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广东英德 513000
摘要:道路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其设计应当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文章依托实际案例,介绍了具有街道特色的道路方案设计及施工,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道路设计;总体原则;设计方案;建设技术
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从根本上看,需要承担交通功能以外,也需要承担市政管廊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景观绿化、防灾减灾等多种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到了出行需求及其满足,更多的是体现美观、舒适、人性化、个性化追求。
1.工程概况
某地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融入街道设计的理念,进行特色化街区道路的方案设计。根据规划,该地块的开发建设拟聚焦品质,突出创新和改革导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之成为产业区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推进低碳发展、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先进理念发展的集聚区,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街区。
2.设计总体原则
(1)总体方案遵循规划,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2)设计方案制定因地制宜,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满足交通出行的需求;
(3)提倡车辆慢行,积极引导慢行交通的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提高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4)道路空间与两侧社区应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通达性,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应营造友好、适宜氛围,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通行和生活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亲和力[1]。
3.设计理念
结合本区域的特点,以“以人为本、绿色和谐”的设计理念,积极打造“开放、融合、舒适、安全”的道路公共空间。
(1)优化车行尺度空间,提倡低碳出行,实现安宁和绿色交通;
(2)建设慢行系统,服务市民生活,打造宜居城市空间;
(3)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生态道路[2]。
4.主要设计方案
4.1 技术标准取定
区域内道路等级均为城市次干路和支路,周边地块以居住和商业、办公为主,通行车辆则以小客车为主。为倡导慢行交通出行,适当降低车速,减少碳排放,提高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增加两侧宽度,加大两侧通行和景观布局宽度及衔接空间,本次区域内的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取规范中值40km/h,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取3.5m,城市支路设计速度取30km/h,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取3.25m~3.5m[3]。
4.2 道路断面空间设计
道路横断面首先经过交通量预测和分析,确保满足基本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需求。同时兼顾空间和景观设计,改变传统的设计典型断面布置方式,适当强化两侧的人行空间,体现了城市街区的空间尺度、环境和品质要求。
其中红线宽32m 的道路横断面由原传统的三块板断面布置形式,改变为两块板形式,设置了一定宽度的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和人非分隔带。整个断面设计形成林荫道的特色景观效果。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为:2m(人行道)+1.5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7.5m(机动车道)+2m(中央绿化带)+7.5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m(人行道)=32m(图(1)。
红线宽24m 的道路横断面由传统的一块板、机非混行断面布置形式,改变为一块板人、非共面的断面形式,设置一定宽度的机非分隔带和人非分隔带。整个断面设计同样形成林荫道的特色景观效果。道路横断面布置为:3m(人行道)+1.5m(绿化带)+2.5m( 非机动车道)+1.5m( 绿化带)+7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3m(人行道)=24m(图(2)。
其他红线宽20m 的道路横断面也由传统的一块板、机非混行断面布置形式,改变为一块板、人非共面的断面形式。道路横断面布置为:2m(人行道)+1.5m(绿化带)+1.5m(非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7m(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1.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m(人行道)=20m(图(3)。
4.3 慢行空间设计
按照断面总体布置思路,针对道路机、非和人行交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打造独立的慢行系统,包括非机动车道和行人的空间,以服务市民生活,打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其中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以绿化带进行分隔,确保非机动车通行的安全,不受相互干扰,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提供舒适的通行空间。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也以绿化带进行适当分隔,确保两种慢行交通的安全、有序通行。道路空间布局(图(4)。
在设计中,设置了抬高式的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面、同横坡,并在两侧种植两排行道树,营造舒适的骑行环境,提升骑行的景观体验。
4.4 安宁和绿色交通出行设计
4.4.1 交叉口转弯半径设计
交叉口设计突出人性化、小尺度的设计特点,采用小转弯半径,缩短行人过街距离、降低车辆转弯速度、慢行优先、增大街角空间。本次在交叉口处的非机动车道边线转弯半径试点采用了小半径约5~7m,实际转弯半径满足机动车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
4.4.2 路段抬升式过街通道及抬升式交叉口
为创造良好的街道环境,保障人行安全,条件适合的街道采用交通安全化措施,如人行横道减速台,可引导机动车减速慢行,提升过街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本次设计试点在部分道路路段中间设置抬升的过街通道,形式为人行横道减速台,其中人行横道宽5m,两侧坡道长2m~5m,减速台处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位于同一平面,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过街通行环境(图5)。
为便于行人非机动车过路口,本次设计试点在个别交叉口处非机动车道不落地,机动车道于停车线后整体抬升至与两侧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位于同一平面,侧石顶与机动车道边线处路面无高差(图6)。
4.5 景观空间的打造
如前所述,道路断面和空间以打造形成林荫道特色景观效果为主,绿化带内种植乔木,乔木树种的选择体现地区识别性,结合方案和街道尺度确定。乔木的胸径、分叉点、布置间距等也充分考虑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需求。
同时,人非分隔带局部区段内设置活动休憩设施(座椅、自行车停放、市政设施等),方便不同活动人群的使用。结合交叉口转弯半径优化的交叉口,将人行道和红线间的剩余空间打造街角“口袋公园”,增强道路空间的游憩性与可参与性(图7)。
4.6 空间衔接设计
道路的两侧主要分布有居民区、商业区,结合不同的区段进行空间的衔接设计。
沿居民区段,设有规划绿带的或根据规划预留3~5m 退界的,在道路红线与小区围墙间的空间内设置绿化和为居民服务的步行休闲带,道路红线内人行道则主要供通行使用。若无退界的,考虑美化围墙或设置文化围墙,使道路和两侧边界围墙尽量融为一体,并为行人提供舒适的通行空间。道路与居民区段空间的衔接(图8)。
沿商业区段,则将人行道和建筑间的开放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断面和平面上打造步行通行区、公共休闲区。道路与商业区段空间的衔接(图9)。
沿河段则结合河道景观一体化设计,以更多地考虑为社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驻足停留欣赏两岸风景(图10)。
4.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
根据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本次设计应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打造生态道路。设计方案在中央绿化带和机非分隔绿化带内设置了雨水花园,雨水花园采取下凹式绿地的方式(图1(1)。
道路雨水花园内种植灌木、花草、形成小型雨水滞留、入渗设施,用于收集来自路面的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暂时滞留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道路雨水花园内同时设置溢流式雨水口,溢流式雨水口较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底部高出50~100mm,溢流式雨水口的出水接入道路市政雨水管道[4]。
车行道两侧的乔木位置采取生态树池的方式。树穴形式为点状和带状两种形式,生态树池主要包括换填碎石土、底部设置300mm宽排水沟和DN150 排水盲管(土工布包裹),树穴盖板采用透水镂空型(图1(2)。
图1- 32m 宽的道路标准横断面
5.结语
总之,开展精细化、人性化的道路交通和空间设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走向精细,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创造更美好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本研究结合具体项目设计,从技术标准取定、道路断面设计、慢行空间设计、安宁和绿色交通出行设计、景观空间的打造和空间衔接设计,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今后的城市道路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勇, 王学勇, 李娟,等. 完整街道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J]. 城市交通, 2015(1):25-33.
[2]欧朝龙. 城市道路设计的方法及相关思路解析[J]. 建材与装饰, 2017(40).
[3]齐晓. 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D].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4]李伟. 统筹规划和精细化设计,创造和谐的城市道路空间[C]//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3.
论文作者:朱明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机动车道论文; 道路论文; 绿化带论文; 空间论文; 断面论文; 横断面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