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长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如何接受产生于西欧工业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将新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世界强国的强烈愿望,为此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努力。

一 历史认知:工业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屈辱历史给世人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建设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把工业化作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认为日本为什么敢侵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的现代化目标。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意味着“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主要问题是“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关于此画的具体内容,至今说法不一。 大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来自王元化先生随笔《青松红杏图》: 画面是一株红杏,一棵青松,松树下坐着一位虬髯和尚,正在参禅; 第二种出自刘叶秋先生《刘叶秋讲北京》记录: 绘有青松一株,红杏一丛,老僧凭松对溪流而冥思; 第三种来自《燕都丛考》记载: 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 这三种说法,不同之处在于老僧姿态以及是否存在沙弥这样的人物形像。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认为,当时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决定了工业化是中国强国富民的必经之路,工业立国是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必须取得“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页。。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城市领导乡村,从而加快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历史阶段的认知是,国家工业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强国就是经济强国。

二 经验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自从西方工业化在全球推进以来,东方普遍遇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发展方向选择问题。如何实现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目标转变呢?与中国一样的俄国都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农业国家,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使俄国在世界各国最先面临道路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页。在列宁看来,俄国实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也就在社会制度层面实现了现代化,只需要在物质和技术层面实现“电气化”的现代化,就能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毛泽东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但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花了长达50年到100年的时间;而苏联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只用了10多年时间。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也还不止于此,不仅要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而且在西方对中国实施了最为严酷的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也只能获得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工业化被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从建立重工业开始,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这不仅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当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后,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③《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8页。。列宁很不赞同“在三年内可以把小农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系改造过来”④《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的观点,认为“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⑤《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斯大林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处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的包围之中,必须放弃“通常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要“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⑥,还要高速度地“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⑦《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4页。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

绿色理念是实施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不断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强化绿色理念。

对施工材料的管理要从计划、采购、领料、回收等多方面进行管控。首先,按照合同和施工工程量对材料的数量、质量、价格等进行估算,最终进行确认后由采购部进行采购。这个过程要严格把控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等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施工材料的使用环节也要对领料人员进行管控,财务部对材料领取登记进行统计和消耗核算。将材料的消耗量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如果超额则进行分析原因和制定解决策略。在工程竣工阶段,要及时回收和管理施工材料,降低材料的损耗,最大限度的控制材料的使用成本。

从1929年夏季开始,苏联进入了全盘集体化阶段。苏联各级党和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地推行,在三年内就完成了全盘集体化,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建立。因此,计划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范式的最根本特征,无疑深刻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三 战略目标: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明确提出

杨三可表示,“瓮福做新品,关注的是内涵,是科技含量,必须服务于增产增收、减施增效、绿色环保,为农民创造价值。”他对在场的瓮福农资公司员工提出要求:“目前,集团在新型肥料研发、铁腕提质、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突破,农资公司必须抓好试验示范田建设,针对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广泛开展试验示范,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同时也要配套好农化服务、农民培训等服务,打造幸福农业服务商。”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强调,一方面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取苏联的发展经验。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依靠国家的强制动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采取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了一个工业体系,走过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最初阶段。从而改变了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的状况,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基础,为改革开放的快速工业化提供了前期积累。

到1960年,毛泽东就把现代化的内容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并初步确定下来,“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在1964年就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⑤《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周恩来在1975年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进一步强调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⑥周恩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75年1月21日。。从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而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历史源头。

四 “工农业并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道路的新探索

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借鉴,中国从此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历程。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周恩来随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②《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毛泽东在1957年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文化的现代化要求,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的“三个现代化”目标。

另一方面,毛泽东又特别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总结苏联的现实教训。其中在工农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就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工农业并举”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的“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强调重视农民问题,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③栾雪飞、田克勤:《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探索》,《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128页。,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这就在理论上全面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的探索,科学地解决了工业和农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突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五 方向偏离:“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弯路

毛泽东根据苏联的历史教训提出过,中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1953年发布的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当他看到土改后“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在农村一天天地发展,“农村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天地严重起来”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因此认为,摆脱个体土地私有制的束缚,以合作化的方式是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径。因而急于求成,仅用四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集体化,又仅用几个月时间完成了向人民公社过渡,导致了后来实践中偏离了原来总路线所确定的方向。

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左”倾冒进思想,后来陈云就总结道:“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1957年以前一般情况比较好些,1958年以后‘左’的错误就严重起来了。这是主体方面的错误。代价是重大的。错误的主要来源是‘左’的指导思想。在‘左’的错误领导下,也不可能总结经验。”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282页。在“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超英赶美”等不切实际战略目标下,希望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运动方式提高生产率⑧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导致中国现代化建设走了一段时间弯路。

结语

在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中,中国现代化经历了由自身历史传承、文化基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一个独特而曲折演进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优先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工农业并举”的城乡经济发展之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取得了理论重大突破。虽然在实践探索中走了弯路,但不可否认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陈文胜,男,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李卓琦)

标签:;  ;  ;  ;  ;  ;  ;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