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1(2004)03-0021-04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
经济增长一是指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二是指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前者多用于分析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后者多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动态发展的结果。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经济增长通常用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是指在正常一年中人均实际GDP的增长速度。一般来说,总产量按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比例增长,是一条合乎理想的经济增长道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塞·奥肯在分析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的问题时,用实证的方法估计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收益,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指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高经济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经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失业减少3个百分点。这是他对美国经济考察的结果,适应的条件是资本、技术的提高有相应的高知识资本的劳动力相配合的市场环境。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由于劳动力极端异质,知识资本普遍不高,奥肯定律出现变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导致相同的就业增长。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较强的不一致性。我们可以运用1978~2001年中国GDP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图表加以说明(见表一)。
表一:中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与GDP就业弹性:1978~2001年
┌──┬─────┬─────┬──────┬────┬──┬─────┬─────┬──────┬────┐
││ │ ││城镇登记││ │ ││城镇登记│
│年份│GDP增长率 │就业增长率│GDP就业弹性 ││年份│GDP增长率 │就业增长率│GDP就业弹性 ││
││ │ ││失业率 ││ │ ││失业率 │
├──┼─────┼─────┼──────┼────┼──┼─────┼─────┼──────┼────┤
│1978│11.7 │2.0
│0.171
│5.3 │1990│3.8
│2.6
│0.684
│2.5 │
├──┼─────┼─────┼──────┼────┼──┼─────┼─────┼──────┼────┤
│1979│7.6
│2.2
│0.289
│-
│1991│9.2
│2.0
│0.217
│2.3 │
├──┼─────┼─────┼──────┼────┼──┼─────┼─────┼──────┼────┤
│1980│7.8
│3.3
│0.423
│4.9 │1992│14.2 │1.8
│0.127
│2.3 │
├──┼─────┼─────┼──────┼────┼──┼─────┼─────┼──────┼────┤
│1981│5.2
│3.2
│0.615
│3.8 │1993│13.5 │1.6
│0.119
│2.6 │
├──┼─────┼─────┼──────┼────┼──┼─────┼─────┼──────┼────┤
│1982│9.1
│3.6
│0.396
│3.2 │1994│12.6 │1.3
│0.103
│2.8 │
├──┼─────┼─────┼──────┼────┼──┼─────┼─────┼──────┼────┤
│1983│10.9 │2.5
│0.229
│2.3 │1995│10.5 │1.1
│0.105
│2.9 │
├──┼─────┼─────┼──────┼────┼──┼─────┼─────┼──────┼────┤
│1984│15.2 │3.8
│0.250
│1.9 │1996│9.6
│1.3
│0.135
│3.0 │
├──┼─────┼─────┼──────┼────┼──┼─────┼─────┼──────┼────┤
│1985│13.5 │3.5
│0.259
│1.8 │1997│8.8
│1.1
│0.125
│3.1 │
├──┼─────┼─────┼──────┼────┼──┼─────┼─────┼──────┼────┤
│1986│8.8
│2.8
│0.318
│2.0 │1998│7.8
│0.5
│0.064
│3.1 │
├──┼─────┼─────┼──────┼────┼──┼─────┼─────┼──────┼────┤
│1987│11.6 │2.9
│0.250
│2.0 │1999│7.1
│0.9
│0.127
│3.1 │
├──┼─────┼─────┼──────┼────┼──┼─────┼─────┼──────┼────┤
│1988│11.3 │2.9
│0.257
│2.0 │2000│8.0
│0.8
│0.10│3.1 │
├──┼─────┼─────┼──────┼────┼──┼─────┼─────┼──────┼────┤
│1989│4.1
│1.8
│0.439
│2.6 │2001│7.3
│1.32 │0.18│3.6 │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1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年平均达到9.4%,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明显的向上刚性。从表中可以看到:1981-198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32%;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变异。
从就业增长的弹性看,奥肯定律的变异现象也十分明显。就业增长弹性是指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增长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一般而言,在劳动力供给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劳动力总需求直接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因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就业弹性从长期看必然显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所需要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成本构成就业的单位成本。如果经济结构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经济所占的比例较大,资本比例较低且劳动力成本低,就业成本相对就低,就业弹性就高。
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较高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下降的幅度很大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据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钢计算,1980-1989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23;“八五”时期下降至0.109;到1998年又下降为0.064。也就是说,目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仅相当于10年前的1/5。国际劳工局曾经对各国GDP的增长情况和就业增长情况作过比较,1993-1996年间,中国就业弹性系数为0.163,同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为,韩国0.306,印度尼西亚0.323,马来西亚0.505,巴基斯坦0.441。由于各国的经济情况不同,无法确定就业弹性的合理变化区间,但我们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成本低廉,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就业弹性快速下降趋势是不正常的,反映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
二、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正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结构调整的背后牵涉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从而导致相异的社会经济后果。国际上一般把亚洲四小龙作为实行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典型,而把一些中南美洲国家作为推行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代表。从长期来看,不仅前者经济发展绩效优于后者,而且失业率低,收入分配比较公平。例如,把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四个国家,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四个国家和地区相比,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仅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后者,其平均失业率水平也比后者高2倍,巴西的基尼系数比韩国高92%。
在我国,人们习惯于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保障。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如前所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常常并不导致相同的就业增长。我国目前的总体就业弹性为0.1,也就是说,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大约是80万人。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大约是0.3-0.4。总的来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自90年代以来逐步减小,已经降低了2/3。在1979-2000年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6,意味着农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为0.34,并且趋于下降,这与工业中出现资本增密的特点有关,这是指工业增长中越来越倾向于投入物质资本,投入的劳动力相应减少;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57,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这是与大多数国家的演变趋势相一致的。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国已逐渐显现出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的经济周期性。它有两个特征:第一,经济增长有从高潮到低谷的波动;第二,在这种波动中,几种宏观经济指标有规律地变动。即当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以实际GDP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变量如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零售额、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等都减少或增幅降低,同时另外一些宏观变量如失业率和生产能力闲置率则上升。当经济增长处于高潮时,情况会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具有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应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也就是所谓“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力浦斯发表文章,揭示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互为消长关系,即低失业率必然伴随高通货膨胀率,反过来,物价稳定或低通货膨胀率必然伴随高失业率。这种关系被称作菲力浦斯曲线。现在经济学家一般认为,长期中不存在所谓菲力浦斯曲线。但在短期里,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参照。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中参考。例如,1953-2000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指数与就业增长指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这个关系表明,每逢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和名义工资都有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就业也有扩大的趋势。可见,就某种程度而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的。所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遇到一个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两难取舍。
从理论层面上看,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条是物的扩大再生产优先,另一条是解决人的问题优先。解决人的问题,包括就业问题、收入提高问题、生活质量改善问题等,根本地依靠于生产发展,依赖于经济总量扩大,依赖于效益的提高。一般战略中总是扩大再生产优先,人的问题服从于物的扩张。例如,国际上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始终把资本积累、资源获取、技术变革、管理改进、结构优化、产品升级等问题放在首位。我国的工业化战略,从历史过程看,也基本上延续了这样一条思路。不仅原有体制下“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目标。通过选择注重效率的赶超战略,更多地试图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使得工业生产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资金密集度大、劳动密集度小,不但工业扩张的边际就业弹性低,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在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的目标约束下,在以资本推动为主的经济增长中,面临奥肯定律不能实现的困境,而就业结构只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结果。由于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弹性,资本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唯一的限制要素。按照这一思路,把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生产资本品中去,从长期看,这种战略会增加消费、投资和总产出。由此,引申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投资比例达到提高总投资增长率,可以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加快经济增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要素不具有可替代性。虽然劳动力是最丰富的生产要素,但整个过程却是排斥劳动就业而趋向于资本密集型的。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有几个因素会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转换之间的对称性,或者说会造成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增长中使用过多的资金,使用较少的劳动力。发展工业在利用资源方面,本是可以有不同选择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不同的产业重点,选择不同的技术类型,甚至通过不同的产业布局,分别可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工业,或者资金技术相对密集型的工业。前者意味着一定量的工业产值,可以由较少的资金投入和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取得。
就我国而言,尽管一直维持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资本存量很大,但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本仍然稀缺。相对于任何一种资源,我国最丰富的是劳动力资源。这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便宜的劳动力成本,构成了竞争的比较优势,存在着劳动对资本进行要素替代的机会。对就业增长因素进行的一项计量经济研究表明,工资每提高1%,通常会导致就业总量降低0.71%,这意味着企业对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是敏感的。当社会中一部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时,可能的生产规模就未能达到,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钱纳里曾分析在不同的资本和劳动供求状况和相对价格前提下资本和劳动的替代状况,在资本紧缺,劳动力过剩,PK/PL(资本价格/劳动价格)较高时,劳动替代资本的倾向很明显。假定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资本和劳动各500个单位,总产出为1000,如果为了保障充分就业,强制性地增加到750个单位,多增加的250个劳动力(比正常增加50%),可使资本减少使用10-28%,边际替代率为20-56%。由于边际替代率较低,劳动力的平均收入相对明显压低。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而形成劳动力替代资本有利于资本效益提高的特定相关性,往往表现为劳动投入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资本投入多的企业其资本收益率更高。因此,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考虑使用何种生产要素时,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替代节约资本稀缺要素,更多地选择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节约资本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过早地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过分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造成过高的失业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在一个经济中,如果一种稀缺要素被密集使用,而导致丰富要素的闲置与浪费,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就业问题是经济快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形态可以是多重的,从而必须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促进。其主要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的增长要能促进就业的增长,就业结构要有利于经济的增长;(2)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要能有效地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要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3)经济增长的成果能被广大就业者分享,就业与经济增长能实现有机耦合。(4)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这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由于生产过程使用较多的廉价劳动力,较少使用昂贵资本,其产品因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具有竞争优势;(5)要素相对稀缺性在要素价格上的反映,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必须使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
标签:失业率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