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 正负效应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负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0)08-0041-07
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是利还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答案如何,人们都不会否认一个基本事实: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对此,世界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代表人物都作过精辟的论述。约翰·邓宁断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注:[英]约翰·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载《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第17页。)世贸组织首任总干事鲁杰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注:路透社1997年2月18日英文电。)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施瓦布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以兴利除弊,达到既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又能够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也是本文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旨。
一 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受益最大、冲击最小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直接推动者,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使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资料预测,1997~2004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而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仅为3.3%。今后10年,世界出口量平均每年仍将以7%的速度增长。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势头中,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会极大地促进发达国家出口的增长,据估计,到2005年,货物出口的增长率加拿大将达16.6%,美国将达21.7%,欧盟将达19.4%,日本将达18.3%。另一方面,美、日、欧三方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高达50%以上,全球贸易实际上主要为这三方所垄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一般贸易外,上述发达国家的科技开发与应用更加直接地促进了自身以及全球贸易的发展。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地区经贸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从而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拓展。例如欧洲联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地区性贸易集团。
再次,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张,并使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96年全世界有44508家跨国公司,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36380家,占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81.7%。这些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占美国出口总额的3/4以上,占进口总额的1/2以上。目前,全球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也都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有资料表明,目前90%以上的跨国公司投资来自发达国家。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按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控制了约1/3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5~1990年的年均1450.05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2947.32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剧增,也反映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全球的不断扩张。
最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空前竞争,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利用其在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和投资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此已毋庸置疑。然而,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对经济全球化的抱怨声却始终不绝于耳。甚至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以及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等西方著名学者也竭力宣扬“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危害论”,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陷阱”,看做是“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甚至把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工资和收入水平的下降也都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应当说,这些观点有失公允,过于偏颇。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因而,这些规则会充分顾及发达国家的利益。加之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力,掌握高新技术,国际竞争力强,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有3/4以上的份额,使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获益匪浅。因此,经济全球化“危害论”和“陷阱论”当系无稽之谈。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全球化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难免会对其就业以及工资和收入水平产生一些冲击。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会产生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绝非像西方一些著名学者所讲的那样严重。美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相关部门的调查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可能仅使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下降6%。(注:英国《经济学家》,1994年10月1日。)世界银行也认为,“工业国劳动力市场的困难只有10~30%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所造成的。……即使是考虑商品异常的劳动力密集性,国际贸易对工业国劳动者的直接影响也十分有限。”(注: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此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冲击,可能会对发达国家的工资和收入水平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其程度微乎其微。据克鲁格曼估算,来自外国的竞争使美国平均工资的下降幅度不到国民收入的0.07%。(注:[美]克鲁格曼:《第三世界的经济增长损害第一世界的繁荣吗》,载《哈佛商业评论》,1994年7~8月号。)而如果发展中国家增加进口,则又会拉动发达国家的出口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和收入的增长,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不断增加,一般来说会造成就业机会的部分转移,使本国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或失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机会。但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够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例证则更具说服力。“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一家工厂并不会消灭德国的任何一个就业岗位。相反,大众汽车公司的市场扩大了,而且在德国还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因为与中国分公司的联系仍须保持或者因为研究和开发工作仍像以前一样在德国进行。《时代》周报说:‘在国外每创造3个就业岗位,……在国内就产生一个新的就业岗位。’”(注:[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5页。)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不会造成本国失业的增加或者就业岗位的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以及工资和收入水平的下降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并无必然联系。不能否认,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投资规模的扩大,但这丝毫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由此而对发达国家的就业造成不良影响,更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罪魁祸首。因为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投资,其带给发达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远远超过对发达国家就业和工资水平所带来的微不足道的冲击。事实上,发达国家只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工资问题。
二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受益较大、冲击较大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人们久论不衰的话题。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涉及其切身利益,因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二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若干必须正视和需要防范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趋利避害的抉择。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问题,国内外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甚至有些国家的政要纷纷从多角度发表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或在根本问题上观点大相径庭。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至今对经济全球化耿耿于怀,例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失去独立性。全球化将使发展中国家门户洞开而无法保护自己,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将长驱直入。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必然是发展中国家小公司纷纷倒闭,而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则接管一切。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小国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注: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今年2月在曼谷举行的联合国贸发会议上说:“全球化无疑是一个西方的思想观念并明显带有美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烙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报告中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极少数人有利,使大多数人变得更加贫穷,造成了极端的不平等。而且,极少数国家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是以大多数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注: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与上述观点相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因而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国际商报》,1996年5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从世界贸易中获得利益,在全球市场取得份额并吸引私人资本流入本国。否则,它们可能会面临世界贸易份额日趋减少、私人资本流入速度放慢的境地,被甩在经济发展的后面。
近几年,我国学者就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著,观点各异。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要观点: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极其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全球化。因此,发达国家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另一种观点也是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发展中国家只有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并减少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笔者认为,衡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看经济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冲击,并以此来鉴别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反动。依笔者一得之愚,经济全球化确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说得更透彻些,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失时机地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并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与协作,从而提高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因此,从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达到51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各类经济区为数达230多个,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资料显示,由于上述经济区的发展,近1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提高了14%以上。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本国,这仍不失为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捷径。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1995年全球贸易额就逾6万亿美元,此后还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近10年来,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益较大。正是经济全球化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同世界经济发生紧密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产生制约和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也较大。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依笔者管见,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有:
(一)由于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者主动权,占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之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全球化,加快了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并使大量的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与此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金融秩序的任务却被发展中国家普遍忽略。它们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削弱了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在这个背景下,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凸现,对其金融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无论是1994年底至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下半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都是在有关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开放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结果,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
(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几乎被遗忘角落的发展中国家的更加贫穷落后。尽管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的成员,理应拥有分享全球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权利,但“事实上,现在的金融体系及其自由化仅使那些已经享有特权并且主宰世界经济的国家受益。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由它们当中最穷的国家承担。”(注:[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目前,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8个,这些国家大都远离世界或所在地区经济中心,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远远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未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总数10%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6%。到1997年则仅占0.3%,达到无足轻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确实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穷国与富国之间在平均收入上已相差74倍。鉴于上述情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呼吁人们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努力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综上所述,笼统地说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是不确切的。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加剧了最不发达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而且,随着这些国家被忽视程度的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终会把它们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因此,应当对一些主要国际性经济组织和机构喋喋不休强调的经济全球化给最穷国带来实惠的说法提出质疑。
(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与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排他性和经济安全性是相矛盾甚至是对立的。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特别是由于生产结构越来越具全球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这种情况显然与国家主权观念相悖。不仅如此,金融全球化、投资国际化、企业国际化、贸易自由化也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进行无情侵蚀,造成国家经济不安全。有鉴于此,甚至连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扩张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管理能力形成威胁。
再则,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这类“超国家机构”,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形成约束。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要作出服从世贸组织规划的承诺,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筹码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也就是说,为加入世贸组织不得不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甚或在个别问题上被迫屈从于世贸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主体的制约。
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通过以上分析已经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利与弊、机遇与挑战是各不相同的。经济全球化作为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其最大受益者理所当然是这些发达国家。它们的一切活动和所追求的全部目标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以全球为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最大利润,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仅此而已。而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面对这种情势,作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发达国家应当承担起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责任与义务。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面前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由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负面效应而因噎废食。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是中国的惟一选择。为此,中国的对策应是:
第一,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这是基本前提。所谓国家经济主权,当指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根据这种权力,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经济事务,不受外来干涉。具体来说,国家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则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我们认为,中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综合国力。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西方经济发达大国之所以没有经济主权被侵犯和经济安全受威胁的忧虑,就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并具有以此为基础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中国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学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此外,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点。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两个层面。国家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无强大的企业竞争力支撑的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也是脆弱的。因此,中国企业只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才能提高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也才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保证经济安全。
二是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毫无疑问,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大政方针。但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不顾国情不顾实际过度开放,这样反而容易损害国家经济利益,造成国家经济不安全。更不能认为只有拒绝开放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这是逆经济全球化潮流而动的荒谬之举。世界经验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那些拒绝开放或开放度极低的国家,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那些国家,而且差距会越拉越大。因此,中国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三是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否则,没有发言权,就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经济利益,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密锣紧鼓,目前加入该组织在即。应当说,中国加入WTO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我国长期被排斥在多边贸易决策之外的局面将被打破,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有了进一步保证。
四是制定国家经济安全防范措施。我国有的学者提出构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三大防御体系,即制度防御体系、监督与执行防御体系、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注: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275页。)这些措施对于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确有实际意义。但我们认为这还不够,还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完整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
五是注意以史为鉴,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都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以警示,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课题。中国只有认真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以为我所用,才能有效规避经济风险,在保障本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第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驾驭经济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侵蚀,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的作用和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显得至关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政府作用与过去政府过分干预经济已大不相同。正如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政府只需保证经济活动所需的框架条件,也就是说通过相应的法律来保证竞争。因而,应当有尽可能多的市场,尽可能少的必要的政府行为。(注:[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但他们接下来又同时强调政府应对经济放松管制,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在这方面已经有深刻的教训: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曾经出现经济奇迹,然而由于政府放松经济管制,缺乏防范意识,又酿成了一场深重的金融危机,其教训惨痛!因此,我国政府必须牢牢掌握国家经济安全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和有效调控。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有资料显示,自1994年以来,中国政府质量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国际竞争力水平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1997年名列世界第6位,而美国列中国之后,居第7位。这说明,我国政府已经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得到加强,作用得以正确发挥。(注:见《1997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这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防范经济风险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三,借经济全球化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是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三是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量吸收跨国公司的投资;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生产分工体系和贸易自由化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国际贸易;抓住金融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机会,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并加快金融业改革步伐。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而也是世界各国必须严肃面对的客观趋势。如果因其负面效应而退避三舍或置身其外,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努力使经济全球化全面促进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繁荣而不仅仅是有利于发达国家,这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收稿日期:20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