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经济全面发展为主导,城市运行效率也随之不断提高,伴随着人口基数的逐步扩大,也对市政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的一旦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缺少合理习惯,就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水资源浪费及内涝等问题的发生频率也会持续上升。基于此,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及需求,提高规划设计的规范性及合理性,科学规避城市资源浪费问题。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不断渗透,这就为市政工程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二者的协调性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设计;应用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频发雨水内涝,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又存在缺水严重的问题。城市旱涝逐年严重的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城市地面过度硬化建设,暴雨来临时大部分的雨水形成了地表径流,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而形成内涝,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而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从源头、过程和末端解决城市的雨洪问题,实现综合治理。
1海绵城市应用的优势分析
1.1 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建设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对于城市中原有的湖泊、湿地、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进行保护,充分的保留了城市水资源的涵养系统,同时也保存了能够应对较大降水影响的林地、草地、湿地等,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城市道路建设开发前城市原有的生态风貌,这是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建设的生态优势。
1.2 生态恢复及修复
我国传统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往往以数据和工程技术为前提,开发的方式难免简单粗暴,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建设则是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已经遭到的破坏的城市水体以及其他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修复,并且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充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突出增加绿地,减少城市地面硬化比例。相关研究表示,城市地面硬化阻碍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路径,让地下水水位很难回升。而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将城市绿色空间增大,采集且处理雨水与洪水,这部分被处理以后的水能够使用在生活以及生产中,还可以作为地下水以及景观用水等,以此来促使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其次,有益于缩减城市构建成本。海绵城市构建比较关注的是保护使用天然水系,城市机体里面已有的绿地和园林、湿地和景观水体常常和水利调蓄设施一起构建城市防排水系统,缩减给排水管道混凝土工程量,还能够减少城市市政构建与运行成本。除此以外,构建海绵城市能够降低水灾产生的概率,减少水灾经济损失与防治水污染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次,有益降低城市内涝产生的概率。近期,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地面径流聚集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提升,增大了洪水灾害产生的几率,同时常引发城市排水系统水力过载,造成城市出现内涝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构建,把防与排等对策相融合,大大减轻了防洪排涝的压力,降低了城市洪涝产生的频率。最后,海绵城市还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在 1970 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构建为处理水资源供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经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利用生态雨水,如此就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
现如今,海绵城市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大力的使用,海绵城市的研发对城市构建的积极作用是各方面的,同时不好的影响较小,且市场广泛。海绵城市和传统的处理技术不一样,海绵城市构建必须要通过多方的努力,可是海绵城市能够有效截留水资源循环使用,有益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以海绵城市为主导,解决市政工程设计缺陷的积极策略
3.1加强排水管道的系统性建设
排水管道作为排水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排水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必须要加大力度加强排水管道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排水管道设计的前瞻性,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提高排水管道的建设规格和建设规模,加强城市排水管道的系统性建设,尽量做到排水管道的建设先于城市的建设,尽可能地保证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其次,要加强排水管道建设监督体系的建设,从制度和法律上对于排水管道的建设加以规范,对于排水管道建设中的不当之处要及时加以处理和反馈,保障排水管道建设质量和建设工期。最后,要加强相关排水结构设施的建设,加强透水性路面以及蓄水池的建设,减少排水体系的排水压力,完善城市排水体系。
3.2加强对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建设力度
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提高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通过减少利用成本,利用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开支。所以,城市建设首先要加强对绿化工程的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化带、绿化面积、绿化植被以及公园、草地等,打造科学合理的绿化带,可以减少一定的城市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旱涝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城市建设科学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加强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与水资源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合理调整,摒弃落后传统的设备建设,并在实际运用当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合理布局蓄水池,注重对天然水的保护,科学利用水资源,对于减少城市用水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作用。
3.3城市路面结构设计
在以往的路面层结构设计过程中,多数均是不透水的混凝土结构。可是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在路面结构之中运用透水沥青混凝土以及透水砖,可是在采用的时候,需要充分满足规范的要求和基本使用规定,有一定的透水性、降噪功能与抗滑能力。在机动车道,需要使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通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面层的孔隙率很大,倘若雨水以及市政用水渗入路面,可以直接经过面层排入临近的吸水设施。第二,假设雨水以及市政用水进入到路面,必须要经过基层进入盲管,然后排出临近吸水设施。第三,这种形式的透水深度很深,路面水到达路基,可以一同处理好渗水、滞留、蓄水和净水方面的问题。不过,此时此刻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交通量过大以及荷载重道路不适用这样的透水路面。在人行道路面构架中,使用新的透水性铺装材料,透水性铺装材料散热与透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地热效应,并且还可以将土壤通透性维持好,雨水经过铺装路面进入到地下,可充分满足蓄水规定,对城市生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到,土的渗透系数不应当比 1*10-3 mm/s 还要低,并且渗透面在地下水面 1m 外的范畴。
3.4 城市绿地与广场
在城市建设当中绿地广场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在实际的绿地和广场建设中,需要在广场的铺设当中强化透水铺装的实际应用,并且在绿地广场的实际设计中需要确保绿地能够对雨水科学合理的吸收,对下沉式的绿地设计需要比周边的广场都需要高,以此使得其产生向心力以及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广场,从而将海绵城市的水土循环作用有效体现出来。
结束语: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当中海绵城市是其重要的类型,其在城市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城市的生态性以及经济性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元元.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述[J]. 四川水泥. 2017(04)
[2] 邹双招.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16)
[3] 吕彦宁. 海绵城市理论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四川水泥. 2018(12)
论文作者:苏东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水资源论文; 路面论文; 内涝论文; 绿地论文; 透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