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眼中的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者行为的理解、理解和心理调查_中国青年志愿者论文

上海青年眼中的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者行为的理解、理解和心理调查_中国青年志愿者论文

上海青年心目中的志愿者行动——关于对青年志愿者行动认识、理解与心态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目中论文,上海论文,志愿者论文,青年志愿者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进一步将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向深入,以适应“两个文明”建设,我们对目前青年对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及心态进行了调查。我们于1997年8月组织了8个调查小组深入到上海12个街道的居委会。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问卷922份。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又组织了大量的个别访谈,多次召开区、县、局及高校系统从事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人员座谈。

本调查对象为青年,年龄层次上限为在校中学生,下限为35岁。统计显示,接受调查的男性青年462人(50.1%),女性青年460 人(49.9%)。其中在校生372人,占总比例的40.3%(初中生10.39%, 高中及中专生16.6%,大专及大专以上13.20%);在职青年为550人,占总比例的55.63%(工业12.55%,商业服务17.53%,文教卫生6.28 %,党政机关9.96%,其他9.31%,未填4.11%)。被调查青年的政治面貌情况,如下表所示: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共青团员

群众 未填

% 12.12 44.8138.1 4.98

题序1—1:“您听说过青年志愿者行动吗?”

统计显示:80.95%的人“听说”过,19.05%的人“没有听说过”。本题交叉统计显示, 就“听说”选项而言, 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81.30%〉78.26%),大专学历的比例略高于初、 高中学历的比例(91.80%〉85.24%〉79.22%),干部的比例略高于普通职工的比例(82.43%〉69.90%)。这三个“略高于”说明了整体素质相对高一些的青年人更多地关注着社会与青年的互动。

题序1—2:“你参加过青年志愿者行动吗?”

在是否“参加”过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问题面前,“没有参加”的比例高于“参加”过的(56.71%〉40.91%),未填表的为2.38%。这说明青年人在接受宣传与实际参加之间仍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为两者的脱节呢?“听说”与“参加”之间肯定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所有的“听说者”都是“参加者”,这种局面不会是真实的。正是立足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有2/5的青年人“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不管是组织动员的,还是招募报名的;不管是偶然的,还是经常的——都是上海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成绩显示和证实。

本项交叉统计显示,就学历情况而言,大专以上(62.30 %)〉初中(58.33%)〉高中(41.56%)。看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更多一些地表示出了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在此,我们注意到高中层次的参与度竟然低于初中层次16.77个百分点。 这可能与高中学生面临升学的竞争有关。

统计显示,就参加者的政治面貌而言:共产党员(55.36 %)〉共青团员(49.04%)〉群众(31.33%)。很明显,这里呈现出三段阶梯,说明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还是率先走在队伍的前头,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与此同时, 在职青年中青年干部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比例为51.35%,青年职工的比例则为28.16%。党政机关青年参加志愿者行动的比例为50.00%,工矿企业的青年参加的比例则为24.14%。固然,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身份会关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机缘,但由青年干部的示范作用所显示出的榜样的力量,确是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保证。

题序3—1:“你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通过招募参加的,还是通过组织参加的?”(注:原文无题序2。)

在已“参加”过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人员当中,通过“招募参加”的为24.04%,通过“组织动员”参加的为49.22%,参加过两种形式的青年为24.04%。很明显,在当今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中, 通过“组织动员”参加的,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构成了主要的运作方式。

那么,对这种状况该作出怎样的辨析和评估呢?

首先,在现阶段,青年志愿者行动必然地要通过大量的组织动员、组织策划、组织活动来实现。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并没有经历一个逐渐生成、发育的过程,而是从沉重而繁冗的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跳脱而出的,所以它不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尤其在转轨的初始阶段,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借助乃至依赖固有的体系。

与此同时,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即我们注意到领导层或主持者利用现成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地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此,手段与目的背离,经济体制正服从于转轨需要。所以,不管从“痕迹”的角度去理解,还是从“手段”的角度去阐说,在现阶段,通过“组织动员”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然的。

其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方向应从“组织动员”导向“社会招募”。这是因为“组织动员”仍然坚持了自上而下的路线,其机制、运作、功能、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控制、调动的涵义,以至人的整体的意愿,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被主宰着,或者被遮蔽着,而无法实现真实的启动,获得真实的显现。反之,“社会招募”则进入了社会化运作体系,并为公众创设了、指示了参与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空间不仅指构筑了可供参与者倾注热情、施展才能的舞台,更指参与者的进出不受某种组织因素的制约,而处于自由的状况中。于是,参与还是不参与?什么兴致、什么意念?怎么参与?什么姿态、什么方式?全取决于自我的意识和发动。其实,这种由外在的指挥向内在的觉悟的转化,不只是“组织动员”与“社会招募”之间的形式上的区别,不只是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是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走向(其结构与功能的现代发育)相一致的。所以,以“社会招募”的形式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将是未来的方向。

当然,主张并推进“社会招募”的形式并不完全排斥或拒绝“组织动员”。我们认为即使在青年志愿者行动已走向成熟的阶段,“组织动员”仍会发挥一定的功能。

题序3—2:若通过“社会招募”方式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那么你的动机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有26.84%的认为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青年的责任和道义”;有48.05%的人认为是“煅炼自身有意义的尝试和需要”。 这是本项统计中两个大类的认同。

相此而言,前者着重于张扬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后者着重体现了青年的自我意识;前者从大局着眼,往崇高处伸展,后者从小处着手,往实际处着落。确实,这是不同角度的选择,或者说是人生理念的不同表达,我们不能说前者是高尚的,后者是卑微的。以“锻炼自身”为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目的,把自身融入社会活动的洗礼之中,使自身变得豁达、纯洁有什么不好呢?这正是当代青年借助社会公益活动注重提高自身价值,并借助社会公益活动显示自身价值的典范。后者的比例要高于前者21.21个百分点, 也证实当代青年通过“社会招募”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流意见。

除此以外,参加青年志愿者是为了“向他人表达爱心”的占15.25%,“感到很新鲜”的占4.76%。有的从良知的角度进入,有的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因为不关涉大节,也就不展开了。

题序3—3:若通过“组织动员”方式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那么你的动机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有35.93%的人认为“服从安排,听从指挥”;有45.67%的人认为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这是本项统计中的两个大类。

首先“组织动员”的方式是该命题的前提,正是在此前提下,前者单纯强调“服从”,似乎也就没有显露自我的意愿和倾向,不管是否“组织动员”,作为自我的意愿和倾向总是积极的。在此,前者的“无态度”,实际就是一种顺从和认同,后者的“有态度”则是在顺从和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示响应,两者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和差异(何况两者都保持了较高的认同率)。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同倾向,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青年志愿者行为,在社会参与和社会教育的意义上,符合广大青年人的价值判断,适宜广大青年人的身心发展,而不在于“组织动员”的形式和功能。

与此同地,我们注意到明确表示“组织动员,不去不行”的比例只有2.16%。这也反衬出了认同和响应的观点,不仅是集中的,而且是有力的。

题序3—4:“如果愿意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你认为每月可抽出几次时间参加。”

统计结果如下:

次数1~23~5

6~8

8~10

10次以上

% 59.01 25.06 12.02

3.48 0.43

我们发现次数项与比例项对逆性地拉出了两条曲线,即次数项越低,比例项越高,以至形成典型的反比例态势。这是一种明确的信息,告诉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者该如何利用并保护参加者的积极性。

因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以“志愿”为核心、为主旨的,尽管“志愿”发自于内心,即有觉悟和理念的支撑,但它的热情的发散和保持,仍然是需要有一定的措施来爱惜、来保证的。否则,放大“志愿”的功能,以为“志愿”无限的、永动的,必然要窒息“志愿”。何况一般情况下青年人多处于紧张的工作节奏中,青年人的闲暇生活丰富多彩,对其身心发展也十分必要。所以,每月能够抽出1~2次,乃至3~5次的工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既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又陶冶性情、丰富知识,是适宜的。

题序4—1:“你和你的家人是否得到过青年志愿者的帮助?”

情况如下表所示:

情况 得到 没有得到 不填

%14.94

80.954.55

这是不是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得不深入呢?我们认为:第一,考虑到前述“听到过”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比例为80.95%, 而“没有得到”帮助的比例同为80.95%(是巧合,也是印证), 只能说明眼下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地是在社会公共领域,通过社会性的活动形式开展的,所以它传播得很广,很有宣传的声势和效果。相比而言,青年志愿者行动进入社区,进入家庭,或许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摸索。

第二,就青年志愿者行动进入社区、进入家庭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内容主要有扶贫济困、公益服务等。对扶贫济困来说,民政系统有责任进行全面的统筹和安排,包括在经济上、物质上给予救助,青年志愿者一般在“出人力”、“献爱心”方面做些具体的工作。所以,不少家庭“没有得到”青年志愿者的帮助是正常的。

对公益服务来说,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行动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替一般家庭完成服务类的事务(除非特殊家庭);也不必要与物业公司、家庭服务公司争高下,因为很多围绕家庭居住和家政服务的项目,是应该进入市场,即由市场去发育、去培养的。

总之,青年志愿者进入社区应该在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并以此确定立足点。其实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已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好经验,比如志愿者社区护绿队,志愿者社区精神文明宣传队等。

题序4—2:“如果有青年志愿者对你和你的家人进行服务,你的心态和感觉如何?”

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心态 感激

无所谓不愿意所感说不清

%77.49

10.82 1.52 0.87 9.3

在这“感激”态度的背后,或者说从“感激”的态度中透露而出的,应该是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同和赞赏。与此同时,这也说明当代人的人际交往是比较着重“友爱”和“互相帮助”的。因为其中的内容虽然表现为“服务”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题序5—1:“你认为在服务性项目中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否应该收费。”

情况如下表所示:

内容 法偿服务成本服务

有偿服务 有价服务 说不清

% 66.02

17.97 6.06 3.03 7.36

我们认为这是本课题中的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性质认定,关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走向。

统计显示坚持青年志愿者行动应“无偿服务”的比例为66.02%。 我们认为从大局着眼,既然名义上冠以“志愿者”,那么实质上也应以“志愿”的态度去工作、去落实。缘此,“志愿”才名符其实,而名符其实的“志愿”无疑与“无偿服务”相吻合,这是因为只有“志愿”才是发自内心的,而发自内心的才坚定而积极,持久而崇高。它不仅具有“服务”他人的效能,还具有陶冶自身的功能。

当然,此处的“无偿”主要体现在一些不需经济支付的项目中,它主要依靠精神的显扬,道德的支撑。然而,当有的服务项目必须要有些许的经济支付怎么办?要么不为之,于是这些服务项目便无法进行;要么由志愿者支付,这便变成了慈善性行为。正是在这样的困惑中,有17.97%的比例认为应“成本服务”。在此, “成本”即指进行志愿服务时某些特殊项目的经费(物质)支出,比如修理项目中的零部件拆换等。我们认为该项认同在必要的经费(物质)支出与无偿的服务之间,既划出了一条界线,那就是经费(物质)这一部分因具有货币值,不可能用精神和热情去化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成本服务”与“无偿服务”只是指对着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而产生的方式上的差异,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注意到:两者的总比例为83.99%, 说明绝大多数的意见是倾向于无偿的,是倾向于以崇高的精神力量为支撑的。

题序6—1:“你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应在怎样的时间段开展?”

统计显示“应在业余时间开展”的比例为73.81%, “可以利用工作时间开展”的比例为19.48%,其余6.71%的比例则“说不清”。

其实,所谓“志愿”不仅表现在参与者的意愿上,还应表现在参与者的行为上,即行为的规范应与志愿的原则相吻合。具体落实在“时间段”方面,就是利用“业余时间”与“工作时间”之辨析了。在此,我们认为“业余时间”已除去了工作的内容,在使用方面是自由的,在价值方面已不存劳动与报酬之间的计数,若在该“时间段”里参加志愿者服务,无疑是纯粹的“志愿”了。反之,利用“工作时间”开展志愿者活动,即志愿者行动“占用”了正常的工作时间,并且依旧得到了正常的工作报酬,其“志愿”的内涵自然也就被抽空了,性质自然也就被改动了。正是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有73.81%的比例认同“业余时间”,说明多数的意见还是能够理解和把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要义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志愿者行动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之一,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呼应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之一。

题序7—1:“你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学雷锋活动的关系?”

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是学雷锋活动的 既是学雷锋 学雷锋活动属计划 说

内容 继续,只是名称

活动的继续,体制下的事物,青年 不

上有变化

又是学雷锋 志愿者行动属市场经济 清

活动的深化 体制下的产物,两者在

精神实质方面不一致

% 33.33 48.92 12.55 5.19

青年志愿者与学雷锋活动的关系,从渊源和沿革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不能完全割断的,但两者的关系显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又确实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学雷锋活动有30多年的历史,作为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它曾经激励了一大批青年人的成长。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学雷锋活动毕竟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开展的,它也必然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有所发展。因此,学雷锋活动既是属于历史的,又是属于时代的,即它要不断地在时代的演进中获得新的阐释、新的含义,正是依据这样的理解,我们来看本题的统计。首先,我们看到了有33.33 %的人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学雷锋活动的继续,只是名称上有变化”。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局限于过去的认识,而缺乏现在的拓展;局限于形式的强调,而缺乏内容的开掘。即这种认识只是从表层看名称的变化,而看不到这种变化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由此也就看不到这种变化的时代意义和前景。

其次,我们看到了有12.55 %的人认为“学雷锋活动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青年志愿者行动属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两者在精神实质方面不一致”。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过分地强调了背景之间的差异,以致割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其实,如前述中指出的,学雷锋活动的内容既有受计划经济制约的一面,又有弘扬社会理想的一面,而恰恰是弘扬社会理想的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亟需的。这就是说学雷锋活动的内在精神在目前仍具有生命力。因此,将其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要旨对峙,不只是割裂了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还具有否定雷锋精神之价值的嫌疑。

最后,我们看到了有48.92 %的人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既是学雷锋活动的继续,又是学雷锋活动的深化”,即两者在内容、精神实质等方面保持了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克服了前两项的片面和固执,在渊源上承续了学雷锋活动的脉胳,吸取了学雷锋活动的精神内涵,因而有所立足和依傍。

这说明多数青年人是以“扬弃”的眼光来看待学雷锋活动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变化的,这种眼光说明多数青年人的思考是理智而全面的。

题序8—1:“你认为未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应有怎样的部门来组织和推动为宜。”

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内容 政府有关部门 各级团组织 各种民间的组织 说不清

如民政局街道

%

17.97 45.4528.35 8.23

本题的内容关涉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未来走向。因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前青年运动的重要内容,且顺应了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故本题的内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团组织的社会化命题有关。本项统计中, 有 45.45%的人赞同由“各级团组织”来组织和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 占总比例的第一位序。与此同时,赞同“各级民间组织”的比例则为28.35%,列第二位序。这就是说约有四分之三的青年倾向于采用社会化行动模式。我们认为这里有两点应引起注意:

第一,团组织作为最具群众基础又最具权威性的青年机构,确实具有组织和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种种优势,尤其在参与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方面,更显示了无可替代的召唤力。如果说这是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功能在起着作用,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日益成熟化,也即不断地趋向于社会性的运作,团组织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前提下,如何孕育并开发出新型的组织功能,如何探究并创造出新型的工作模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由此,在“各级团组织”承担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和推进的实践中,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解答,比如团组织如何进一步开发、完善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和功能?团组织属地化的前景如何?团组织属地化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关系如何?青年志愿者行动如何进入社区?进入社区如何运作?这些问题既关系到团组织如何加强领导、改善领导,又关系到青年志愿者行动如何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

第二,在确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未来走向应倾向于团组织行为的时候,是否可以排斥和否认“各级民间组织”也能从中发挥作用呢?根据国外相关组织的运作情况——往往一地有分属不同机构的上百个志愿服务团体共存。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境况。也需要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团体共存——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中介组织会有所发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者有着共同的志趣,或者有着共同的技能,或者有着共同境遇的青年人(或者依托行业,或者跨行业地依托有关的社会组织),也会组建并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当然,就其规模和开展工作的幅度而言,各级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可能超过团组织,但它毕竟会作为一种配合,一种补充而存在着。由此,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未来走向将会呈现出团组织行为为主,民间组织行动为辅的局面。另外,我们还想指出因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所开展的一系列服务内容,是造福于社会的(也即有利于政府的管理),政府在不直接参加主持和运作的情况下,应在物质方面(经费)、精神方面(奖励)给予青年志愿者行动必要的支持,确保青年志愿者行动获得长期的、健康的发展。

题序9—1:“你认为青年志愿者行为的发展前途如何?”

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内容 当前一个阶段 较长时期将不断发展壮说不清

的工作重点的工作重点 大永久地存在

% 13.4219.2662.99

4.33

如表所示13.42 %的人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只是“当前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19.26%的人认为这是“较长时期的工作重点”。 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不管是定位于“一个阶段”、还是定位于“较长的时期”,都属于认识上的欠缺和失误;或者理解为这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某种手段,即权宜之计,所以也只可能在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内存在。令人欣慰的是有62.99 %的人认识到青年志愿者行动“将不断发展、壮大,并永久地存在”。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不仅抓住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本质定位,更看到了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全面地走向市场经济,我们怎能不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下倡导奉献呢?在此,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应提出来辨析,那就是在认定青年志愿者行动将永久存在的前提下,如果说目前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只是处在起步、开创的阶段,那么成熟状态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将如何表现呢?参照国外的经验,从内在方面看,它们建立了较完善的机制,包括经费来源的渠道宽敞而通顺,组织管理的程序(从招募、培训到奖励)周全而合理。从外在方面看,除了大型运动及社会救灾活动等以外,会临时性地集聚起大批的志愿者,表现出轰轰烈烈的参与式样。平时状态下的志愿行动,多是默默无声地以社区服务的模式来开展的。由此可见,成熟状态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有序运作和有效管理的,是以参加者的高度自愿、高度觉悟为支撑。以致它并不追求热气腾腾的氛围,而追求春风化雨般的实效;并不追求人数上的集合,而追求持之以恒的坚守和行动。

标签:;  ;  ;  ;  ;  ;  ;  

上海青年眼中的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者行为的理解、理解和心理调查_中国青年志愿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