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辛置小学 261399
新课程改革推行到今天,我们似乎才明白,之前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走进了误区,我们盲目地追求了形式上的东西,弄出来很多花样和名堂,但却始终没有抓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我们研究的落脚点终于回到了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是走上了正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同时还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更何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 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这一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会喜欢你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光要重视语言信息、行为信息的传递,更应重视情感信息的交流。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即创设对数学学习能起衬托、渲染、促进作用的一种底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爱意,以此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互敬互爱的氛围中产生学习动力,愉快地进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和蔼可亲、自然幽默的语言。的确,这种语言犹如一种润滑剂,恰当地使用可以缓释师生间的矛盾及尴尬的局面,又可以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记得一次“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有位学生求出的敬老院里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为7岁多,当时我走到他跟前笑着说:“如果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真能借你这只‘妙手’而长生不老,那该多好哇!”他摸摸头,在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计算出错了,并予以改正。再次,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 注重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了解一些数学知识,而应积极钻研一些问题,从而取得一定的兴趣效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领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心设计好讲授的内容、重点及讲授的方式,分清哪些是必须通过讲授让学生明白的,哪些是可以探究的。另外,讲授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注重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在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有序开展探究活动。在备课时,教师应对学生探究活动的重点、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重点、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的背景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巡视,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以帮助学生有序开展探究活动,完成探究任务。
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良好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如果说好奇是偶发的、暂时的兴趣,是短暂的呈不稳定状态的,那么我们应把好奇和求知结合起来,在求知欲的影响下,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记忆和思维都处于最佳状态。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开始前让学生猜测,谁跑得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什么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自行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生强烈的求知欲。
当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求知欲望反复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一种爱好。这时学生的数学兴趣就由不稳定向稳定性发展,甚至能深刻地巩固下来,最终促使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是艰巨的,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需要长期实践,冷静对待,适时调节心理。同时,教师多讲一些科学家成功路上的坎坷故事,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认识到数学知识总有一些枯燥的东西,不能只满足于浅层次的偶然兴趣,要形成一种爱好,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论文作者:黄智广 岳春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效率论文; 兴趣论文; 方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