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马尔库塞的“文化工业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尔论文,工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哲学研究生崖中,他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他的后半生,主要侧重于探讨“批判的社会理论”。这个理论的阐述体现在《爱欲和文明》(1956),《单向度的人》(1964)、《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1968),《论解放》(1969)、《否定》等一系著述中,其中,“文化工业论”即是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霍克海默尔和阿多尔诺提出,被马尔库塞继承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主要不同之处,即在于它积极关心社会理论问题和从事社会改造活动。在美国,法兰克福理论家面对着一个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十分发达的流行文化网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们看到,像工业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工业制度操纵一样,这个文化系统对人们也具有巨大的操纵性。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注意力就从家庭的分析转移到大众传播媒介(文化工业)的复杂研究。对此,马尔库塞曾作过这样的说明:“当代工业文化最发达地区的社会控制已潜移默化到甚至连个人抗议也根本受其影响,思想情绪上拒绝‘随大流’也显得病态无力,就不足为奇了。……‘内在自由’这个概念在这里就有它的现实存在,它指的是私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成为并仍然是‘他自己。’……今天这个私人空间已经被技术世界的现实所侵犯和削减。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分配要求对个人的全部占有。劳工心理学也早已不再是局限工厂范围了”。①
由此,“文化工业论”就成了法兰克福理论家对整个垄断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操纵的批判。霍克海默尔和阿多尔诺在本世纪40年代初合写了《启蒙的辩证法》。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属性具有大工业的特征:(1)价值原则支配了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服务于资本的权力。(2)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各种文化形式能更好地操纵、控制群众的心理结构,所以文化工业是一种“更为意识形态性”的大工业产品。(3)由先进技术装备的、由商品价值原则支配的文化形式反过来通过心理操纵和控制把商品及公用事业硬塞给整个社会②。他们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文化的各个方面已被商品的价值所支配,每一样东西都服务于使资本权力的永恒化。大量机械生产的文化扼杀创造性,艺术家成了雇主的奴隶。阿多尔诺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流行音乐这种文化形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业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这个社会强力推行的一律性,已经剥夺了许多个人使音乐带有他们自己的感情的能力。合理化和标准化已经深入地渗进了流行音乐之中,使得欣赏音乐者处于一种麻木不仁,对社会现实不加批评的状态,导致了解除听众必须赋予听的活动以任何精力或意义的负担的结果。因而,这种流行音乐实际上是一种压抑性的文化形式,它不断地给人们的独创意识活动以催眠。③
显然,“文化工业论”的先驱者们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弊病的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如何解决工业文明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同步性问题呢?如何看待、评价文化已有的价值和将有价值呢?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是由马尔库塞来填写的。
二
1955年,马尔库塞发表了名噪一时的《爱欲和文明》,这本以“对弗洛伊德的哲学探究”为副标题的著作,是以弗洛伊德的文明哲学为出发点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批判的。从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窥见马尔库塞后来在《单向度的人》等书中阐发的“文化工业论”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核心是“里比多”(性欲)。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里比多,因而,人的行为和心理基本上是由某种神秘的先天主观的心理因素——本能的欲望冲动决定的。他认为:人类文明是与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没有关系的,它不过是性爱遭受压抑的产物。当人的性爱遭受压抑,无法满足而升华时,它就转向其他出路。所以,社会文明是压抑人性的产物。压抑是文明不可逆转的代价。
马尔库塞在《爱欲和文明》中,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这些理论,同时也对它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马尔库塞认为,必须从双重容积去理解压抑的概念,即:拒绝痛苦的本能进入意识之中的、个人的技术心理装置;以及压抑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把性本能的能量加以改造,把它纳入到对于保持和永恒化正在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社会有用的渠道之中。
马尔库塞认为,文明有作为由压抑本能而发展起来的事实问题,但是,在生物学和历史中,都没有要求永远如此的法则。只有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有可能满足人的需要而无须压抑它时,压抑才变成了不合理的时代错误。马尔库塞由此而提出两种压抑的概念。他把弗洛伊德所说为建立和维持文明所必需加诸于本能的压抑叫做“基本的压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搬掉了经济匮乏设置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后,这种压抑就成为多余的了。马尔库塞把这种压抑叫做“多余的压抑”。“多余的压抑”是为了支持某种特定的社会统治形式的压抑,是被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动力所创造和加强的,其结果是性本能的升华超出了人的升华能力。马尔库塞认为,正是由于“多余的压抑”的存在,才使得社会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对个人进行全面的控制,使个人不再成为是自主的,个人的能力发挥不再是正常自由的。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工业”就是这种“多余压抑”的产物;反过来,“文化工业”的发展又促使“压抑”得以不断生成和加强,导致恶性循环。
马尔库塞“文化工业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他的“富裕社会”批判学说,在《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一文中,马尔库塞以美国社会为典型,指出了“富裕社会”的四个特征:“一、工业技术力量的高度发达,这一力量大部分被用来生产和分配奢侈品,被用来玩乐、挥霍……。二、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连非特权阶级也分到一份好处。三、经济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政府不断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组织干预更促进了这一集中。四、科学和伪科学的研究,对个人和集团在工作和业余时间的行为的控制和操纵——对心理、无意识和下意识的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商业目的和政治目的,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④。马尔库塞认为,“富裕社会”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文化工业”发展的方向、手段和目的。“富裕社会”感染了正常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病症”,变成了病态社会,“文化工业”也因此而变成了病态的“文化工业”。因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⑤,它的“自动化的幽灵”把发达工业社会变成了一架机器,使其处于严格的操纵和控制之下,而一切人和物都成为管理对象,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了片面的技术关系。为了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社会的整个结构也都标准化、协调化了。
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最冷酷的迫害不在物质的剥夺,而在精神的窒灭。为现存制度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把当权者的利益作为普遍的利益强加给整个社会。而且,这个传播媒介企图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淹没一切独立的意识,制造出对商品的“假需要”以取代人的真正需要——审美的需要,使得人物化的同时,也使得物人化。怎样批判这种全面异化的社会呢?怎样保护个人自我意识的独立及其存在呢?
三
1964年,马尔库塞出版了《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在此书中,作者侧重考察了作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的意识形态文化。它的基本命题是,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富裕,创造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这种被创造出来的东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调和反对统治制度的力量,可以同化那些发出不同声音的人。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结果,物质匮乏的解除,在以前是其它各种自由的前提,现在却成为生产性的奴役力量。这样,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持异议和抗议的理由就被消除,他们就丧失了批判思维的能力,变成了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阐述论证这个基本命题的主要论点之一即是“文化工业论”。
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不仅操纵和控制了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切过程。而且加强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灌输和操纵。像受大工业控制的精密化、标准化的机器一样,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也变成大工业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它失去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的要求而变得“工业化”了。这种“工业化”是通过下述途径而达到或体现出来的。一方面,是文化本身的“工业化”。发达的工业技术,使得文化传播媒介变得越来越先进。如作曲机、电子合成演奏器直至卫星传播现场新闻等等,使人们获得高效率的欣赏能力,当然,同时也引起了诸如没有“诗味”的诗,没有“歌味”的曲这样一类的问题。另一问题,是文化本身作用于传播对象的“工业化”。如,工业社会借助先进的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广告等传播媒介加强对人们心理意识的控制,以便使统治的压制作用达到每个人的意识从“潜化”到无意识,造成划一的思维,把受操纵的生活当作舒适的生活来接受。⑥
马尔库塞认为,“文化工业”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衰退的标志,是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它表现在个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被社会同化,人的才能遭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里,独立的家庭、独立的个人“已被吸进大规模的非个体联合体之中了。”⑦在这种联合体中,“人只是作为一种在文化上和体力上的工具而存在。”⑧甚至小孩在未入学前,就已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接受了工业化统治所散布的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是清一色的,“住的是集中在一起的公寓房间,乘的是不能自由活动的小汽车,家中电冰箱里充斥的是一式一样的冰冻食物,看的是千篇一律的报刊杂志。”⑨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但这却是以对生活的全面控制为代价的。“人们用钱买来的物品设施控制了人的需求,并造成了人的功能的僵化。”于是,在这样的控制体系里,“人成了物”,人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材料、物质的存在,它自身没有自己支配自己运动的规则”。⑩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乐库塞进一步发挥了上述观点。他指出,文化工业的先进手段使得“那些为了某些特殊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于个人的需求”(11)不断大量产生出来,这种“虚假的需求”使得艰苦劳动、侵略性、痛苦、非正义永久化。马尔库塞列举了现代社会中“虚假需求”的种种表现,特别是集中论述了所谓“强迫性消费”的现象。高生产的社会需要人们进行高消费,社会用各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去引诱人们消费产品。于是,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人们好像是为了他们的商品而生活。他们把汽车、高清晰度的录像机、两层双向半层宽阳台住宅、厨房设备作为他们生活的灵魂。”(12)显然,这就意味着忘却了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在这里,人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吞没,被人所在的异化状态所吞没。但是,在文化工业的操纵影响下,被异化的人却感觉不到这种异化,明明身患重病却感觉不到自己有病,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抑已深入到人的本能结构中去了。马尔库塞写道:“一个病态社会的公民,尽管他的举止态度在这种社会里是正常的、适当的和健康的,我们还是禁不住要问:难道这样的个人就没有病吗?”(13)
马尔库塞认为,“文化工业”在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他指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心自由”已经外表化了,但并非转化为马克思意义上的经济自由,而是转化为资本家统治的利益。这种转化过程正是由“文化工业”的发展造成的。在这个社会,私人天地几乎全面受到广告和技术合理性的侵犯,甚至“私人家庭也被一体化的公共舆论所侵入,卧室都对大众传播媒介公开化”。(14)另一方面,“公共运输工具、交通电话工具、住房、食物、服装等商品,以及无法抗拒的文娱新闻产品,伴随着它们的是已经规定好了的观点和式样,……”(15)随着这些文化现象的广泛被接受,人们就自然“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想法、热望、奋斗目标,凡其内容超越现制度下的思想行为领域的都不是被驱除,就是被缩减到使其就范于现制度下的思想行为领域。(16)人在这里变成了被剥夺了劳动目的性的、片面追求物质的、“标准化”的人。虽然这个高度发达的富裕社会开创了“豪富”的时代,但在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人的命运。相反,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物质条件的奴隶。上述人的单向度性,就自然使人最可贵的第二个向度——否定的和批判的思想趋于消失。
综上所述,马尔库塞的“文化工业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病,以独有的方式来揭露这个社会固有矛盾的一件锐利武器,它标志着一种哲学思潮(思想)同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中的反文化运动是交相映照的。应当指出,马尔库塞摈弃现代工业文化的规范和价值,力图使个性人道化、恢复个性所失去的完整性的尝试(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反抗力量是有鼓动作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反抗力量以批判的理论武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造反”行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面对现代文明和“文化工业”的矛盾,马尔库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软弱无力的,马尔库塞的这种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马尔库塞进行各种革命的“主要力量”及其“大拒绝”的革命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影响甚微。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不讳言这一点。从马尔库塞的“文化工业论”的阐述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18世纪浪漫主义哲学的回光返照。马尔库塞在一定程度上是用先验的伦理价值观作为比较当代亚文化非人化的唯一标准,所以在感情上不免缅怀先前那种半假半真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评价社会的发展、离开人类现实历史的发展来单独要求实现主体价值的观点是过于“浪漫”了。因为人类常常是在历史“恶”的形式中前进的,尽管人们出于一种追求完满的美学本能而不愿如此。
注释:
①⑥(11)(12)(16)《控制的新形式》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第四集,商务印书馆。
②③转引自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1981年版。
④⑤(13)《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哲学译丛,1978年第6期。
⑦⑧⑨⑩(14)(15)转引自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1981年版。
标签:文化工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单向度的人论文; 经济论文; 弗洛伊德论文; 哲学家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