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启示
毕洪东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摘 要: 青年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工作中要继承弘扬“红船精神”,贯彻“政治标准是首位”的核心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是关键”的根本任务,突显“青年强盛是未来”的主体地位,这既是聚焦“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追求,也是“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红船精神;新时代;青年工作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将“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的科学概念、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得到了深刻、系统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革命的精神谱系,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准确充分地阐释了“红船精神”的民族性、科学性与革命性,全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因何而来”“为何而去”的历史命题。“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源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履行使命的动力源泉,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有机结合,生动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特质。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肩负着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中的执政基础的重任[1],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在“红船精神”指引下,扎实推进共青团深化改革,精准聚焦青年工作的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和权益维护等关键任务,实现“问题导向、青年导向”的改革目标,促进新时代共青团的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推进共青团改革,敢于直面问题、查找根源、反思成因,敢于解放思想、突破困境、探寻策略,创新地解决好制约共青团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2]要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引领青年成长,引导“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要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规划发展蓝图,鼓励青年树立“文化多样、世界大同、人类共进”的和平理念,立足“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全球视野,坚守“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未来使命。因此,将“红船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工作之中,既是共青团践行党对其寄予期望与重托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年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将“红船精神”融入共青团改革,始终贯彻“政治标准是首位”的核心原则
经党的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应该始终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自觉围绕着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以“红船精神”凝聚青年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和《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的重要部署,努力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
(一)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是青年工作把握方向的根本保证。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冒着生命危险聚会于黑暗势力统治下的上海,又被迫转移到南湖红船,为的就是要对如何建立一个有统一意志与权威的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作出决议。“红船精神”历经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从温饱到小康、从风雨飘摇到稳步向前的每一个历史征程,每一次小的进步、大的跨步,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执着信念。今天正处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需要不断汲取“红船精神”给予的智慧启迪,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深刻内涵教育引导青年勇于接受风浪的洗礼,敢于在关键时刻戮力前行。只有打好青年工作的政治基石,才能树立青年的政治理想。青年工作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青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使其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党执政的依靠力量和社会基础。
1.3.1农艺性状隆两优1377株型松散,叶色青绿,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后期叶片清秀不早衰,熟相好。由表1可见,该组合株高120.5~122.9厘米,有效穗250.5~273.0万穗/公顷,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205.3粒,结实率86.0%,千粒重24.8克。
(二)增强共青团的先进性
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实践中自觉弘扬与践行“红船精神”,真正落实“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时代要求,始终坚持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将青年的成长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大势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实践和传播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青年以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的坚定立场,保持本真、与时俱进、投身实践。
(三)增强共青团的群众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简朴的“母亲船”上孕育的“红船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更充分体现了建党初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内驱力,要教育青年将关心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国家发展上来。坚持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的工作方向,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征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青年,主动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社会责任。要将青年的成长发展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让青年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青年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新时代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新风尚。
二、将“红船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是关键”的根本任务
左小龙略有犹豫,毕竟摩托车就像他的女人,被别人骑一骑心里肯定不痛快。但转念他又想,这就好比自己的女人患了妇科疾病,但正好碰到个男医生,那也没有办法。
(一)培养青年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同志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谈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正如凿壁借光、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历史故事所印证的,中华民族是勤劳踏实的民族。青年深刻领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就是要将具体标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提创意、谋实招,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不断地积蓄知识和经验,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留下扎实的脚印;在临机遇事紧抓不放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中尊重科学规律、反思工作方法,以先进的技术减少体力的浪费,让资源有最大化的利用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培养坚持实话实说、实事实办、实效实作的决心和恒心,将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心从想法落实到行动,再从行动升华到信念,使青年这一社会中最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打造属于自己的青春业绩。
(二)培养青年踏实奋进的意志品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内涵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战争到改革发展的道路历程,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更加稳健,让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更有底气。坚持道路自信,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就是青年不仅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更要站稳社会主义大道的方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引导青年坚定红色信仰,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转化为行为自觉,将理论学习与个人实践有机融合。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立足时代发展、着眼青年成才、把握传播规律,坚持传承创新,提升青年的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同。
(三)培养青年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列宁同志曾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3]。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凝练总结了一套科学完备的青年工作方法论,新时代更要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培养青年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紧跟前进的潮流,抓住发展的本质,遵循“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开拓青年视野,培养青年敢于质疑、勇于破难的性格,学会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学会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深入研究青年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青年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素养,牢牢把握每一寸光阴和每一次机遇。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时代,要乐于汲取、敢于尝试,从不断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求知理念,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不断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争做复合型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帮助青年积极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影响,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改革的创新意识,将“红船精神”作为青年的精神之“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培养有实力、有情怀的未来无产阶级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三、将“红船精神”融入时代发展,明确突显“青年强盛是未来”的主体地位
“红船精神”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作为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先进性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做好青年工作、引领时代的本质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更加接近,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先进性,也被赋予了具有蓬勃生命力和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内容。持续注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的能量,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先进性,鼓励青年努力走在时代前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积极投身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引领青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承担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责任与使命,在团结、凝聚、引导、组织和服务青年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劲的底气和强大的动员力,让青年具有“想在人前的锐气、做在人前的勇气”,敢于正视挑战、敢于突破创新,扎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强化青年推动国家发展的担当意识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和践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初心与使命,坚持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红船精神”深刻蕴含着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是党的立党根基,也是党凝聚力量的不竭源泉。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增强共青团的群众性,激励青年要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致力于天下为公,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握人生正确的航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攻坚克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坚持以青年为中心,将联系青年、服务青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按照“党政关心、社会所需、群众所急、青年所能”的原则,积极回应青年关切的焦点、热点问题,提高共青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活跃度,以热情、专业的工作提升青年服务大众、改造社会的能力,让青年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角,为青年实现人生精彩搭建平台。在青年的不断接力奋斗中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是地方高校学生计算机实验教学重要基地,在普及计算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在转型背景下,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优化组合计算机资源,实现计算机资源高效、共享利用,建设具有“规模化,功能化、网络化、高效化、安全化、规范化、节约化”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未来申请“省级示范中心”打好坚实基础。
(二)强化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使命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建设和发展,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指引下,引导青年深刻领会到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核心理念,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视角,加强同各国青年的交流互动,宣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参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智慧的过程中,发挥中国青年的积极作用,让世界认识社会主义的中国和奋进有为的中国青年。
利用直放站设备对信号进行二次放大,从而为信号分布系统提供信号源,投入少、且安装灵活、快速部署。但与宏蜂窝和微蜂窝接入方式相比,直放站接入方式无法提升网络容量,易产生信号干扰,造成后续网络优化工作困难。
(三)强化青年促进人类进步的责任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全球安全治理处于历史转折期,国际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动荡,地缘政治博弈更加激烈,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人类的安全和未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已经得到了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指引下,鼓励青年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国际视野,把握世界大势,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参加国际活动,共同描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蓝图,将国际互亲互信植根于青年、植根于未来。
参考文献:
[1]曹彦鹏.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10(8)26-30.
[2]厉鑫辉,毕洪东.习近平的青年思想与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改革探索[J].青年发展论坛,2018(4)39-46.
[3]列宁全第11卷[M].北
人民出版社,195
338.
收稿日期: 2018-11-17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红船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ZD070)
作者简介: 毕洪东(1985—),男,江苏扬州人,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共青团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03(2019)02-0061-04
(责任编辑:丁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