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民需求变化趋势与农村市场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论文,市场开发论文,变化趋势论文,需求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2921(2000)06-0026-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需求拉动型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日浙显现。需求不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宏观决策层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提出。需求包括出口、投资、消费三个方面,在我国包括投资、消费在内的内需占大头,所以扩大需求主要是扩大内需。而内需中有9亿多人口的农村市场需求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们选择宁夏农民需求变化趋势与农村市场开拓,作为一个点,解剖麻雀,既为宁夏农村市场开拓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也希望能为全国农村市场开拓有所裨益。
农民需求基本上是农民家庭需求,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农民家庭经济成为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因而农民需求包括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农村市场包括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和农民消费品市场。
一、宁夏农民需求变化趋势
需求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这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需求变化的普遍规律。列宁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引起全体居民和工人无产阶级需求水平的增长。”“欧洲的历史十分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需求上升的规律……”[1]需求变化表现为总量上升、结构变化、层次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大幅度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年仅262亿元,1978年增长到1233.8亿元,1999年进一步增长到31135亿元。半个世纪,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摆脱了贫困,从温饱初步走向基本小康。但这期间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并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可以分为改革前和改革后两大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前这一时期,居民消费总的特点是消费水平滞后,消费行为被动适应。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小的阶段:1949年至1958年恢复提高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绝对降低;1962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恢复提高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停滞时期,1977年和1978年并无大的变化,仍可归属于“文革”延续期。从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改革时期,居民消费的总特点是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显著变化,居民消费行为由被动适应型变为主动选择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从改革始至1996年经济运行软着陆以前基本上属于需求旺盛期,其间还出现过需求膨胀,居民消费行为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选择型过渡;软着陆以后,出现以过剩经济为特点的买方市场,居民消费需求不旺,居民消费行为跨入自主选择型。
宁夏农民需求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变化的。对于其变化从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分析。
(一)农民的生产需求
农民的生产需求,在改革前基本属于集体行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才属于农户行为。所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的生产需求变化分析。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至1997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由13.7元增加到853.02元。投资结构,在第一产业内部,牧业、渔业的投资增长更快。1994年至1997年,农民人均生产投入由352元增加到853.02元,增长了1.42倍。其中种植业生产投入由178.18元增加到385.29元,增加了1.16倍;牧业生产投入由68.93元增加到284.07元,增加了3.12倍;渔业生产投入由0.75元增加到10.10元,增加了12.47倍;第二、三次产业投入由34.81元增加到48.95元,增长了40.7%。从上述数据可知,投入第二、三次产业的数量较少,增长速度也偏低。表现出宁夏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显著特点。
第二,农民对重要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变化。农民的生产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上。摘其要者说,首先是对农机的需求。从全区主要农机的拥有量看,1978年至199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由60229万瓦特增加到316183万瓦特,增长了4.25倍;大中型拖拉机从4655台减少到3620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从12088台增加到132335台,联合收割机由147台增加到634台,农用汽车由552辆增加到1997年的4857辆,大中型机械农具由8158部减少到1995年的4780部。上述变化表明,改革以来农机总动力大幅度增加,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大中型机械农具减少,而小型及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等大幅度增加。这说明宁夏农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有了提高,但由于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变小,因而小型农机具增幅很大。其次是对化肥、农药、农膜的需求。1978年至1997年,化肥由22.8万吨增加到69.2万吨,增加了2.04倍;农药由1169吨增加到1345.07吨,增加了15.06%;农膜由601吨增加到4670吨,增加了6.77倍。再次是对水、电的需求。对水的需求量增加,突出表现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由1975年的342.1万亩增加到1997年的574.9万亩,增加了68%。农村用电量从1978年的10541.0万千瓦小时增加到1997年的72664.5万千瓦小时,增加了5.89倍。上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器化水平的提高,表明宁夏农业现代化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农户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要顺序是农药、化肥、地膜、优良籽种、小型拖拉机及其牵引农机、抽水机、生产用建筑材料、磨面机、榨油机、碾米机等。今后五至十年的需求顺序是农用载重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及机引农具、中小型拖拉机及机引农具、小型拖拉机、生产用建筑材料、化肥、农药、农膜、压面机、榨油机、碾米机等。这说明农民今后预测对生产资料需求与目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值得重视的变动趋势。
(二)农民的消费需求
宁夏农民消费需求在改革前同全国居民一样,有变化,但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而且起伏较大。1949年至1957年,农民纯收入由77.2元增加到101.7元,增长了31.7%;60年代初农民收入绝对下降,1963年人均纯收入79.8元,基本与1949年持平。从1965年至1978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人均纯收入从97.5元增至116元,13年才增加18.5元,增长了18.97%。收入决定消费,低收入只能低消费,因而农民消费需求极低,消费需求主要是基本生存需要。1978年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72.72%,仍属于贫困型生活状态。
改革以来,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的提高,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至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5.90元增加到1756.14元,增长了14.15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约3.16倍;人均生活费支出,由90.70元增加到1350.18元,增长了13.89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约3.11倍;恩格尔系数由72.7%下降为52.83%,下降了19.8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由贫困型跨入接近小康型,但是增长是波浪式前进。按当年价格计,每年或多或少都有增长,而按可比价格计,有些年份还有负增长。
农民需求变化,不仅表现在需求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需求结构的变化上。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食品、衣着所占比例下降;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所占比例均有上升。例如,1985年至1998年,食品、衣着所占比重分别由58.4%和11.29%下降为52.83%和7.77%;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所占比重分别由11.7%、3.09%、2.06%、5.55%上升为16.05%、5.6%、3.92%、7.19%,符合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所占比例由6.29%下降到5.12%,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表明农民家庭的家电等用品的普及速度降低。食品消费内部,主食的比例由56.92%下降到45.1%,副食的比例由31.74%上升到37.35%。
农民需求变化还表现在需求层次不断上升,发展需求、享受需求已成为农民消费需求发展的趋势。对家电用品的需求已经从无到有,在1998年末已达到相当高的普及水平。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为自行车174.76辆、缝纫机72.10台、电风扇14.57台、洗衣机31.62台、摩托车12辆、黑白电视机46.67台、彩色电视机49.71台、收录机42台、照相机1.52架等。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普及率还比较低。如果把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水平提高到1998年宁夏城市居民家庭的普及水平,按1998年农村81万多农户计,新增的需求量为洗衣机53万多台、电风扇51万多台、彩色电视机53万多台、照机机38万多架等,其他一些城市已有农村还未有的家用电器等,只需农村消费环境改善也会大步进入农民家庭消费。所以,农村消费品市场是一个潜力十分巨大的市场。
从问卷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农民最需要的仍是食品类、衣着类等商品,其次才是家用电器、住房建筑材料等;今后五至十年内的需求则首先是家用电器、住房建筑材料、房屋装修材料、小汽车等,然后才是食品类、衣着类商品。这表明农民消费需求今后将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新的需求趋势。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对策建议
农村市场发展趋势与农民需求变化趋势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市场趋势是从卖方讲的,需求趋势是从买方讲的,即从供求两个方面分析。前面分析了需求方面,现在分析供给方面。
(一)宁夏农村市场的基本情况
农村市场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按产品划分。农村市场按所经营产品的用途划分,可分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民消费资料市场两大类。按1998年上半年人均1782元购买力的水平推算宁夏农村每年大约60多亿元至70亿元的购买力,其中生产资料购买力为20亿元左右,消费资料购买力为50亿元左右,而且在不断增长,所以其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农村市场所经营的产品若按农民卖出买进划分,可大致分为工业品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其中农民买进的基本上属于工业品(因为农民买进的商品也包含有农民相互之间买卖的一部分农副产品);其购买量基本上是全区农村购买力60多亿元至70亿元;农民卖出的属于农产品和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1998年共计42.62亿元。这两项合计达110多亿元,是一年宁夏农村市场的总交易量。在农民卖出的农产品市场与农民买进的工业品市场之间,卖出是关键,是买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顺利地卖出实际的农产品的价值,才能有购买力去购买工业品。而工业品的买进,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买进,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民购买力。所以这两个市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按所有制形式划分。可分为国有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商业多种经济形式。宁夏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28.3%,集体商业占9.1%,其余60%多均属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制等经济成分经营。就农村来说,国有商业的比重更少,个体、私营的比重更大。原来作为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供销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左右,对农副产品的收购率也由过去的35%-40%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料、棉除外)。所以,农村市场的经济成分已经完全多元化。
按经营活动方式划分。可分为固定经营场所常年经营的独立商店、连锁总店等与定期进行的农村集市贸易。1997年,宁夏农村集市174个,比1978年增加380个,贸易成交额达179066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69倍。
宁夏农村市场改革以来虽然有长足的进展,但目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本区城市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1998年,宁夏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1.6%,而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县及县以下的销售额仅占35.6%,大致上是三分之二的总人口购买了三分之一的消费品总额;就个人消费来说,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379.8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350.2元,两个半农村居民的消费等于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差距就是潜力,所以,必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挖掘潜力,扩大内需。
(二)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根据对农民需求趋势和农村市场情况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开拓农村市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农村市场是一个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约束的市场,开拓农村市场既要扩大需求,又要扩展供给。从扩大需求方面看,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需求的前提。所以,开拓农民市场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第一,增加农业投入,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投入的范围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加、运、商、服务的十字架大农业。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同时,国家也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水利、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要动员社会其他非农业对农业的投入。此外,还必须扩大农村信贷投放规模,通过农业信贷扶持农民增加投入,扩大生产。投入是产出、增收的推动力。对大农业的投入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而且通过投入的乘数效应,还可以产生放大的效应。我国许多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的事实说明,仅靠传统的农业,农村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农民也难以富裕;宁夏较富裕的农村也是大农业发展的结果。
第二,要相对稳定农产品的价值,防止谷贱伤农。农业生产是自然过程和劳动过程相结合,循环周期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是一种弱质产业,对弱质产业必须保护。农业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农产品价格保护。只有这样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才能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通过价格干预保护农业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做法,价格保护使农民受益,激励农民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我国农业和宁夏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向农业、工业、商贸、运输和服务等多元经济转化。所以,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市场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仅要调整结构比例,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层次,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增加科技贡献率。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进行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据统计,1996年美国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农业价值仅占24%,而加工、贮运、批发和其他服务环节所增加的农产品附加值占76%,荷兰全国三分之二的农产品是经过深加工、精加工后进入市场的,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价格比率为1:3。我国和宁夏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低,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加工产值仅为农业产值的2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和潜力巨大。宁夏农民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主要差在乡镇企业的收入上,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也在发展乡镇企业上。
第四,其他措施。除上面几项主要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外,还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渠道,有组织地搞好劳务输出,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等等。
2.调整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要扩大有效需求必须增加有效供给,只有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才能购销两旺市场繁荣,形成产销相互促进的良性农村市场机制。
农民所需要的商品,不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不仅都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而且各地农村相互也有差别,农村市场必须细化。比如农户对汽车的需求,根据国际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小轿车需求量很少,而对客货两用的中小型车十分欢迎。农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不全是在城市卖不出去的过剩积压品,农民所需要的是适合自己消费环境、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的必需品。有的农民买洗衣机,不仅要洗衣服,还要有洗花生、洗土豆等生产性使用功能,有厂商开发了这样的产品自然受到农民欢迎,销路大增。农民买电视机并不需要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多功能产品,而需要功能简单、有中文标识说明、容易操作、耐用的产品。熟悉农民这种需求的厂商开发出这种产品,送货下乡,必然有销路。
同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需求水平、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供给结构必须随着不断地变化,才能不断适应农民的需求。现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林草业,自然需要大量适合于林草业的生产资料,有眼力的厂商应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开发销售。
增加农村有效供给,厂商还必须转变以往只重视城市而轻视农村市场的观念。特别是在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上,从产品开发设计到生产销售方式,大多以城市居民需求为目标市场,很少以农民的需求为目标市场,把农村市场只作为城市市场的伸展,甚至只当作推销城市市场积压产品的场所。这种传统观念不改变,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难以形成。
3.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市场环境是从供给流通方面讲的,消费环境是从生活需求方面讲的。市场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市场的硬环境指交通、通信、通电、通水以及市场基本场所的建设;市场软环境是指有关市场的管理政策、法规、条例和服务等。消费环境与市场环境相联系,但要进一步延伸,交通道路要村村通,通信、通电、通水应进户,消费服务要进户,还要对农民加强消费引导和消费教育。另外,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还有一个共同点是要环境净化,即要消除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行为,充分尊重消费者主权。衡量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好坏的标准是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农民所有能够顺利地卖出去,农民所需能够方便地买进来,买来能用能发挥效用。
目前,宁夏农村市场与这个标准还有很大距离。硬环境方面川区较好,山区较差,公路还不能村村通,水、电、通信还不能户户通。更主要的是整个农村市场软环境差,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大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假种子、假农药,小到生产、生活日常用品,售后服务比城市差得远,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因此,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建设,尽快做到公路、电、广播、电视村村通,在缺水地区进一步解决农民方便饮用洁净水的问题。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司法、社会各方面要加强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保护农民权益。特别要重视农村消费者协会的工作,把农民组织起来,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学习外地消费者协会发展的经验,不仅在县一级建立消费者协会,配备专人、拨给经费、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而且要在乡镇直至乡村也要建立消费者协会。区、市级消费者协会组织要延伸工作范围,帮助县以及基层消费者协会开展保护农民消费权益的工作。
第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转变思想方法、工作方式,也要像城市厂商一样,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先抓市场再抓生产,即先搞清市场行情、市场信息,再引导农民安排生产,像一些地区搞抓订单农业那样抓市场农业,使农民的产品生产出来能够顺利地卖出去,变无效生产为有效生产、低效益生产为高效益生产。国有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以及其他各类商业都要改变营销方式和策略,真正把农民所需要的产品送到农村,方便农民购买。
4.培育农村市场开发人才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具备许多条件,但首要的是要有会搞市场经济的人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商品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一些城乡形成了许多有很大辐射、集散功能的大市场,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这些地方历史上商品市场经济就比较发达,人们经历了商品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从事商品流通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的素质、习性和能力。所以,一旦国家有了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政策,他们就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地干起来。而宁夏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历史上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仅有少量的小商品经济,农民很少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只能用自食自用后的少量剩余产品去交换自己所需的生产用品和工业生活用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经历了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锻炼,积累了一定的从事商品市场经济的经验和能力,但与商品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相比,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素质和能力还不高。
这种状况根据经济活动的实践决定人们经济活动认识能力的一般规律,会随着农村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然而然地逐步改变,使农户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主体。但我们不能等待他们自然成长,为了自觉认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利用规律,应主动去组织农户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参与市场活动,提高农民开发市场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实行教育支农、科技支农、智力支农和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除了普及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外,要发展农村职业中学,举办非学历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健全和完善农村各种科技推广普及网络。
第二,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让农村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到商品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市场的实践中学技术、学管理、学市场经济运作的经验。一些地方的打工仔、打工妹,后来回家乡自己立业成为小老板的事实说明,这是一种从实践中学习开拓市场发展市场经济的好办法。
第三,就地组织农民开发产品、创办企业、开拓市场,让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学习搞市场经济的经验,积累开拓市场的知识,从而取得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沿海地区的农民之所以能够走南闯北、甚至走出国门搞经营求发展,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就地练好了在市场中求生存的本领。
收稿日期:2000-09-18
标签:农民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种植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