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隐患分析论文_刘永辉1,曹蓉2,洛晓平3,杨晓超4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隐患分析论文_刘永辉1,曹蓉2,洛晓平3,杨晓超4

1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2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3宝鸡市陈仓区桑果工作站;4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食用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媒体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高度关注,问题事件时常见诸各种媒体,动辄冠以“致癌”、“致畸”甚至“死亡”一类的关键词,不断刺激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引发公众恐慌。新媒体业态及“大众麦克风”效应对类似问题事件的传播发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引发舆论灾难,破坏正常生产秩序和消费信心。研究分析近年来媒体曝光的食用农产品质量问题事件的相关信息,总结其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加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研判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

引言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与大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找出其出现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关规律特点。为此,文章主要围绕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隐患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关于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隐患分析的数据来源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前些年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假鸡蛋事件、瘦肉精事件以及注水猪肉的事件,都引起社会大众的惶恐与不安,对我国食用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和监管力度提出一定的质疑。随着食用农产品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国使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好转。为了加强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在2012年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一支专门致力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研究团队。在数据监测研究的过程中,该小组主要采用计算机智能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智能监测的方式能够随时捕捉网络出现的关于农产品视频质量安全的事件,保证数据资料采集的全面性,随时能够捕捉到网民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论动态走向。其次通过使用人工监测的手段为数据采集查缺补漏,对于当前社会农产品市场上可能随时出现的事件进行重点的关注与信息搜集,对所关注的事件进行重点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进一步提高研究团队所提供数据的最准确性与可靠性。在监测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系统,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台等多种形式进行数据资料收集与舆论分析。在获得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出现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包括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产品类型以及该问题最先出现的曝光途径等等。

二、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隐患的结果分析

(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曝光的时间分布

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曝光事件自2015年至2017年,在抛除案件曝光重复率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每一年使用农产品安全质量曝光的事件数量在203、216、289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并且在每一年的曝光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份,这似乎成为食用农产品曝光的时间规律,三月是315打假月,以及两会期间,在该阶段曝光视频质量问题,能够博得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引起更高的社会舆论和关注度。相反,每一年的2月以及11月份,出现的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曝光事件则相对较少,这一曝光时间的规律是与我国农产品供应淡旺季有着密切联系的。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曝光的地区分布

在对2015年至2017年的使用农产品安全质量曝光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曝光率最高的地方在广东与山东,名列前茅。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的时间以来,可以发现,两个省份所占到的全国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曝光的34.9%,31.55%,23.88%,除了广东、山东两年大省份之外,湖南、浙江、江苏以及湖南等省份,在全国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曝光事件中所占比例都名列前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曝光的种类分析

在对近三年来的可食用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出现问题的种类主要集中在4样产品,首先所占比例最大的产品是肉类,2015年到2017年,我国肉类产品安全事件曝光率达到45%,其次依次是谷物类食用农产品,所占比例为8%,生鲜乳类以及相关制品占比例8%,水果类产品所占比例为7%。

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隐患曝光时间的规律认识

(一)曝光时间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性

根据对我国可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曝光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时间上的周期性让安全事件曝光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是与我国农产品的淡旺季之间息息相关。大约在每年的三月份是安全事件曝光的高发期,在八月份,对农产品质量的曝光事件则呈现出逐渐回落的趋势,在农场产品生产的淡季2月份前后,是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曝光最少的月份[1]。

(二)曝光地区的地域性特点

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曝光时间的地区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以及浙江等地区,这些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是农产品生产的照顾要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相对繁荣的城市,安全事件曝光率更高。

(三)曝光对象以及诱因的特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曝光主要集中在肉类、果蔬类以及牛奶及制品方面,在谷物类食品中所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对于为何导致农产品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上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残留所导致。

(四)舆论传播的融合性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传播过程是传统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相互融合推进的过程。以纸媒为核心的传统媒体是曝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第一股力量,在舆论传播中往往扮演曝光者(信息供给方)的角色,具有信息权威性;以网站为主体的媒体阵营在舆论传播中扮演传递者角色,扩大信息的辐射范围,具有信息亲民性;而具有社交化特色的新兴媒体形式则最终扮演公众舆论的导引者角色,是舆论发酵,尤其是网络舆论发酵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应对类似的突发舆情事件,应从两个舆论场同时着手,疏堵结合,加强两个舆论场之间良性信息的交流互通[2]。

(五)隐患环节的前置性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环节具有前置性特点,即产业链前端成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和初加工环节是食用农产品质量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媒体曝光的环节。

结论

简而言之,食用农产品的质量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和安全息息相关,只有保证使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性,才可以保障民生的安全性。农副产品的安全性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安全隐患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着当前我国可食用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隐患进行数据资料的分析,并得出一般性的规律[3]。

参考文献:

[1]李祥洲,钱永忠,廉亚丽,等.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1):56-61.

[2]李祥洲,钱永忠,邓玉,等.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特征分析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1):41-47.

[3]厉曙光,陈莉莉,陈波.我国2004—2012年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7(3):1-8.

论文作者:刘永辉1,曹蓉2,洛晓平3,杨晓超4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隐患分析论文_刘永辉1,曹蓉2,洛晓平3,杨晓超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