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留头晕的研究论文_徐慧

(青岛解放军401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成功复位后残留头晕发生特点,分析危险因素,为疾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筛选2013年2月~2015年7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371例,复位后随访评价残留情况。结果:1~2日后,第一次随访残留46.36%,3个月后残留率7.91%;残留者女性比重、年龄、SAS、SDS、BBPV持续时间、眼振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成功复位后眩晕短时间内残留率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会消失,残留者可能与心理、性别、年龄、病情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164-02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在无外界刺激因素影响下,出现的自觉旋转、前后左右晃动感、升降感等平衡异常的一种病理生理症状[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以转头、翻身等特定激发头位时突发短暂的眩晕,发病率约为8%~10%,终身发病率约为2.5%~3.0%[2]。近年来,因社会压力增加、环境危险因素增多,BPPV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BPV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类,继发病因主要包括的突发性耳聋、外伤、中耳手术、高血压、糖尿病等。BPPV在我国诊断率低,前庭功能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就诊患者病情多较重。BPPV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耳石复位治疗、仪器治疗、睡姿/体位限制、前庭功能康复治疗、药物等,尚无统一的治疗策略。分析BBPV患者成功复位后是否有残留头晕,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治疗。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3年2月~2015年7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经详细的诊断确诊;②依从性好;③无其他眩晕证据;④年龄18~80岁;⑤既往无耳聋、癫痫、药物依赖等等。排除标准:①不适合手法复位,如颈部畸形;②无法完成实验评估;③文化水平低,无法配合调查;④认知精神障碍;⑤手法治疗失败;⑥位置性眩晕病程>30日。共入选患者371例,其中男180例、女191例。

1.2 方法

由康复医师给予复位治疗,后半规管采用EpLey复位方法,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翻转复位法,部分患者使用两种方法。第一次治疗后,1~2日随访1次,此后每隔1周电话随访1次,直至第90日。评价是否有残留眩晕,将残留者纳入残留组,其余患者纳入成功组。

1.3 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转SPSS 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71例患者第一次随访残留172例,1个月内残留120例,3个月后残留28例,其余患者均逐渐消失。354例患者获得3个月的随访,326例纳入对照组。残留者女性21例、男7例,女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残留组年龄、SAS、SDS、BBPV持续时间、眼振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BPPV发病率高,多见于老年人。本次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经成功复位后,眩晕残留率逐渐下降,到第3个月仅占7.91%,多数患者活动痊愈。从因素分析来看,性别、年龄、抑郁与焦虑水平、病情严重程度与残留有关。女性残留率较高,年龄、抑郁与焦虑水平、眼振持续时间与残留几率呈正相关。有报道显示,前庭-神经系统存在相互联系的通路,其中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前庭功能与情感处理系统关系密切,焦虑、抑郁可损害前庭功能。具另有报道显示,BPPV与内耳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老年人血液粘稠度高,常合并基础疾病,耳内缺血可能导致BPPV症状残留,系统功能减退、活动量减少可影响前庭功能康复。女性运动量少、心理敏感性强,更易出现症状残留。复位治疗有一定的风险,老年人、肥胖者操作困难较大,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疗效。

BPPV的复位治疗疗效也易受医师经验水平影响,要求操作者熟练的掌握前庭器官的解剖结构、熟悉BPPV发作眼振特点,据此判断耳石位于哪一侧、哪一条半规管内,善用空间想象力,规范操作。除规范治疗外,还应做好心理干预支持,注重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在复位治疗过程中,需做好引导,提高患者配合能力。

综上所述:BPPV成功复位后眩晕短时间内残留率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会消失,影响因素较多,医院需做好随访、心理干预,必要时给予抗精神药物,规范操作,提高患者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Wipperman J. Dizziness and vertigo[J].Prim Care. 2014. 41(1): 115-3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369-374

论文作者:徐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留头晕的研究论文_徐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