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兴安供电公司 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
摘要:电力事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建设,促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其中。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变电站建设成效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网机电保护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变电站在运行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埋下一系列安全隐患。而智能变电站技术可以实现故障预警,对于继电保护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66kV;变电站技术;继电保护;影响
引言
智能变电站是在传统变电站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的智能设备,使其所包含的各种数据从源头上真正实现数字化,使相关方面的信息处理方面实现自动化,使电网得到合理调节,以便能正常发电的现代化变电站。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分析。
1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
(1)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其中包括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构成,也就是三层两网结构。(2)智能一次设备,作为智能电网的基本单元,可以更加鲜明的区分传统电网和智能电网之间的差异,高压设备智能化同时也是智能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智能设备运行情况的自动化监控,一旦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发出警报予以调控,实现电网设备自动化发展。(3)智能设备和顺序控制,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区域监控中心管理要求,实现智能化高压设备顺序控制,通过调度中心以及后台指令校对,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同时,如果设备出现故障问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设备急停的功能。
2智能变电站技术对继电保护配置方式的影响
2.1主变保护配置方式
应用智能变电站技术后,继电保护的主变保护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双重化主变保护配置为例,保护方法如下:(1)配置情况:双重化主变保护系统,由智能终端及各单元构成。系统可采用直接跳闸的方式,实现非电量保护。跳闸后,系统可随之将相关保护信息,传输至GOOSE网络中。供智能变电系统数据库予以存储,以用于数据分析。(2)采样方法:双重化主变保护系统,采样方式以直接采样为主。当变电站主变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可立即经GOOSE网络发送跳闸命令。继电保护系统收到命令后,会立即跳闸,达到保护主变的目的。
2.2线路保护配置方式
以660kV线路为例,智能变电站技术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装置一体化,以及跳闸方式数字化等方面。线路保护的具体实现方式如下:(1)一体化装置:为确保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线路的各类型故障均能够体现。可将重合闸,应用到线路继电保护系统中。利用重合闸的单重、三重、禁止及停用等功能,实现过电压保护。(2)通道设置:如采用双重配置的方式,配置继电保护系统。则应保证纵联的各个通道相互独立,以确保信息能够实现单独沟通。为提高跳闸的灵敏度,各独立通道类型,应以数字化为主。(3)跳闸方式:有关人员可将智能终端,安装在继电保护系统中,直接采集线路运行信息,以实现直接跳闸。
2.3母线保护配置方式
智能化变电站未应用前,继电保护系统的母线配置方案,以交换机配置方式为主。当变电站设备故障发生后,过程层交换机之间,需相互传输GOOSE跳闸指令,方可使跳闸的动作得以执行。如交换机本身存在故障,上述过程将无法实现。加之网络延时不稳定,以及同步信号依赖度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指令的发出效率往往较低。在智能变电站技术的支持下,有关人员可将专用光纤,应用到继电保护系统中。采用传感器采集变电站各装置的电压,并将采集的数据,经A/D及D/A转换后,传输至变电站核心控制系统当中。由核心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数据信息影响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对继电保护效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数据信息方面。变电站智能化水平提升后,电子互感器代替了电磁互感器,成为了继电保护系统的重要元件。与电磁互感器相比,电子互感器在解决时延问题方面,效果更加显著。除此之外,该类型互感器,同样具有响应速度快、频带宽度大的优势。应用该元件后,继电保护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将明显提升。以智能变电站技术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系统,信息化标准ICT61850为主。ICT61850标准下,IED设备的二次信息分离,将能够有效实现,继电保护数据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将明显提升。
2.5调试维护影响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同样体现在调试及维护方面。智能变电站,打破了传统变电站保护装置在采样、计算等方面存在的桎梏。当变电站某设备及元件故障发生后,故障信号可被立即采集并经GOOSE网络传输至系统数据库当中,而系统同样会立即利用相关算法,实现对故障的分析及预警。交互技术,为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的一种。在该技术的支持下,电力领域无需绑定保护装置,即可使信息共享得以实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的调试及维护效率。可见,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对继电保护系统运行故障发生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价值。
2.6继电保护实现机制的影响
(1)以往继电保护主要是采用采样、计算、出口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逐渐被网络化数据交换和传输所替代。不需要帮顶保护装置和数据信息,即可实现数据的高效调用和存储,促使数据信息可以统一管理和控制,为系统功能发挥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护设备的工作难度。同时也为网络数据传输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平台,实现数据大范围传播。(2)网络化数据交换的可控性更强,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技术中不可控缺陷。结合国际统一标准提出的过程层网络,是一种智能变电站特有形态,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改善继电保护可靠性不足的问题。通过交换机智能电子设备,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控制和预警,确保继电保护可以动态了解二次网络运行情况,切实提升数据信息传输可靠性。此外,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寻求解决对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智能继电保护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3)信息交互方式改变了传统继电保护装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不需要捆绑对象信息即可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共享。
2.7继电保护结构调试的影响
智能变电站技术对于继电保护结构调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尤其是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的滞后性十分突出。(2)二次信息网络传输,实现对二次回路的实时监测,便于后续的状态检修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和支持。(3)二次信息全面建模,如果出现变电站设备更换现象,如何能够合理配置设备成为当前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受到工作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及普及,使得继电保护的信息传输效率显著提升,且降低了调试及维护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电力领域可考虑采用智能变电站,全面替代传统变电站。将以太网、智能化元件,应用到变电站之中。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以增强系统性能、延长变电站各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刘琨,黄明辉,李一泉.基于状态信息关联关系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监测方法[J].现代电力,2017(06).
[2]凌光,储祥国,张秀锋.基于系统测试观点的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比较研究[J].浙江电力,2016(07).
[3]陆伊萍.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189.
[4]魏挺.关于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问题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8):178-179.
论文作者:刘朋维,王成龙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9
标签:变电站论文; 智能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系统论文; 技术论文; 设备论文; 信息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