内ROS水平上升, 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 Ki67表达明显升高, Bcl-2及C-erbB2表达轻度上升。此外,MnSOD-7901 细胞及MnSOD-AS7901细胞的电镜下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第四部分丹参酮ⅡA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目的 观察抗氧化剂丹参酮ⅡA(TanⅡA)在体外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作初步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1.0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mg/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TanⅡA干预SGC7901胃癌细胞24、48、72小时后,用MTT比色法绘制肿瘤细胞生长曲线。采用1.0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mg/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TanⅡA干预SGC7901细胞24小时,或同样采用10.0mg/L的TanⅡA干预0、12、24、36、48小时,应用碘化丙叮(PI)及Annexin V双重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时间梯度干预下的SGC7901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并拍摄照片记录。用RT-PCR检测1.0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mg/L的TanⅡA干预24小时后SGC7901细胞P53的mRNA表达。结果 抗氧化剂TanⅡA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呈现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地诱导SGC7901细胞坏死及凋亡。随着TanⅡA干预浓度的逐步上升,胞内 P53mRNA表达亦逐步上升。结 论(1) 胃癌细胞内 MnSOD的表达低于正常,MnSOD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胞内ROS水平及肿瘤增殖活性密切相关。(2) 通过基因转染提高胞内MnSOD 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MnSOD可能是胃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3) MnSOD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与下调胞内ROS水平,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上调P53表达,下调Ki67、 Bcl-2及C-erbB2表达有关。抗氧化剂丹参酮Ⅱ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胃<WP=5>(4) 癌细胞坏死及凋亡,机制与P53表达上调有关。

参考文献:

[1]. 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周期癌基因及其表达的调控[D]. 海春旭. 第四军医大学. 1995

[2]. 荷瘤动物放疗自由基损伤副作用机理研究[D]. 秦绪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3]. 红豆越橘多酚对氧化诱导损伤及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D]. 樊梓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4]. 红松种壳组成及多酚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抗肿瘤功能研究[D]. 苏晓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5]. 抗氧化转录因子Nrf2在辐射损伤中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 陈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6]. 紫草素诱导人肝细胞肝癌程序性死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龚克. 武汉大学. 2013

[7]. 灵芝多糖对DEN诱导的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和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影响[D]. 冯嫣. 山西农业大学. 2013

[8]. 间歇光照、呋喃苯胺酸、维生素C对肉鸡PHS的预防及其机理研究[D]. 李锦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9]. 龙葵多糖亚级分1a抗宫颈癌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李健. 燕山大学. 2009

[10]. MnSOD基因转染及丹参酮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 陈坚.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周期癌基因及其表达的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