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城市居住小区区位环境的计量分析

大连市城市居住小区区位环境的计量分析

李双建[1]2004年在《大连市城市居住小区区位环境的计量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从城市居住小区的区位出发,阐述了区位论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大连市住宅小区的基本建设情况;结合大连市特点,选取与市中心的距离、与城市主要风景区的距离、与海岸线最短距离、居住小区所处的地形条件、居住小区周边的教育人文环境、居住小区周边的文化氛围、居住小区周边公交线路的丰富度等7个区位因子,采用常规的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 r fer7.Q随pinfoGO及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大连市较具代表性的52个居住小区的区位条件及其与房价关系;根据区位因子得分,对大连市居住小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将大连市居住区划分为六种不同类型并指出不同类型居住区的建设优势;最后预测大连市居住小区总体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利用数学模型与分析软件相结合分析城市居住小区区位条件,方法运用合理,分析效果较好。

武晓瑞[2]2009年在《成都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文中指出住宅作为一种基本生活资料,关系国计民生。住宅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挥中的重大问题。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是评价和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居民的居住环境直接决定着人们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的程度,它反映了人们总体的生活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认识到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学术界对于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十分活跃,而对住宅区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作为推动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管理的基础,量化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的迫切要求。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房地产企业经营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从普通住宅用户的角度出发,结合现有的顾客满意度理论建立成都市住宅区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挖掘模型的价值,探讨住宅区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具体的研究内容有:1、介绍我国城市住宅发展的情况并分析研究城市住宅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我国城市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的设想。根据现有的文献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住宅区居住环境和住宅用户进行了界定,指出本文拟突破难点在于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的构建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将采用理论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概括本书的理论创新和实际意义。2、基于居住环境满意度前期相关的理论成果,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文献对居住环境、满意度及居住环境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研究的的共性特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所将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在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完善满意度指标的构建,同时分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改进方法。3、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考查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内涵及特性,确定本文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根据目前住宅小区居住环境影响因子的代表性观点,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住宅居民的特点和调研的实际可操作性,笔者初步拟定了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模型包含8个结构变量,即建筑环境、邻里环境、区位环境、销售价格、企业形象、用户抱怨和迁移。4、为便于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模型中相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建设和立论依据,阐释模型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根据具体应用范围和适应性进行调整改进进而形成测量量表,并对本研究的调查设计进行介绍。5、根据调查数据对住宅小区居住环境满意模型进行研究,利用AMOS17.0和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调查数据样本概况和数据质量,通过信度分析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并对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指标合理性与问卷合理性进行检验,对城市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进行调整与分析,主要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和修正及前面提出的各种研究假设。从而证明城市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是否成立。6、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通过以上分析,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模型揭示了成都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前的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环境的满意度,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居住环境主要从建筑环境、区位环境以及邻里关系叁大类。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建立了成都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筑环境、邻里环境、区位环境和企业形象分别与居住环境满意度正相关,建筑环境、邻里环境与企业形象成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小区建筑环境和邻里环境对企业的形象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区位环境与住宅的价格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提高居住环境的叁大特征并提高企业形象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满意度。2、通过量表的设计验证成都市居住环境满意度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文中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因子对全体变量的解释程度。研究表明: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分别与建筑环境、邻里关系、区位环境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形象和区位环境对感知价格有正相关关系。同时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对迁移有很强的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满意度观测变量和结构变量之间及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强度。3、对成都市居民的居住现状和影响购房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中青年消费者,从总体上看,目前对居住环境总体较为满意,但是对影响居住环境的各个方面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大部分居民对现有的住房面积并不满意,较为理想的居住面积集中在90~120平方米。同时在最为影响购房叁因素的选择中,男女性表现较为不同,影响男性购房的叁个主要因素为:地理位置、环境和价格;而女性择依次为地理位置、环境和交通的便利性。这也反应出男性在购房过程中比女性更注重一些实际的利益。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城市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模型。本文提出并检验了成都市住宅区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系统的研究居住环境对城市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本文从城市居住环境特征的角度研究居住环境满意度,集成了建筑环境、邻里环境、区位环境和企业形象作为城市住宅区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直接驱动因素,系统研究了这几个要素对满意度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影响城市住宅区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3、引入企业形象和迁移分别作为城市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开发商实力和形象是消费者购房的重要考虑因素,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本文将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其次,迁移是顾客抱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作为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指标。所以本文尝试引入企业形象和迁移作为本模型的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并验证了其可行性。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住宅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住宅满意度研究主要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本文采用AMOS17.0和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这种做法可以提高本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且将模型用于现实生活中满意度测评更具说服力。

姜斌[3]2008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文中指出本论文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切入,以现阶段我国快速城市化为背景,在系统研究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大连市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居住空间日益分异问题,从理论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并通过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自身机理的探索,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发展趋势,运用GIS技术手段,建立评价模型,计算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度,将城市居民及其阶层的合理分布模式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框架之中,最终提出较为现实的调控策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从而达到从不同层面缓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矛盾的目的。论文内容共分十章,主要分成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前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进研究的缘起与学界动态;第二章为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通过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提出了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一般规律和特点;第叁章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概述,通过对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归纳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构成要素、体系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就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进行概述,分析了国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方法;第四章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及理论分析,从外部条件入手,归纳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及相互的空间作用过程,并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和地租理论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五章为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分别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形态特征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后五章。第六章为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进,介绍了大连市城市化发展概况及基本特征,并对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历史格局及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表现及时空变化趋势;第七章为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研究,通过大连市市内四区34个街道的283个社区常住人口户的住房现状、需求情况的抽样调查,从房屋面积、开盘价格及建筑年代等方面分析了大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和不同居住区的分异格局,并对分异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第八章为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定量研究,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手段,对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度,重点研究在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九章为城市文化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响应,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空间分异现状;第十章为大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对策研究,从大连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国外和香港地区住房政策入手,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避免在城市居住空间上出现社会阶层“隔离”与“歧视”现象,实现人与人以及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和谐。论文的结语部分,提出了主要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金潇雪[4]2017年在《大连市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再生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历经30年住宅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摆脱住宅短缺的状态,当前的住宅建设呈缓慢增长的态势。高速的发展带来存量巨大且质量低下的老旧住宅,为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逐步从数量提升进入到质量提升的阶段。各地响应国家政策均有展开针对既有老旧建筑的再生改造实践,这些再生实践的策略由于建设阶段、改造需求、资金保障等不同呈现出地区差异,但在再生的部位上呈现出多围绕外墙、屋顶、门窗等外围护结构的特征,缺少对住宅公共空间的再生。住宅公共空间与户内空间共同构成住宅的内部空间,直接关系到住户的居住品质。通过调研发现,既有老旧住宅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不安全、不舒适、不美观的问题。然而,由于既有住宅公共空间在法律上权责的复杂性、空间界限的模糊性以及住户意愿难以协调的特点,导致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再生难以展开。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住宅品质提升为目的,重点展开对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再生实践的经验,有针对的提出大连市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再生策略。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特性进行解读,包括公共空间的分类、公共空间要素的设计要点以及相关规范对公共空间的规定和演变。其次,梳理发达国家和地区既有住宅的再生案例,提取有关公共空间的再生方法和策略,通过图示的办法加以总结。再次,对大连既有住宅进行广泛调研,总结大连市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结合大连市目前开展的再生活动,分析公共空间再生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选取大连市既有住宅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再生改造策略。本研究通过对既有住宅公共空间再生策略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总结,以住宅品质提升为目的,为目前迫切需要再生的公共空间提出适宜性策略,以便其顺利实施。

宋丹华[5]2015年在《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必须保障住房价格的合理性及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但是,房地产产品的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也使得该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当今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飙升的房价让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极度膨胀,而普通百姓却难以支付得起高昂的房价,政府调控效果也不佳。大连市也不例外,房地产价格过快的增长趋势,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与其它行业高度地关联性也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不稳定性,显然,房地产价格问题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学者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房地产价格相关的命题。但国内学者的研究程度还无法达到国外房地产学者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我们需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此外,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域效应,影响各个地区的房价的因素也会根据该地区的特点而不同。因而,本文缩小研究范围,选择大连这一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站在宏观整体和微观住宅自身特征的角度去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为了纳入更合适的指标,笔者纳入了更符合大连城市特点的指标,希望能够对影响大连市房地产价格的因素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宏观方面以宏观经济层面的原因为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并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纳入可能影响大连市房地产价格的一些宏观因素指标,如大连市GDP、广义货币供应量、五年期贷款利率、大连市旅游收入等。以大连市住宅价格均价和上述宏观经济指标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考察各个宏观变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微观特征价格方面,从微观特征价格Hedonic模型出发,以大连市滨海景区主要所在地大连市沙河口区的45个住宅小区,793个住宅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商品房的特征变量(如建筑类别、周边配套、距景区星海广场距离等等)的量化,建立特征价格模型,用实证分析了大连市沙河口区住宅价格受到不同特征价格变量的影响程度。就创新点方面,首先,在整体研究框架上创新地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同时进行了考虑。其次,宏观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数据选择不再是以往研究者选择的年度数据,而是采用了2001年第一季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在变量上,考虑到大连市是着名旅游城市,将与旅游业相关的变量引入模型中,这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再之,微观方面的创新,大连市星海景区所在的沙河口区的特征价格Hedonic模型的建立尚属首次。通过模型的实证研究初步了解了多种微观特征变量对大连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此外,本文在Hedonic模型的运用时,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大量的影响变量进行提取,找到影响最明显的几个特征变量,并针对此进行了相关讨论。经过实证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大连市房地产价格在长期会受到来自地区GDP、广义货币供应量、五年期贷款利率以及旅游收入这几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其中以利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而旅游收入影响不大;此外,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Hedonic模型的过程和最终的模型函数形式的获得中,可以得到,房地产价格确实会受到微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房子自身特征的差异会影响它的价格。绿化率、距景区距离、建筑层数、交通状况、医疗状况、住宅面积、房间数目对房价对有明显的影响。结合主成分分析提取后的几个因子的回归模型,得到绿化率、距景区距离会对住宅价格产生了一个正向促进作用,而建筑层数所代表的建筑档次和医疗状况则对住宅价格产生了一个负向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获得的实证结果就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叁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徐跃家[6]2012年在《地域性绿色居住建筑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传入我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将近1个世纪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也从技术应用层面逐步跨向建筑创意、设计模式、建筑评价、建筑教育等层面。进入21世纪,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我国也开始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立。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方面有了显着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衍生出多个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评价标准。在众多标准中,针对居住建筑的评价显得尤为突出。而各地方对居住建筑——这一最具地域性差异的建筑类型——的绿色评价,也做着积极地努力。本文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大连绿色居住建筑及其评价发展的背景上,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居住建筑评价与居住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体现,以及地域性评价与地域性设计的结合两个问题展开,通过评价体系的解读和评价实践的分析两条线索对研究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综述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限定研究范围并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为绿色建筑评价的理论解析部分,主要对国外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我国现行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对不同体系的地域性进行分析;第叁章梳理绿色居住建筑评价与设计的关系,提出应用新的设计模式、设计方法、评价方式将两者有效整合。通过国内外评价实践的例证,探讨不同体系评价实践的地域性差异;从第四章开始进入到研究的主体部分。在第四章,首先详细解读了大连绿色居住建筑评价标准,总结评价标准中的地域性特征和特有指标内容;其次,通过对大连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住宅项目的评价实践分析,明确地域性评价标准的应用过程及其与实际项目设计的结合。第四章最后,总结大连绿色居住建筑评价标准及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第五章将重点放在结合大连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研究上。依据评价标准的地域性内容,提出结合标准的居住建筑设计策略。通过项目实例的设计分析和作者的试设计实践,具体解析设计策略的应用表征,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吴雅菲[7]2009年在《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开始表现出以经济收入为标杆的分异,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已初露端倪,如不及时地给予重视与解决,易衍生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对及时把握时机、掌握问题症结、节省治理成本以及指导城市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基础上,拟定了上海居住空间分异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以06-09年叁个相同时段的上海住宅租赁价格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外环线以内地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现状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分异的程度进行了测算。借助相同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定量化的纵向对比研究。在把握分异现状与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下,分析了产生分异的机制,探讨引起变化的原因。在计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对研究结果做初步检验,探索居住分异的物质空间表现。接着,对目前上海居住空间分异情态下的社会响应做出了具体阐述,分析不合理的居住空间分异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最后,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提出预防与控制上海居住空间分异已产生的和潜在的社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上海居住空间整体上未出现严重分异,但以经济状况为标杆的居住空间分异已初现端倪,贫富两个阶层居住隔离显着。居住空间分异结构综合表现为同心圆、扇形和多中心叁种模式的合成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该结构呈现微小变化:两高收入中心地位逐渐减弱;居住空间结构具有“单中心”发展趋势;内环之内区域居住空间结构稳定,中环线附近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复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社区调查进一步证实采用住宅租赁价格反映社会居住分异的前提假设基本成立;受调查低收入住区在内、外部软硬设施条件上处于劣势与低端状态;低收入人群内部交往是其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良好的空间支持;混居能够给低收入群体带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利好,但与此同时,混居中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形成社会隔离的深层次原因。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未加以有效引导也是重要原因。此外宏观经济背景、城市住房供需、轨道交通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是引起居住空间分异动态变化的可能原因。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纠正市场外部性的工具具有其合法性,应充分发挥引导与控制的作用。

李雪铭, 李建宏[8]2010年在《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近年来地理学界兴起一股人居环境研究热潮,许多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回顾了理学界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传统与优势的基础上,论述地理学研究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尺度与角度,归纳并总结了其中主要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人居环境评价、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居住空间研究、人居环境预警研究和人居环境的社会性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加强的4个趋势.

崔征[9]2014年在《川渝地区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下住区设计研究①》文中认为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结构、规模及关系等发生重大变革,由此而引致的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问题。川渝农村作为传统上聚居文化富集、聚居历史悠久、社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地域社会受城镇化冲击更为强烈,家庭结构变迁演化而来的问题也显得越发严峻。以此为导向,采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凝练家庭结构变迁下农村住区规划和设计的基本科技问题,建立“发现问题→实证研究→策略探索”的整体技术路线,展开研究,形成叁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分析了川渝农村家庭结构及住区变迁发展的基本事实,提出两点结论。一方面,家庭结构随社会发展呈现规模小型化、构成简单化、关系平等化等特点,并产生了家庭功能不断社会化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川渝农村的住区建设呈现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住区形态布局离散化、空间结构均等化和空间功能多样化的特点。研究也初步表明,家庭结构的变迁是住区空间与形态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住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家庭结构的发展。对5个川渝农村典型住区的调研事实也表明,家庭结构变迁与住区空间建设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即家庭社会化的功能必然由相应的住区功能进行承接。并且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当前川渝农村家庭结构与住区建设存在叁大典型问题: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家庭安全保护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川渝农村家庭结构与住区建设的典型问题,提出了农村住区规划设计的优化策略,有3个部分。①建立农村住区养老体系物质形态空间。通过完善农村住区养老服务设施、构建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场地环境及设计满足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单体住宅方面,优化农村住区养老体系物质形态。②建设儿童成长家园。通过完善农村住区儿童教育服务设施、优化补充农村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及设计便于儿童社会化的住宅单体叁方面,优化农村住区儿童成长家园。③建设住区安全可防卫生活环境。通过完善农村住区治安保护服务设施、构建农村住区安全可防卫空间环境及设计满足安全防卫需求的住宅单体叁个方面,优化农村住区安全可防卫生活环境。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研究住区规划设计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学术课题。川渝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下的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运用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方法,在与家庭结构等社会学研究的相关领域展开探索,形成了一些学术判断,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希望对解决快速发展的川渝农村住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有所帮助。

梁兴辉[10]2005年在《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文中指出有人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世纪”。城市在国家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国世纪实质上就是“中国城市化世纪”,就是中国城市大发展的世纪。而中国城市发展的成败利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正误优劣。 城市发展战略正误优劣的分水岭何在?如何使城市发展战略尽可能避免错误与拙劣,而趋向正确与优秀?针对这两个重大问题,本文提出城市发展战略的“五相分析方法”和“叁种平衡理论”,构成了使城市发展战略的构思、创新、分析、评价、比较、选择有章可循的战略分析框架。 影响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我们将其概括并归类为五个方面,即政府愿景、市民愿景、物质条件、管理条件、最佳效益。循着这五个方面去构思、比较、权衡、评价、选择并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即是本文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五相分析方法”,简称“五相分析法”。“五相分析法”不但要求分别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考察、研究,而且要求对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兼顾,所以又可称为“五相统筹法”。 一个好的城市发展战略必须同时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认同,再好的战略也难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引导和推动促进作用。如果不符合市民愿景,就难以保证战略会提升市民的福利水平。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条件,战略就只能是空谈。如果不满足最佳效益的要求,就意味着城市发展战略未能达到其最高目标。 战略研究的任务不只是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更重要的是要去构思战略方案,发现新的选择项,拓展选择集,顶移城市最佳效益的上界。这就要求不但要考虑重组现有物质条件,用足现有管理条件,而且还要考虑尽可能创造物质条件,革新管理条件。因此,对于五个方面要求没有得到全部满足的战略,不能放弃,而应当进一步去研究和思考,寻求满足相关要求的途径和方法,这才是积极的、进取的战略研究。 由于政府愿景与市民愿景都属于愿景,物质条件和管理条件都属于条件,所以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五个方面因素又可简化为叁个方面,即城市愿景、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城市居住小区区位环境的计量分析[D]. 李双建.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成都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D]. 武晓瑞.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D]. 姜斌.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4]. 大连市既有住宅公共空间的再生策略研究[D]. 金潇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5]. 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D]. 宋丹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6]. 地域性绿色居住建筑评价研究[D]. 徐跃家.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7].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研究[D]. 吴雅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李雪铭, 李建宏.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9]. 川渝地区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下住区设计研究①[D]. 崔征. 重庆大学. 2014

[10]. 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 梁兴辉.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大连市城市居住小区区位环境的计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