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有效调节消费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消费需求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美国调节消费的
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美国是典型的超前消费的国家,二战后大部分时间储蓄率为7%,1985年后急剧下降,1987年降为2.9%,1998年10月第一次出现负数,为-0.2%,1999年5月为-1.2%。也就是说美国人不但把当月的收入全消费掉了,而且消费了以前的甚至外国人的储蓄。高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是西欧的一些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羡慕至极的,但是居民高消费不光是文化传统的原因,与政府采取调节消费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两方面,分析美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调节消费的政策。
(一)税收政策
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财政政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特别是关于个人的税收政策,直接影响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消费政策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财政政策发挥调节消费作用的重要时期。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节俭不再是人类的美德,他反对节约,主张扩大消费,包括各种挥霍性消费。他认为储蓄不能向投资完全转化,储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没有消费来得更直接、效果更大。减税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例如美国为了刺激个人消费,在1948~1970年期间,连续颁布了7个减税法案,个人所得税从1953年的22.2%~91%,降至1965年的14%~70%。西方国家的消费信贷在战后也迅速发展起来,减税使个人收入的相对增加增强了人们消费的欲望,更多地利用消费信贷购买耐用消费品。以美国为例,1945年消费信贷在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中的比重还只有4.7%,1959年上升到18%,1969年达到23.1%,1979年进一步上升到25%。①美国还加大了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贫困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进而改善居民预期,促进居民消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经济纷纷陷入了“滞胀”危机,政府转向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力图减少财政赤字,从而使财政政策对消费的调控作用明显减弱。这一时期,虽然居民的消费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储蓄率也保持在7%左右。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大多背有很重的财政赤字包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赤字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选择,使财政政策对消费的调控空间大为缩小。比如,美国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能源税,使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893亿美元,迅速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1998年结余692亿美元,1999年节余1244亿美元。
为了应对200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开始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断扩大。大量减税是扩张型财政政策常用的方法,减税政策降低了个人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个人收入的增长。除转移支付增加外,政府从2002年陆续推出的减税政策,仅2003年前三季度税金和其他支付一项就减少了1075亿美元,再加上增加的641亿转移支付,政府的财政扩张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716亿美元,是该时期可支配收入增量的90%。②2003年5月,布什政府再度决定减税。据估计7~8月的退税使私人收入增加200~250亿美元,因此人们开始更大胆地花钱,也才会出现了第三季度的高速增长。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抽紧或放松银根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消费的。实际利率的下降使借贷成本降低,家庭借贷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成本就会降低。③低利率也降低了储蓄对人们的吸引力。
20世纪50~60年代,货币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配套措施,用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民间投资。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扩大政府支出,势必会挤出一部分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为减少“挤出效应”,必须实施配套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因此,西方国家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同时,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使货币政策对消费调控作用得到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消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各国政府纷纷提高利率,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如1981年美国年平均利率为15.91%。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消费趋于成熟,货币政策在对消费的调控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90年代初的衰退期,西方国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增加需求,促使经济回升。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逐渐回升并趋向增长,西方国家转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继提高利率,抑制消费,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如:在1997年3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提高到5.5%,从而稳定了物价,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④2003年5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坚持低利率政策,一方面,家庭负债的利息支付因此而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和汽车贷款利率非常低,有效地刺激了耐用消费品开支的增长。
图1 美国1995年到2003年的利率变化
数据来源:王洛林、余永定《2003~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由图1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为刺激经济的增长,美国的基本利率已经降到很低水平。美联储经过连续12次降息,短期利率达1.25%,是40年以来的最低点。低利率是新世纪以来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再用降息的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变得十分狭窄了。
二、关于日本调节消费的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明治维新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以欧美为目标的追赶史。战后,日本继续模仿欧美发达国家,实行以政府主导、以企业设备投资为特征的“赶超型”产业政策,从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增长。尽管随着收入的增长,日本民间消费的支出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强化企业设备投资始终是日本经济生活的核心,为积累资本必然会忽视消费、抑制消费。这样,经济运行的结果便是国内市场狭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可以说,一国消费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居民手中的可支配财富的增长,政府的消费政策只是从旁对居民消费的时间表产生影响——促使推迟或者提前消费。如果不找根本、一味“补救”或者“刺激”,只能是延误时机、延长衰退而已,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政策的失误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实施阶段性减税政策,刺激个人消费
日本政府为了减轻个人负担,增加个人实际收入,促进个人消费,于1994年实行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4.5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即当年一次性)政策。这一政策从1995年起又改为3.5万亿日元的永久减税和每年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20世纪90年代,主观上,减税政策的实施也是民心所向;客观上,减税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也更快捷。
小渊上台后多次在公开场合承诺实施永久性减税。1998年8月3日,日本政府和自民党就所得税和居民税的永久减税问题决定了“按比例减税”方案,即同收入的高低无关,按照一定比例削减税收,在经济恢复之后再正式重新研究税率的结构问题。同年8月,再次决定:把所得税和居民税的最高税率从65%下调到50%,而且与按照税额的一定比率打折扣的“按比例减税方案”相结合。关于减税的规模,所得税是4万亿日元,其中通过最高税率而减少的税额约为1万亿日元,通过“按比例减税方式”而减少的税额达3万亿日元。
阶段性的税收政策,尤其是一次性的“特别减税”是日本扩大内需所采取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举措。社会消费对税收杠杆的灵敏度相当高,1989年和1997年日本两次消费税改革的初衷都是为了补充社会保障基金不足,但都导致了对消费的明显抑制。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3.9%,原因之一就是国会通过法案,1997年消费税将提高两个百分点,由此强烈刺激人们提前消费。但由于1996年末的提前消费,1997年后消费却一直持续不振。
(二)多次下调利率,刺激个人消费
从1991年1月起,日本公开利率开始全线走低。1993年9月日本银行将公开利率由2.5%降至1.75%,达到当时历史最低水平。1994年,日本央行将贴现率降到0.5%的历史最低水平。1999年2月日本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又将短期利率从0.25%降至0.15%。同年3月份,日本央行又发放了远远超过市场所需的资金,促使利率进一步下降,使实际利率基本降到“零”。此外,长期优惠利率也大幅下调,从1990年的8%降至1996年的3.01%。⑤到1996年以后,政策性利率也大幅下调,长短期利率从0.5%逐步降为零。
从日本降息政策作用的结果看,降低利率并没有减少同期日本国民的储蓄并刺激消费增加。一般认为,降息政策减少居民的利息所得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加。据日本住友寿险综合研究所估算,从1992年到1997年,日本所有家庭的利息收入减少了29.3万亿日元,这必然会使个人消费受到极大制约。⑥而且利率多次下调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势必递减。
三、关于德国调节消费的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德国经济增长的缓慢,有很多人把责任归罪于过于优越的社会保障。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始建于俾斯麦政府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制度之一,它是德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们乐道的,也是众人羡慕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1975年为12,7%,1980~1985年为13.1%,1994~2000年为16.9%。社会保障税占中央政府经常性收入的比重1990年为53.4%,1999年为48%。⑦2001年养老金支出已经占到社会保障支出的49。2%。
目前,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支已占全德GDP的33.3%以上,其中1/3的资金用于法定养老保险开支,1/5以上的资金用于法定医疗保险开支。养老金来源有三:费收入占总来源的70%;政府补贴占24%;其他收入占6%。2002年德国养老保险机构得到的总收入为2230亿欧元,其中包括政府约730亿欧元的养老金支付补贴,而支付的养老金数额却高达2280亿欧元。50亿欧元的亏空仍要依靠政府动用“养老保险储蓄金”来弥补。⑧
由于医疗保险注重向参保人提供公平、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这种服务往往是出于可以得到而不是必需,导致了医疗保险费用的上涨。同时,高科技医疗手段的广泛使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已使各大医疗保险基金会组织每年可以取得的医疗保险费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在不考虑缴费基数的前提下,法定医疗保险征缴比例已从30年前的8%增加到现在的14%~15%。医疗保险支出占社会福利支出的30.2%,仅次于养老保险支出。医疗保险发生的赤字,2002年为27亿欧元,2003年前三季度已达26亿欧元。⑨
德国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和严重的后果,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就业率的提高和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主要靠社会保障税和其它一些税收收入,支出的增加必然使政府考虑扩大收入来源。扩大来源的方式只有借债和增加税收,由于政府借债受到种种限制,税收的不断攀升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也带来了体制性的经济增长障碍。
(一)高税率抑制了经济增长
为了支付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并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政府必然要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德国的税收负担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了,特别是企业税收负担。企业税收负担过重必然使投资减少,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应减少,失业率相应会上升。高税率主要通过附加工资成本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此高额的劳动成本挫伤了企业、个人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德国国内投资不振,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德国社会福利体制中的高福利、高税率、高成本和高额解聘保护恶化了德国国内的投资环境,吓跑了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造成外国资金不内流,本国资金向外流的尴尬局面。⑩
(二)高税率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降低
1997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为53%,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收入增加到一定数额时,新增加的收入的一大部分要作为税收上缴给政府,这必然打击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在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税率的居高不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减慢导致消费支出增长的降低。
德国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低消费增长率形成了一个怪圈。按理来说,正如美国分析,拥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人们的储蓄倾向,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德国普遍被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太高,抑制了劳动力的供给,人们普遍安于现状而不愿追求更高的收入。德国居民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消费水平,制度的原因使他们没有保持向美国人那样高的消费热情,消费的增长率才会一直走低。对居民来说,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的高额征收直接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失业率的上升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最终都会减少居民消费。
四、关于法国调节消费的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法国作为一个典型的高福利国家,高福利同时意味着高税收。长期以来法国税收和各种社会性征费总量占法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可以推断,法国企业和个人承担的税收负担是比较重的。由于企业税负过重,不仅导致法国国内企业极力压缩劳动力成本造成法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且严重挫伤了国外企业对法国投资的积极性。法国统计局官员曾经指出,2005年第二季度法国GDP的成长率降至0.1%,这主要是家庭消费和商业投资下滑所致。因此,“如果法国政府仍不保证进行重大的结构性改革,采取实现劳动法自由化和降低对企业征税等方面的措施,企业将继续保持不向法国投资的立场。”(11)缺乏投资对减缓法国长期以来的高失业率显然也是不利的。
但是,如果为了吸引投资而减少企业征税,法国政府必定无法维持长期以来高额的社会保障支出。那么,增加居民所承担的包括社会保障税在内的税赋负担将是大势所趋。从长期来看,沉重的税负必然会影响法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以及消费对法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归根到底,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核心所在。
法国私人消费支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回升,并逐步接近一般发达国家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私人消费支出的变动率最终稳定在2%左右的水平。与此同时,法国国内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并一直高于总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归因于法国政府实施的低利率措施,如图2。
图2 法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际短期利率
数据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04年9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96页整理。
由于存贷款利率较低,法国居民启用储蓄并增加贷款,加大了对购房的投入。法国居民的住房和租赁支出在1997年以后呈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2003年第三季度末的家庭储蓄率为15.9%,年底降为15.7%,2004年第一季度末又降为15.2%,而家庭储蓄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即可释放出100亿欧元的消费额。2003年,法国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56.22%,比1990年提高1.2%。(12)2004年3月,法国购房贷款增加了12.8%,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增幅。(13)
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认为,法国居民贷款额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显示法国经济处于健康状态,并特别强调,2004年法国居民用于消费的贷款额比2003年猛增了8.9%,当年贷款额超出存款额116亿欧元,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同时,随贷款额增加的是消费支出和工业投资的增加。由于企业和房地产投资增加,2004年法国家具、电器、电子产品等配套设施的销售量猛增了14.1%。但是,消费需求的增长未必带动经济增长。以2005年7月和8月份法国的消费结构为例,虽然这两个月法国家庭消费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9%,其中家居设备(家具、电器、家用电子设备等)消费额猛增了4.4%和3.9%(14),为20年来所罕见。消费增加理应带动经济增长,但实际情况却是,“民众今年暑期的‘消费癫狂’似乎并没有为法国经济增长做出太多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评估报告,法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只有1.5%,低于法国政府的预期。
其原因在于销售量大幅增加的产品主要集中为所谓的“便宜货”和“进口货”,而法国的“便宜货”往往是“进口货”,也就是说进口相对廉价产品是刺激法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据统计,新增的消费额中,40%源于进口产品消费。家庭消费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但外贸逆差抵消了这种增长,从而出现消费增长未必拉动经济增长的“奇特”现象。导致这种奇特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法国产品普遍价格过高。而深层原因则在于,法国劳动力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昂贵,从而削弱了法国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必定要裁减员工,从而又导致失业增加。法国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定会深刻影响法国的就业状况及消费结构状况和需求的增长。
总之,如何在国家财政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改革,寻求企业和个人税赋负担的平衡,从而促进生产、就业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将是拉动法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小结
尽管我国近年来居民消费总量保持了较高的增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逐步增强,但是国内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增长相对缓慢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结构性矛盾。可以说,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扩大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说,单项推进的消费政策的功力是有限的。只有推行广义的消费政策,构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政策效果。通过对发达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把握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的时机、力度及舆论导向,尽力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性条件。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稳定广大在职职工保持正常的收入与消费心态,防止消费倾向进一步下滑及储蓄倾向的非正常上升。鼓励更多的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保障其生活安定,维护消费者现期正常的消费支出心态。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消除居民对教育收费及其合理增长的不确定感,抑制这方面的储蓄增长因素,增加现期消费倾向。在消费信贷政策方面,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适当增加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激励消费、促进消费品和劳务供给增长的重要的营销手段。目前国家政策明确鼓励的贷款消费对象仅有住房和汽车两项,可以适度增加贷款消费的范围。在刺激居民的住房消费方面,应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降低商品房价格,目前远远超出居民收入承受能力的过高的房价已经成为阻碍住房消费扩大的最主要因素,控制不合理的房价是扩大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的关键。
注释:
①王雷 王代敬:《中外消费政策的比较与启示》,《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2期。
②熊性美 万志宏 郑昭阳:《美国经济形势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南开经济》,2004年第1期。
③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④资树荣:《西方消费调控政策的演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
⑤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经济统计月报、年报”,转引自〔日〕桥本寿朗、长谷川信、宫岛英昭著《现代日本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⑥喻卫斌:《9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其启示》,《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⑦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4年。
⑧国家发改委赴德社会市场经济考察团:《经验、教训与启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考察》,《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9期。
⑨方德:《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借鉴》,《上海财税》,2004年第1期。
⑩殷桐生:《德国经济与“德国病”》,《国际论坛》,2001年4月,第3卷第2期。
(11)新浪科技:《法国第二季度GDP成长率降至0.1%》,www.sina.com.cn,2005年8月20日。
(12)IMF:《世界经济展望2004年9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13)钟欣:《法国消费热难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贸易网站新闻,www.chinatradenews.com.cn
(14)新华网:《经济随笔:法国经济低迷期的“消费癫狂”》,2005年9月26日。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法国经济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有效税率论文; 有效利率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企业税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