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人们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往往把资本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罪恶”,甚至把它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全盘否定;漠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看不到资本主义尚有一定活力和发展潜力;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社会主义因素的任何可能性,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在所谓“空地”上创造出来的,从而否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联系和“血缘”关系。这些僵化观点,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因此,应当正本清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树立科学的资本主义观。
一、资本主义虽仍是人剥削人的制度,但也有其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不能把资本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罪恶
不少人在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通常从它仍是一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这一事实出发,把资本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罪恶”和弊端。这种把有无剥削压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并把它视为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阶梯。他们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本性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在战胜封建主义、推动社会前进中所创造的奇迹和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消灭了封建割据,打破了自给自足和封闭状态,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交换都成为世界性的,形成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资本主义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把一切民族都卷到现代文明中来了。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资本主义使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即使盛行于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也有它的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正是通过货币的崇拜才排挤了宗法的等级从属关系,通过对物的依赖才打破了封建式的人身依赖,造成了个人独立发展、人们相对平等的关系。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用自由、平等、博爱代替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特权,建立了完备的法制体系,用以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人权代替了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进代替落后,科学代替迷信,民主代替专制,文明代替野蛮,都表明资本主义文明是比封建制文明高级的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具有这种历史进步性,所以马克思坚决反对一切企图倒退到中世纪去的主张和行动。只有从封建主义的立场去看,资本主义才是一种可怕又可憎的洪水猛兽,因为它正是封建主义的克星。
《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50年了。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已经历了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也有人称为信息社会);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过去流行的一种观点有一定片面性,即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以后,其社会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是主要的,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停滞与腐朽。事实似乎并不完全如此。
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有重要调整、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备、管理经验与方法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的社会化已发展到国际化、全球化,资产阶级至今仍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这150 年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多年来所创造的生产力,又远远地超过了在这以前数百年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惊人记录。到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1/5的西方工业国家,其产值占了世界的4/5,国际贸易额占世界的3/4以上,在世界100家大企业和大银行中, 西方工业国家分别占了94家和95家,黄金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64%,拥有并垄断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垄断了几乎全部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特别是在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拥有强大优势。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法国的核电及日本的机器人技术等都显示着飞速发展的势头。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又建成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市场信息化、管理电脑化、工业材料复合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飞速提高,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正在快速发展,其经济实力也仍在快速增长。
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资本主义的矛盾,不能只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病,更不能把资本主义简单等同于罪恶。如果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坚持唯物史观,那么我们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就必须看到资本主义至今仍存在两重性,即一方面,资本主义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造成现代社会一切冲突的主要根源,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推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变化的动力。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使之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为了攫取超额利润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变革。而资本主义的变革又把生产力推向前人无法想象的发展高度。尽管资本主义总是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不断折磨,但是,在每次经济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总会有新的增长。因此,经济危机不光是“瘟疫”和破坏,它实际上也是迫使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调整的一种被动手段和形式。经济危机也不可能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即使是像30年代那样的严重经济危机,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寿终正寝,它只是迫使资本主义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进行更大的调整,并在战后获得了空前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在今天,仍有推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活力,这就是它的历史进步性。只有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才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变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尚有一定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但在具体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上,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不足。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也多次把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估计得太早太快。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高,并具有相当的活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表明,资产阶级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中,学会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调控。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社会化和国际化。
资本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和股份制、合作制经济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上。
首先,国有资本所有制的作用大大增强。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有化”、国家预算拨款和投资、股票收购、国家持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并发展了国有企业。虽然80年代一些国家出现私有化浪潮,但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约占整个经济的15%~20%左右。一些西欧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控制着基础产业,而且涉足很多尖端部门和一些竞争性企业。
其次,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了以股权社会化为特征的股份制经济。股份制经济在二战以前就已经存在,但当时的股权主要控制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二战后,股份制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目前,股份制几乎已扩展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并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占企业总数15%的股份公司的总资产已占企业总资产的80%,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90%左右(注:《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在产权方面作了重要调整, 推行股权社会化。集团的、社会的、法人的各种资本所有形式获得了相当充分的发展,家族财团、家族公司已失去了昔日的雄风。当今股份公司中,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在个人股东中出现了股权日益分散化的趋势。在当今资本主义大公司中,每个股东所拥有的股权比重在降低,一个股东掌握一个公司4%或5%的股本已非常少见。与过去的家族控股私人公司不可同日而语。资本社会化的结果导致了企业经理制度的产生,进而导致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专家集团”和“经理阶层”,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控制大大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劳资关系。毫无疑问,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化是对传统的私有制的一种自我调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一种扬弃,私有制成为一种社会化的私人占有制。
再次,作为资本社会化的另一种形式——合作经济也在慢慢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一方面,合作社的数量和参加人数不断增加。从参加合作社的人数占人口的比重来看,日本为17.4%,意大利为8.1%, 法国则达到人口的一半。另一方面,合作社的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如消费合作社、医疗合作社、农业信贷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等。合作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私人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第三大经济势力。上述变化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已越来越社会化了。
最后,在国家的参与和推动下,资本已逐步国际化。在生产资本国际化的推动下,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跨国公司已成为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组织形式。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公布的材料,现在世界上已有跨国公司4.4万家,下属子公司更多达28万家。 当今世界经济生产总值的40%,贸易总额的50%,国家直接投资的90%,都是通过跨国公司完成的。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国家的社会职能在各社会经济领域全面加强。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一般垄断达到极高水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发展已使国家成了名符其实的“总资本家”。国家不仅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外部,通过法律、政治等各种手段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越来越深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内部,直接参与、控制和干预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
首先,资本主义不是完全无计划、无秩序,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计划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杠杆,对社会生产进行全面调节,对市场经济进行综合性调节。同时,还对经济生活进行广泛的国际协调,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经济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使经济运行机制突破了国界,实现了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社会化。这对于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化是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局部调整。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发展快,涉及面广,社会福利已从单纯的“济贫”变成了具有社会规模的公民应享的权利。借助于立法和行政手段,国家以社会利益仲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救助及建立福利国家等方式实现社会利益的再分配,瑞典更是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有人称其为“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模式。据世界银行1992年数据,瑞典社会福利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50%以上,其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之多。近年来,社会福利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难以承受的地步,各国政府都在酝酿着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但是,资本主义各国并没有取消福利制度,只是在调整福利政策,实行社会福利私营,从单一的福利国家走向由国家、私人机构、社会结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并把福利计划转为就业计划。这或许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办法,它使社会福利在制度化方面并没有退步。社会福利制度化的实施,对社会分配不公具有较强的抑制功能,使得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有所缓和。
第三,国内劳资关系有所改善,出现了“管理民主化”的趋势。
工人有权通过“工人委员会”参与企业决策、监督和管理。80年代以来,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会代表参加董事会,否则将属违法行为。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已成为工会组织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力。而且谈判结果对雇主行为和企业发展的约束力日渐增强。雇主也采取各种方式来改善劳资关系,力争在企业和工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引进了行为科学,重视工人的“人格”、“尊严”,劳资双方开展对话,消除隔阂,联络感情,推行合理化建议奖,培养工人与企业共生存的所谓“主人翁意识”,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发展。这些办法的实施,既可以“民主”为诱饵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又可造成“劳资一致”的假象。
第四,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对民主权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逐步趋向民主化。从人民的民主权利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更加完善,而且受到法律和宪法的保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占有重要地位,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发泄之处,不致于将矛盾积聚到总爆发的程度,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分权政体,行政、立法、司法三种基本力量能够相互制约,使个人专权与独裁行为不易发生;系统的文官制度基本上能保证政府较为廉洁和高效;非执政党、反对党地位合法化,还可以参加竞选,进入议会、政府,构成了一种制约政府决策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使当代资本主义蒙上了一层又一层“民主的”、“全社会”代表的面纱。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系列变化表明,现代资本主义并未到达“垂死”和“总体崩溃”的地步,已不是“资本主义总危机”概念所描述的“全面危机”。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历史局限性等依然未得到根本克服,但由于不断调整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适应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尚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当然,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并不是来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来自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来自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向其投降的结果。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和材料,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更近了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机体内孕育、成长,社会主义只能在彻底砸烂资本主义之后的废墟上建立。其实,这一论断并非马克思主义的,也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它使人们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血缘”关系与历史继承性,造成了不良后果。
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旧的生产方式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它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其产生和发展也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只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时机成熟之时通过政治及社会革命,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孕育着社会主义因素和物质条件的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萌发出社会主义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 页。)“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旧的正在崩溃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就更明确了。他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向前迈进的第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而已。”(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64页。)“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每前进一步的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而实际地显现出来了。”(注:《列宁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4页。)
从当代资本主义现实发展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而且其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也在为社会主义准备着一定的条件,新社会的诸种因素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否定力量正日益发展壮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量变过程应该说早已经开始了。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使农业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别;以农业为依托的乡村也步入了现代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这样,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同城市居民都不再有大的差别;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完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正在日趋缩小。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表明,“三大差别”的消失已经初露端倪。
——从社会生产关系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也在包含和蕴育着越来越多的未来社会的各种因素。首先,资本本身已越来越社会化。国家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社会化的最高表现形式;股份资本作为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是对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一种自我扬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8页。), 股权法人化、分散化和经营管理的经理化表明,不仅资本的所有权日趋社会化,资本的占有、管理和使用也在日益社会化,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难以驾驭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排斥资本家阶级自身;而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更表明,“一种新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发展并形成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8页。)。资本的社会化, 表明资本主义内部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其次,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大和强化,成了主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因素。经济计划化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正从“无政府状态”到“有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39页。)。 收入分配领域中“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具有明显作用,体现了收入分配公平化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再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表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在资本主义社会萌芽,并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了某些形式上的准备。
上述事实表明,在发达资本主义内部,正在孕育并积累着一些社会主义因素,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和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条件。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资本主义的,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发展的结果。这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更近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形态,它在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完善的同时,也为另一种更优越、更合理、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对它的全面的、辩证的否定,不自觉地构筑着经济、社会关系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此。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