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探究论文_张彬

湖南省安仁县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600

【摘 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在本院中接治的所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挑选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86患者进行本次实验。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粉色球为实验组,绿色球为对照组,每组均纳入43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实施3D-DSA方案,对照组患者实施3D-CAT方案,根据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6.05%,实验组为95.3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管瘤直径较大的病灶可以采用3D-CAT,血管瘤直径较小的病灶建议采用3D-DSA,但通过研究成果可以得出,3D-DSA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关键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为其脑部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在急性脑卒中大约占比10%左右,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1]。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的发病率每年约为2.0/10万人,其还可能出现脑室出血、硬膜下血管破裂,被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所以及时的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本次研究在本院中接治的所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挑选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86患者进行本次实验,探究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中接治的所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挑选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86患者进行本次实验。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粉色球为实验组,绿色球为对照组,每组均纳入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数据记录为(男:25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24-70岁,平均年龄(52.6±4.3)岁;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数据记录为(男:23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22-67岁,平均年龄(51.4±4.9)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胃部不适、意识模糊等症状,对比其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3D-DSA方案:采用5F导管通过两侧股动脉进行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二维造影检查,在动脉瘤出现时行三维成像,选择300mg I/ml非离子造影剂,在二维采集时采用每秒5ml的速率将7ml的造影剂进行注射,与此同时开始采集图像,在三维采集时每秒以21ml的速率进行,先将图片进行采集,再注射造影剂,对动脉瘤的造影图像进行采集,随后发送至三维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3D-CAT方案:采用双源CT仪进行扫描,让患者保持平躺,对其颅顶和颅底进行平扫,再通过高压注射器将1300mg/ml的非离子电造影剂,总共注射80ml,注射于肘部静脉,速率为每秒3ml,随后仪器对自动追踪造影剂,在颈动脉分叉处时需要将域值调整至100HU,延迟时间为4-5秒左右。其中需要在扫描时具备以下条件:将探测准直器调整为32mm×0.5mm,球管的旋转时间为0.5s,数据采集范围在64mm×0.6mm之间。在工作站将CTA图像进行处理,血管薄层重建图像并发送后,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将自动减影的颅骨去除,随后手动将静脉窦和颈外动脉去除,重建MIP。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根据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检出率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6.05%,实验组为95.3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

3讨论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因素主要包含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颅内动脉瘤,因为动脉壁出现局部病变并往外部碰触,从而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瘤的发生可能和家族遗传因素相关,但颅内动脉瘤有可能是后天形成的,因为年龄增高其动脉壁的弹性会明显降低,血流对其造成冲击而导致往外部突出,从而形成动脉瘤[3]。

目前在常见的诊断方式为DSA,也获得很好的检查真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脑血管成像技术是最近几年的新型技术,3D-DSA的重建图像过程可以很好观察患者的血管情况,以及肿瘤附近的状态,准确的展现出血管内外的具体情况,可以降低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同时其检查时间更短[4]。

3D-CAT可以准确的观察血栓形状和动脉瘤内的钙化灶,但针对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因为其只能将动脉瘤和周围颅骨的边界展现出来,对于接近颅底的、比较小动脉瘤可能出现漏诊,这两种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根据患者血管瘤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6]。

综上所述,针对血管瘤直径较大的病灶可以采用3D-CAT,血管瘤直径较小的病灶建议采用3D-DSA,但通过研究成果可以得出,3D-DSA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卫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0):148-149.

[2]宋伟.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3):15-16.

[3]代月杰,韩春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1):1+3.

[4]熊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3):3009-3010.

[5]马荣,郑晓琳,蔡涛,雷苏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03):287-289.

论文作者:张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探究论文_张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