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系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教育系统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教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教育系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讨会,于1995年1月10日至12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是继1994年9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之后,全国教育系统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主题,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的一次盛会。
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的有关领导张孝文、李志坚、胡昭广、林炎志、陈大白、陶西平等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何东昌也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参加这次会议的50多位代表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多所院校。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近80篇,经专家组评审,确定54篇论文入选。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前教育系统学习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新成果,其研究范围有所扩大,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深入。这次会议在全面研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如何理解和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如何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样两个重点展开了认真、热烈、深入地讨论,交流了学习和研究成果。现就讨论比较集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如何理解和贯彻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一)如何理解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1.应从战略高度理解邓小平同志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教育优先发展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教育问题,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主张,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和总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决非权宜之计。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时代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审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总结、比较中国和国外教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一个革命家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27篇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邓小平同志最关心两件事,一件事是怎样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上去,包括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二件事是怎样使我们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的目标后继有人,一百年不变、不动摇。他最关心的问题中,最基础的问题是教育。他多次强调,反复说明,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事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育。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作为实现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把发展教育和科技放在首要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中央的这些决策,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社会作用的高度评价。当前我们对邓小平教育思想还处在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逐步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内化为全党全民的共识,转化为政府行为与全民教育行为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在理解上应有一个高度,即应从战略高度来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2.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解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即是其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92年他在南方视察时,对这个问题讲的更为透彻,表述的更为完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启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主义的目标(从生产关系上而言)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因此,他在研究解决教育的重大问题时,总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考虑的。他指出,教育优先发展要以整个国情为背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的具体发展情况,认真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财政、教育与文化等在发展中的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甚至提出:“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乃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3.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上理解教育做先发展的思想。与会代表认为,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在社会、人、教育的三维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培养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历史的经验证明:“救国”要靠革命,而“强国”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不仅需要发展教育,也提供了教育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可靠保证。教育已经是建设“四化”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这完全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如果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不优先发展教育,把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对立起来,则是错误的,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另外,教育培养人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教育是为未来社会提供人才资源的特殊工程。今天的教育,培养着明天的人才。没有今天的教育,就没有明天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因为在高科技的时代,最可贵的资源是人才,只有掌握科学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的优势,这一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在上述三方面取得共识的前提下,与会代表在讨论中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讨的问题。如教育优先发展是不是普遍规律?有的代表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既是经济发展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发达国家继续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的代表认为,教育优先发展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在现代化生产中才能提出来,在封建的农业国家里,在自然经济下不可能提出优先发展,因此,不能说教育优先发展是普遍规律。还有的代表肯定教育优先发展是普遍规律,认为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规律并把它揭示出来,才能遵循它。
又如,对于什么是优先发展,有的同志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是针对不重视教育的思想和行为而言的。一些部门和单位仍存在着讲经济长篇大论,讲教育星星点点;抓经济是硬任务,抓教育是软任务;谈投资先工业、农业、交通,之后再之后才是教育,认为“抓经济吹糠见米,抓教育难见成效”。对于这些部门和单位,确实需要端正对于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更多的同志还认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来说同样值得重视。对于教育界来讲,要紧紧把握住居于重要战略地位的教育应该怎么办,要提高认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克服困难把教育真正搞上去。否则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一居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工作。还有的同志认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也有的代表认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应是职业技术教育,也有的认为重点应是“两头”,即小学和大学。
另外,与会代表对教育优先发展的到位标志是什么,如何理解教育优先、超前、同步、滞后的含义等问题提出了见解。这些问题虽未达成共识,但都会促使人们思考和研究如何进一步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与会代表在讨论中认为:对教育优先发展问题,中央已经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教育要优先发展。现在,不是去讨论要不要、应不应该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毫不含糊地去落实。确切地说,是要进一步落实,把教育优先发展从理论推向实践,从科学战略变成实际行动。从目前来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升华认识。要真正认识教育优先发展是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是摆脱沉重人口负担,提高人口质量的巨大牵引力。提高认识是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
其次,要建立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模式:(1)领导优先,建立各级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的领导体制,使教育政策得以执行,教育动议得以重视,教育问题及时解决,免除中间的请示、讨论、等待的繁杂环节;(2)规划优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配套制定教育优先发展的规划及确保实现的相应措施;(3)政策优先,在重大政策措施上,充分考虑教育的优先发展,确保优先发展政策的权威性;(4)投入优先,安排财政预算实行计划单列,优先划拨;(5)待遇优先,在工资发放、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健、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对教师实行优先、优惠政策;(6)宣传优先,加大对教育宣传的力度,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尊师重教,力倡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时代风尚。
第三,依法治教。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保证机制。《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是教育的专门法。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还应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如:依法保证教育的优先投入,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等。
第四,从教育自身看,也要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模式:即面向现代化,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面向世界的开放模式;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都应体现优先发展。
最后,还有的代表提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要处理好“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的关系。硬件投入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软件投入(指教育思想、对优先发展的认识、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水平等)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保证,不能把这两方面割裂或绝对化。
二、关于如何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与会代表结合从事德育工作的体会和经验,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一)对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会代表认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德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论述了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的极端重要性、根本任务、重要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指针。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其中最重要是“有理想、有纪律”的战略任务,解决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的“教育失误”问题。但当前“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仍未改变,某些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仍然存在。这些都是与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不相符的、若不及时纠正,将贻害无穷。
(二)对于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形势的认识。与会代表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尤其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也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此,学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难度也就更大。从国际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低潮,影响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的效果;从国内看,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客观存在,加大了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层次差别,这种客观环境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同时,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总体上还缺乏鲜明的时代特点,新思路不多,战斗力、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强,德育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德育工作质量不够高,这些都与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只谈加强,不讲改进,难以收到实效;只谈改进,不讲加强,也会削弱学校德育工作。
(三)对于德育内容的理解。许多同志认为,学校德育无疑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同时应拓宽德育的内容和渠道。过去对德育的理解偏窄,把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进一步等同于政治方向的教育,忽视了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不妥当的。德育应包含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的内容。有的代表认为,思想和政治素质教育反映的是阶级的根本利益;道德品质教育,有许多具有人类社会文明的共性;心理素质教育则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的。还有的代表提出,对于德育内容的理解也要观念现代化。仅仅依靠现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几门德育课程难以从理论上廓清学生提出的许多尖锐而实际的问题。因此,必须树立起全新的大德育观,拓宽德育天地,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尤其是各科教学之中。
(四)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有的代表认为,“德育首位”的提法,从领导角度来说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忽视德育这一实际现象提出来的,但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讲,不够周密,不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因为讲德育首位,必然会有哪个是第二位、第三位的问题。但多数同志认为,讲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因为教育从来就是有阶级性的,将德育置于首位,是教育阶级性的重要标志。我们讲德育首位,是由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发挥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导向和保证作用的要求;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有的同志提出,在阶级社会里,德育处于首要地位,是一条客观教育规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唐代教育家韩愈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说,传道是摆在第一位的。当今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我国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也有区别,但重视道德教育则具有普遍性。
(五)德育的方法问题。与会同志提出,长期以来,德育方法比较死板单一,缺乏吸引力,这是德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进德育方法应该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改进德育方法,关键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同志还结合德育工作经验,提出要做到“五个结合”,即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还有的同志提出,要正确理解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的思想。在当前,这一思想也是正确的。但要做到正确“灌输”,应该坚持这样三点:一是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真理;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对症下药,不搞“假、大、空”;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把灌输的原则与教育的具体方式混为一谈。德育要讲究形式和方法,简单的“填鸭式”的灌输往往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六)关于德育队伍建设。与会同志提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德育工作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看,目前德育工作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要通过调整、进修、提高、考评等多种办法,培养一支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通过三天热烈而认真的研讨,与会同志感到有以下四点主要收获:(1)进一步体会到邓小平教育思想高瞻远瞩、内容丰富、思想深刻;(2)进一步增强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研究解决困扰教育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自觉性;(3)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把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体系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高度上来学习和研究;(4)进一步体会到,只有坚持“双百方针”才能推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
这次研讨会对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