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龙 江云东 何清位 冯启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老年人五脏渐衰,气血津液运行失畅,留滞为痰。痰滞则百疾由生,且多兼夹。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治痰,往往可获良效。
【关键词】虚痰;老年疾病;补虚祛痰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和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数量明显增加。老年人往往一身兼患多疾,或一疾累及多脏,或宿疾新邪互为因果,或虚中夹实,虚实错杂。在繁杂的临床症状中总结出老年病的共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对提高诊治老年病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五脏渐衰,衰老体质容易形成一些病理产物。而痰正是老年衰老体质中容易形成的病理产物,且痰又是老年病的重要病因。在老年病辨证基础上加以治痰。往往在治疗老年病的过程中取得良效。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对老年人的定义在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内经》认为 “人年五十以上为老”,《太平御览》谓“六十曰老”,《说文解字》则“七十曰老”。无论五十岁还是七十岁,与现如今对老年人的定义是基本符合的。
老年人诸脏渐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所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老年人诸脏渐衰,脏腑功能减退在人体生理特征上也有所体现。《灵枢·天年》有云:“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从四十岁开始盛极而衰,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逐一衰退。开始出现腠理稀疏,头发斑白,两目昏花,多忧愁懒动,皮肤枯槁,言语多误,到血脉空虚,神气涣散,直到死亡。
2 老年生理特点与老年人虚痰的关系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朱丹溪认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倶耗”。老年人“气道涩” “精血倶耗”,气血运行迟缓,气不行血,气不行津,则容易使津血雍滞。津血雍滞不行,停聚于人体某处就形成了痰浊。《圣济总录·痰饮门》所论述证明了这种思想,认为:“聚成痰饮,为病多端”。隋•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痰饮病》中也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寿世保元》也有类似的论述:“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
随着年龄的增长,痰证也逐渐增多,老年人多发痰证[1]。老年人诸脏渐衰,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肺失宣降,治节无权,津液失于输布则水液停聚,聚而成痰;脾主运化水谷、水湿,是气机升降出人的枢纽,若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聚而成痰;肾主水液,司膀胧气化,肾气虚损,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液内停,聚而成痰;阴虚火旺,虚火灼津,炼液成痰;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热灼津,炼液成痰;心阳不足,君火虚衰,不能下温肾水,水泛成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津液的代谢在肺、脾、胃、肾、肠、膀胱、三焦等脏腑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共同完成,诸脏生理功能失常皆能影响津液的代谢,从而促成痰的形成,然痰的形成虽与诸脏相关,但重在脾肾。“脾主运化”其“化”能使饮用之水转化为对人体有用的津液,而“运”能使人体的津液正常运行,从而滋润周身。若脾脏虚弱,则津液停聚不行,聚而成痰。“肾者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的气化功能是津液代谢的动力,肾气也是肺脾气化之跟,能影响肺对津液的宣肃,影响脾对津液的转运。肾脏虚弱则津液代谢缺乏动力,脾脏运化功能亦受影响,促成痰液的形成。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所提:“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故凡病虚劳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在这段论述中张景岳还提出,虚者多痰,病危者痰甚,而老年人五脏渐虚,一身多病,故老年人痰多。痰的形成重在脾肾的观点,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正如李东垣所述:“大抵脾胃虚弱,……五脏之气不生”。而五脏与痰的形成皆有关系。李氏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也指出:“脾胃不足,痰湿易滞”。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痰饮》论述了脾虚生痰的过程,“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赵献可认为:“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 陈士择也指出:“盖久病不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水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
3 老年补虚祛痰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实例
王某,男,83岁。2013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家属代诉,患者下肢浮肿明显,胸闷气短,疲乏无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多年前因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病养在家。诊断:水肿(气阴两虚,痰涎壅盛)。治法:益气养阴,涤痰消肿。方药: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法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5g,竹茹10g,口芪30g,车前子15g,泽泻15g,川芎10g,赤芍15g,丹参15g,黄柏10g,牛膝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后患者老伴诉患者水肿3剂而愈)
王某,女,66岁。初诊日期:2013年5月。患者于1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达170/90mmHg。后间断服用硝苯地平、北京降压0号等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理想。时感头晕头痛。患者于2天前头晕复发,遂于门诊就诊。症见眩晕头重痛,呕恶食少,泛酸纳差,失眠多梦,一身困重,二便可。舌质红苔腻,脉沉细。血压168/85㎜Hg。诊断:眩晕(痰湿中阻)。治法:健脾化痰,升清降浊。方药:天麻15g,钩藤15g,法半夏15g,陈皮10g,白术15g,茯苓15g,竹茹10g,川芎10g,赤芍15g,丹参15g,炒枣仁20g,葛根30g,砂仁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四剂。二诊:述服药后饮食量,眩晕明显减轻,仍有失眠。守原方加炒鸡内金15g,神曲15g,夜交藤30g,炙远志15g,合欢皮15g以加强安神健脾之效,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
4 体会
老年病在临床上具有多虚、多痰的特点,痰在老年人多虚的基础形成,又可阻碍气机,成为老年病的病因,导致新的疾病的形成。但老年人临床病证不仅仅只兼痰,如果老年病都以痰浊理论来论治,就不符合 “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核心理论。老年病在临床上病症复杂,尚具有多瘀的特点。但是痰瘀在老年人体质的生成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其临床病症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瘀血、痰水常相兼为患[2]。如《丹溪心法》所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临床治疗老年病人的过程中在辨证的基础上,兼以祛痰不仅能祛病起疴,还能延缓老年人衰老[3],在临床上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天印. 老年痰证整群抽样临床研究. 河南中医[J],1996,16:351
[2]李晓. 罗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12(19):90.
[3]何建文,张茂林.痰邪与衰老相关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2005.
作者简介:李文龙(1988.5-);男;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医师;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冯启锋
论文作者:李文龙,江云东,何清位,冯启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津液论文; 老年人论文; 老年论文; 老年病论文; 而成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