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农村教育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农、科、教统筹的新格局。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它标志着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已进入到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流失生增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步履艰难;二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区发展比较缓慢;三是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效果,热衷于“短、平、快”项目,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忽视教育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可以说是教育的现实走向上的偏差,而教育的现实走向上的偏差,往往是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所致。因此,我们研究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就必须研究其价值取向问题。
一、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现代农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族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农村中第二、第三产业出现了高速全面增长的局面,单一的农业结构已被突破,民族地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和广大农民的新需要,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必须把培养现代农民作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点。
(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呼唤培养现代农民
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正朝着乡村城镇化、生产现代化、产品商品化、管理科学化、农民知识化的趋势发展。首先,民族地区的局限性决定了家庭经营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由此而出现的许多科技示范户,他们创造了各种庭院经济模式,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次,农村经济结构由单纯的养植业向农林牧副渔业、农工商综合经营发展,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也有了改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增多,同时,农村劳动力已大量剩余,而农业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一队伍。据推算,到20世纪末,我国农村劳动力将达到4.5亿,而农业自身的最大容量仅为2.2亿。这意味着将有2.2──2.5亿的劳动力要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形成我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庞大后备军,尤其是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大军。农村中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和非农业部门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1991年底,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96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8%。同时,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也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这就使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部门结构的调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各种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和管理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我国农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已显示出了这样的前景,开始从“盲目耕作型”向“智力生产型”转化,它将是农林牧综合经营,“种、养、加”协调发展的大农业。农业以科技为后盾,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实现了良性循环,构成了生态农业的新形势。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民族地区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对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提出了培养现代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现代化农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农业经济。
(二)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培养现代农民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的物质文明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相对而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落后,不能适应物质文明的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一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赌风在社会上盛行,家庭主义、封建迷信重新抬头,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屡禁不绝;二是非法经营、以假乱真、以劣充优、欺行霸市、行贿受贿、偷税漏税,捞一把算一把、见利忘义;三是“人情风”日盛,人情债越背越重;四是早婚早育现象严重,多子多福的陈腐观念,造成人口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从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和心态看,农民普遍存在着攀比心理、露富心理、怕变心理,同时,还存在着重本轻末、喜静厌动、安贫乐道的守旧思想和依赖、依附、依靠的价值观以及懒惰、孝道、宿命的人生态度。这些既反映了他们安于现状、自主性差、抵御能力不强的软弱性,还反映出他们鼠目寸光、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的惰性。
农民落后的文化价值观及心态,不仅阻碍了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即使农村经济发展了,也不能自然长入精神文明境界,必须通过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农村经济建设才会取得大幅度的发展,才有够真正实现两个文明的并举。正如英格尔斯指出:“无论哪个国家,只有他的人民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化形式的经济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得以实现”。①阿卜杜勒·拉蒂夫·哈马德也强调指出:“任何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都是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他首先是一个思想进步的过程,在实施发展之前,必须先具有一种精神状态。”②
(三)民族地区农民迫切要求成为现代农民
在社会大变革、市场经济逐渐建立的过程中,一些有作为能顺应时代的农民在价值观念和追求上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由满足现状观念向竞争进取观念转化;由平均主义观念向奖勤罚懒观念转化;由“学而优则仕”观念向“学而优则富”观念转化;由安贫乐道观念向追求富裕的观念转化;由多子多福观念向少生优育的观念转化;由依靠体力发展生产的观念向依靠智力发展生产的观念转化;由单纯追求物质富裕观念向同时追求精神文明观念转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能获得更多的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湖南湘西州曾对100名4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了调查,从文化角度调查,100人中要求接受大学教育的占20%,高中教育的占36%;从职业技术教育角度调查,30人要求学农业技术,70人要求学习工业、财会、管理、医药、家电、工艺、美术、园林等专业知识。湘西州的调查结果表明,湘西州的农民已在逐步觉醒,他们正在经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湘西州农村教育也着力推动这一转变。这种转变,在全国民族地区来说,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它充分反映了民族地区农民对摆脱贫困的追求和对致富奔小康的渴望。
综上所述,教育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功能只有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来实现,功能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的高低,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依靠教育的依据。民族地区只有把培养现代农民作为农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基本点,才能使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二、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农民的战略与措施
(一)民族地区现代农民的内涵
要培养现代农民首先应了解现代农民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现代农民除了应具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素质外,还须具有开放的思维模式、进取务实的开拓精神、敏锐的经济头脑、强烈的风险意识、坚实的文化技术基础和专业技能、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从社会价值取向上看,现代农民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具有明确的现代政治和主人翁意识
现代农民必须破除封建腐朽的政治观念,具有全新的政治选择。他们不仅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还要关心政治,积极投身到政治生活之中,珍惜并善于使用自己的政治权力,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志。民族地区现代农民必须克服自卑自贱的心理,确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主人翁意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乐于将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地区农村的繁荣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的伟大事业。
2.具有敏锐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意识
民族地区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因此,民族地区现代农民必须破除墨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守旧”观念,应解放思想,对未来充满信心,把现实利益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敢于创新、开拓。同时,还应破除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致力于发展和繁荣民族地区农村的市场经济。敢于承担风险、善于捕捉信息,勇于竞争,精于经营,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念和市场观念。
3.具有坚定的教育致富和科技兴农意识
民族地区现代农民必须破除“读书无用”、“靠经验种田”、“靠老天吃饭”的陈旧观念,不仅要看到文化科学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勤劳致富中的作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懂得科学知识在美化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致富过程中,向往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厌弃愚昧、粗野、丑恶的不文明现象。
4.具有少生优育的现代人口意识
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民族地区现代农民必须改变那种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只重人口数量不重人口质量的旧的人口观,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放在首位,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新观念。
从智能结构上看,民族地区现代农民必须具有适应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这可以从知识构成和能力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
就知识构成方面来讲,民族地区现代农民不仅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因为一般的文化知识是学习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能否运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我国的许多对比实验也证实了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率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现代农民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劳动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制约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素质就显得越加重要。
就能力构成方面来讲,民族地区现代农民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科学的预测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严密的计划能力,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善于经营管理的能力,宽广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等。这是由现代社会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农民的战略与措施
世界上一些农业生产率高、技术先进、人民生活富裕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更加重视发挥“头脑资源”的作用。“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日本1952年农业劳动者中初中毕业生占85% ,高中毕业生占15% 。90年代以来,对农民教育更加正规化、制度化。近几年来,由于农村青年不安心务农,政府和各界人士更重视青年农民的教育问题。全日本有53个县建立营农大学校(包括部分农民进修所,还有农民改善普及所611个,普及员1.2万多人)”。③在丹麦当农民要取得“绿色证书”,在取得绿色证书的过程中,首先在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然后进入农业学校学习有关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我国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仍然很低。据统计,我国各产业部门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当量密度”(拥有专业技术人数与部门总人数之比),工业交通部门为3.7%,商品部门为0.37%,农业战线只有0.05%,民族地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当量密度更低。④农民素质低严重阻滞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应用,也影响了现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村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尽快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已是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战略是面向农业经济发展,调整改革教育结构,着重培养当地经济建设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要实现这个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对策,以期尽快收到实效。
1.培养和强化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
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农民长期从事分散、个体的体力劳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低的连锁效应,使农民难以深刻理解科学种田的内涵,更不能认识教育对发展农业将产生的长期影响。在农村15年改革中,人们的精力主要用于农村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的调整,一些民族地区还未将农村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部分农民的短期行为在第二、三产业的兴盛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他们对依靠科技、教育发展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缺少清醒的认识,弃学经商、弃农务工变成一种导向行为,“教育致富、科技兴农”没有对他们构成强刺激,从而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要培养现代农民,首先要教育农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浅见识,教育农民真正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把自己素质的提高与科技能力的大小结合起来,把民族地区农民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结合起来,把求知与求富联系起来,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教育这个关系到农业后续劳动者素质和农业前途的大问题。
2.改革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结构,实现农村教育转轨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一直奉行以升学为硬指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教育论教育,以分数来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沿袭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缺乏对农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注重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内在联系,结果是少数人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绝大多数人则欲学无门或学而无用。对教育失去了信心,导致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陷入困境,培养现代农民的计划难以实现。
走出这个困境的出路,只有改革农村教育的单一结构,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转轨。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由升学型的办学模式转化为开发经济型的办学模式,使教育既能成为一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又能成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体,使原来那种僵化的、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机制变为活跃的、多样的、开放的、为民族地区农业经济服务的新型教育机制。这个转轨必须依靠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结构的改革来实现。
3.普及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我国农村现有两亿多文盲和半文盲,民族地区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支庞大的文盲队伍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力。不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即使有大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也难以推广普及。据统计,我国民族地区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得不到改造,30%的牲畜死于防疫不当,化肥的利用率也只有30%。在目前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中,真正得到推广应用的只占30%左右,还有70%的成果被闲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把普及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扫盲脱愚结合起来,在普及基础上抓提高,建立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渗透,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人才培养与人才开发并举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和人才培训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必须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同时,要在普及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确定人才开发的重点。民族地区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他们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较易接受新生事物,是人才开发的重点。民族地区农村能工巧匠、专业能人植根于农村,应发挥他们推广技术的先锋作用。各种专业技术的科技示范户,是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在发挥他们扩散、示范作用时,还要提高其科技文化水平,给予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使他们更好地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带头人。
只有坚持培养现代农民的正确方向,纠正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种种偏差,树立正确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才能据此科学地确定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内容和策略,才能培养出安心农村、乐于农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业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
注释:
①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②《现代人报》1988.8.23
③《参考消息》1994.3.11
④关前 刘跃前 陈建新 《科技兴农 普及教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