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资源紧缺的现象,尤其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确保城市水资源充足,保证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海绵城的概念已正式提出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笔者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的含义,并探讨其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旨在为最大限度的提升海绵城市的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应用
前言:为了能够切实推动城市的发展,当前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不科学、合理的建设手段,使建筑物周围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许多城市在建设中盲目追求现代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希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
1.海绵城市的概念
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中极易出现洪水、雨水径流和缺水等问题。因此海绵城市应运而成,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水,是一个新型城市建设概念。相对于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海绵城市已经打破了“以排为主”的方式,主要依托于建筑,绿地,广场等多种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安全性和城市供水。基于此,深入探究水文条件与规划指标的差异性以及项目运行的可行性,综合运用了多种生态化技术,比方说渗透、滞留、净化等,进而既可以起到调节水循环的作用,又可以补充地下水,并全力建立新型雨水系统,确保影响最小,降雨来临时,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储存雨水。相关部门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周边的湿地,草原,森林以及湖泊,有效吸收地面雨水,消化储存有效防止雨水因聚集在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降雨被城市海绵吸收时,城市里将没有大面积聚集的雨水。这些被“海绵体”完全吸收的雨水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将这些雨水用水景观水和绿化用水等,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大有益处。
2.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
在进行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首先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比如河流、湖泊及湿地等水敏感区域。必须做到保护“山水林湖”。其次,相关部门在进行原有高生态附加建设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才能建设一个完善的海绵城市,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2.1重点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对于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沟渠和湿地等原有生态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尽量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这样才能发挥其保水功效。对于降水量大、频繁的城市,工作重心应重点放在保护原有林地、草地和湿地上面,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比方说采用生态修复,既可以修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又可以恢复城市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增强海绵城市的功效,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吸收、渗透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2.2建设水系统湿地
相关部门首先需要加大力度保护原有水系湿地,禁止盲目填埋城市低洼地区池塘和沟壑等,指派相关工作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历史填埋场的河流系统,开展洪涝灾害的生态恢复建设;通过建立公路与河道之间泄水渠道,同时还需要建设植被缓冲带,这样才能将降水时的雨水引入到植物缓冲带,通过构建湿地系统,使湿地系统的蓄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3建设绿色广场
采用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建设公园的开放空间,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将公园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场所之一,发挥净化和吸收雨水的作用;然而,对于占地面积大的城市广场来说,需要修建透水性路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将雨水储存在广场的地下空间,不但有助于雨水储存,而且还可以解决暴雨来临时雨水滞留问题,此外,这些雨水还可以用于绿化,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道路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基本交通功能前提下,需要参照和结合道路本身的承载要求及道路绿化空间,同时采纳以下施工措施:深入分析透水性路面施工的可行性方案,努力尝试建立透水性路面,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承载量较大的行车道需要慎重建设透水路面;沿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绿化系统,既可以增加绿化带对雨水储存能力,又可以增加雨水渗透力。为了减少路面上的径流水量,可以推广使用人行道栽种LID树池的方式。
2.5地块内部建设
通过在城市地块内部开发建设小型雨水系统,大力推行和开发低影响的凹形绿地、屋顶绿化、雨水花坛以及透水性铺面等设施。对于新开发的楼盘,可以考虑采用综合性雨水利用系统,不但可以雨水收集,而且还可以提升雨水的储存和利用效率。而对于老城区和城中村而言,为了能够有效减少此区域涝害风险,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来解决。
3.海绵城市建设重大意义
3.1社会意义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意义非凡,不但可以有利于改善城市老城区外貌,而且还可以为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想法。由于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的早期发展,现存留大量的古建筑,这些旧建筑建设时间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存在洪水、雨水径流污染等很多隐患问题。除此之外,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面对这些困难,选择旧城区的“海绵体”更为合适。在工作过程的设计中,旧建筑物通过雨水管破断技术与周围公园、水体和集中绿地相连接,实现雨水集中储存。
与此同时,在老旧社区的花坛和绿地中设置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收集雨水资源并进行收集、处理。城市道路可以与道路绿化带、树木池等绿地相结合。安排了生态树库、草沟等低冲击开发设施,有效地存储、滞留、渗透、排放地表径流等。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大有裨益。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通过构建新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措施,非常有助于缓解和改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根本出发点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雨水资源,对于增加水资源的存储量贡献一份力量。
3.2经济意义
同时,大力建设海绵城市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收益。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量,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收益。此外,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不但可以降低城市洪水发生概率,减少洪灾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经济效益。通常,水利工程的蓄水设施将与城市景观水体、绿地、园林水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减少“净增加成本”,同时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成本,从而提高城市经济效益。
3.3生态作用
构建海绵城市对于生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应适当增加城市绿地,有效降低城市地面硬化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增加城市绿地,实现雨水和洪水的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从而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美丽家园做出一定贡献。
结束语:总而言之,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中国城市化建设意义重要,带来很多益处,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但可以解决了当地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减少洪水对城市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有助于城市开展生态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因此,中国相关部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田.建设科技,2015(3):58一60.
[2]工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川.山西建筑,2014.40。36):1一2.
[3]工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川.建设科技,2015(1):2一3.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S].2014.
[5]李超楠.面向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规划弹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论文作者:韦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绿地论文; 湿地论文; 水资源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