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_陈芳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_陈芳

(安徽聚信水务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安徽 池州 247100)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科技与城市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的使用也不断的增加。虽然我国提倡节约水资源,并在社会中呼吁水资源的节约,但是水资源在某些地区仍十分匮乏。由此,海绵城市,这一新兴概念在我国近几年被提了出来。其中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对于海绵城市与生物滞留设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再对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应用问题;解决办法

引言

我国城市水资源存在极其匮乏且涉及面广的问题,还有着城市用水需求持续增长,而城市水资源的量是有限的现象,多数城市的当地水资源已接近或达到开发利用的极限,部分城市的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的是排出的污水数量也不断增多,水质发生恶化,水体遭受污染,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诸多情况的综合之下,我国在2017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配套开发了生物滞留设施。

一、海绵城市与生物滞留设施

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都市雨水管理概念。这意味着该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它也可以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术语是“低冲击雨水系统的建设”。下雨时,它吸水,储水,渗水,净化水。如有必要,它“释放”储存的水供给人们使用。

2.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指通过地形低的地区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收集和渗透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单的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的生物滞留设施。根据施工地点的不同,它们也被称为雨水花园,生物保留区,高级花坛、生态树池等等。

二、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认知不足,工程设计应用盲目

生物滞留设施根据当地城市具体情况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但是,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生物滞留”的概念往往不明确,意识不清,导致随意规划和盲目应用。

(1)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不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未因地制宜,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生物滞留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地下水位低,土壤入渗能力强,径流污染小的地区,可建立直接渗透生物滞留设施。底部不设置穿孔收集管,处理后的径流雨水全部渗入地下;当底层水被收集和重新使用时,应将多孔收集管埋在砾石层中,并使用底部的生物滞留设施。当雨水渗入破坏建筑基础和道路结构时,应提供防渗层;当生物滞留设施在道路,停车场和街道上使用时,应设置溢流口,并使用溢流式生物滞留设施;当生物滞留设施在周边绿地较大,集水面积较小的居民区使用时,原排水方式为路面等坡地区的情况下,不设置溢流口。

(2)在生物滞留设计中,覆盖层设置的部分被忽略。覆盖层可减少径流雨水侵蚀,有效保持土壤水分,避免表土压实造成生物滞留设施渗透性下降。这是生物滞留设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常使用新鲜的树皮,根和叶。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覆盖层的材料或是设置都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使得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大幅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过度关注水量控制,水质风险预期不足

我国曾发布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考核标准,其中对于水量有着明确的标注。这导致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发展,主要是控制水量,忽略了雨水污染的风险。不透水面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大量的污染物积聚在旱季。降雨后,不透水面积累的污染物被冲入径流区域,造成严重的径流和雨水污染,其中路面径流污染最为严重。径流雨水进入生物滞留设施时,污染物在径流中可能会对植物和土壤产生影响,导致植物死亡,堵塞土壤,并缩短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寿命。然而,由于水利控制的先入思想,在生物滞留设施的实际设计中,水质控制没有得到充分考虑,没有有效的预处理设施。事实上,根据现场状况和汇合区污染程度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措施。例如,在流域面积大,污染严重的地区,当场址许可时,前池可作为前处理措施;在水面较小的地区,可以设置浅浅浅沟和预沉池等预处理措施;在水面污染较少的地区不得采用预处理措施。但是在多数城市并没进行有效的处理手段。

其次,生物滞留设施的净化效果被夸大,生物滞留设施的潜在污染风险被忽视了。设计人员主观认为,生物滞留设施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对于生物滞留设施抱有超过其本身的能力要求。此外,使用直接渗透生物截留设施时,污染物的滞留可能会渗透,潜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危险。由于海绵城市正在快速发展,没有对生物拘留设施进行长期跟踪评估。因此,难以正确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使得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合理利用无法与径流雨水污染治理水平相结合。

3.忽视了设施长期运行维护的设计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运行维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外针对生物滞留设施制定了详细的维护手册。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任务重、时间紧、速度空前,难免出现推进过快的现象。在生物滞留设施建设过程中,常出现为赶工期而设计施工不当,缺乏长期运行维护的考虑。

三、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可以从财政和市政施工过程、技术宣传等方面进行解决分析:

1.政府加大对于工程建设的监督力度

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于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施工过程的正确性,与城市情况相符合性进行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生物滞留设备持有正确的概念了解,在保持水量的同时,注重水质的问题,不过分依赖生物滞留设施,而是更多的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应用问题,在城市内部加大水资源节约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一起参与到节水活动中来,从而促进水资源的根本性循环利用。

2.财政拨款,保证设施的长期运转

后期维护对于生物滞留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维护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耗时耗力耗金钱的工作。因此为保证生物滞留设施的正常功能,财政可以进行适当的财政支持,雇佣专业人士定期检查植物生长、沉积物累积状况等。根据雨后进水口冲刷情况、植被损坏及土壤侵蚀情况及蓄水层入渗状况等进行评价,合理制定生物滞留设施的运行维护制度。对生物滞留设施进行长期的工程追踪可为生物滞留设施的评价、运行维护获得第一手资料,是海绵城市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晓丽,韩强,于振亚,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J].给水排水,2017,53(01):54-58.

[2]谢瑶.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6.

[3]崔成.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新区控规设计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论文作者:陈芳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_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