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炎的效果论文_吴明华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作者简介:吴明华 ,女,1972.02.08 出生,大专学历 ,护师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干预预防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胺碘酮静脉泵入,并给予康惠尔透明贴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心律失常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26.6%)远远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预防静脉炎发生几率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胺碘酮;心律失常;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185-01

胺碘酮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的特点。该药物主要通过延长患者心肌组织的电生理效应,进而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钠离子流,起到缓解其窦房结自律性的作用[1]。由于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给药过程中容易产生疼痛、发热、红肿等临床症状,注射部位常表现为静脉炎,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和身体痛楚。护理干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途径,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来缓解其心理压力,降低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本文选取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分析在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采取护理干预对其静脉炎预防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6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7.3±7.9)岁,发病原因: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7例,期前收缩6例,心房扑动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5.2±8.3)岁,发病原因:心动过速9例,心房颤动10例,期前收缩7例,心房扑动4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提供常规模式的护理干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方式对患者实施胺碘酮静脉输注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可以事先向患者讲述胺碘酮的药物作用原理及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嘱咐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适当活动肢体,防止静脉输注过程中产生肿胀,如果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肿胀,就会使药液顺着针孔向外渗出,极易引发静脉炎症的发生。其次,穿刺部位的血管管径大小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血管管径越小,就越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2]。另外,由于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循环较慢,如果胺碘酮酸性药液在血管中停留的时间过长也容易引发静脉炎。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选择患者的上肢静脉并且管径明显、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进行穿刺,采用静脉留置针完成静脉穿刺,还需要开放一条静脉通路进行胺碘酮输注,避免同时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最后,在胺碘酮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的变化,观察患者的身体异常变化等。

1.3 评价标准

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 [3]对护理操作中出现静脉炎的情况进行分级判断,分级包括穿刺点疼痛、穿刺部位出现红肿、静脉出现条索状、出现硬结等4个判断标准,并以此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其中Ⅲ级表示静脉炎症状最为严重,其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可明显触及硬结;Ⅱ级表示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疼痛、红肿,静脉出现条索状,但是未触及硬结;Ⅰ级表示症状最轻。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7天之内其静脉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一周内静脉炎发生率采用率(%)表示,并用X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a=0.05,其中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分别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其静脉炎发生率出现一定的差异,其中实验组患者静脉炎发挥说呢过滤为26.6%,对照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达到了70%,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PH值为7.4,而胺碘酮注射液的PH属于偏酸性液体,如果将胺碘酮输入患者体内,其酸性成分将对患者的血管内膜机能造成严重干扰,使其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一定损伤,进而引发静脉炎。为了预防胺碘酮静脉输注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临床治疗中常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其中用药指导可以提醒患者关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情况,积极配合给药治疗,避免因穿刺引起的局部肿胀[4]。另外,康惠尔透明贴具有良好的自溶作用,其只要成分是羧甲基纤维素钠颗粒,该辅助药物能够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排出有毒物质,同时促进血管再生,使其白细胞功能不断提升,对胺碘酮注射导致的红肿发热具有较好的消肿功效,能够较大程度上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李艳萍[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胺碘酮静脉输注中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其静脉炎发生率(26.6%)远远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70%),两组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对静脉炎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胺碘酮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其药物作用的激励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极易造成静脉炎症状的出现,通过在给药过程中采用全面的护理措施,可以及时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炎症痛楚,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媛媛. 不同早期干预方法对预防微量泵持续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J]. 护理研究, 2013, 27(24).

[2] 王笑酉. 盐酸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100例的静脉炎防护体会[J]. 中国药业, 2013, 22(11):60-61.

[3] Brenda A Brady Boyce,Barbara Homer Yee.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phlebit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peripherally infused amiodarone.[J].Critical care nurse,2012,32(4):27-34.

[4]赵继红.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事件中的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8):67-69.

[5]李艳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 2013, (34):3220-3221.

论文作者:吴明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预防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炎的效果论文_吴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