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态系统隐喻的价值与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局限性论文,生态系统论文,价值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生态系统隐喻概述
作为一个隐喻(Metaphor),商业生态系统来源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所以,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是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展开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和生物形成的系统,包括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2004),是由生物有机体、空气、水以及其他资源组成的集群(《梅里厄姆·韦伯斯特大学辞典(3版)》(1986)。生态系统不仅仅是种群的集合,它也是由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自然力组成的系统。①
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依据环境中水分的状况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两大类型,每种大的生态系统又可划分为若干子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可分为流水(河、溪)和静水(湖、池);海洋又可分为海岸线、浅海、上涌带、珊瑚礁、远洋带。陆生生态系统可分为荒漠(热、冷),冻原、极地、高原,草原(干、湿),稀树干草原,温带针叶林、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等子系统。生态系统的边界一般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和另一个生态系统的交界。有很多生物可以越过边界生存,如青蛙可以在水中参与一个生态系统,也可以跳到岸上参与另一个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种群、群落之间的界限往往并不明显,所以区分不同的生态系统十分困难。所有的这些生态系统紧密地编织成一个能源、营养以及有机物的全球连续体——生物圈。
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自然生态系统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每一个种群与所有其他种群的子集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延伸的网络结构。②简言之,生态系统是由多个紧密联系的节点构成的集群。③由于生态系统需要具有保持及时应对内部及外部变化的能力,所以生态系统必须具有多样的物种以保证自身能够及时对新环境做出反应。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由于有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缓冲。④
生态系统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动态变化的一面。生态系统的起源和进化虽然是一个路径依赖的过程,但也会表现出一些混乱和无序。这意味着生态系统起始价值的细微差别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每一个生态系统代表一种对生命的挑战的解决方法。⑤Kauffman,S.认为,细胞、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系统都是“真实的平衡系统”。⑥Kauffman,S.(1995,228)通过生态系统仿真研究,证明了生态系统内的多样性的行为代表了生态系统极高的健康度,通过研究生态系统如何迅速形成有序稳定的战略,可以证明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因此,生态系统是不断自我完善、对自然界的危险以及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的竞争及时做出反应的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协同进化的特征。在系统内部,协同进化不仅发生于竞争者之间,也发生在非竞争者(捕食者、寄生者、食物链)之间。竞争者之间的协同进化是被迫行为,并非源于进化主体的自愿行为,是对竞争对手回应的结果,这一结果进一步反作用于竞争对手,从而形成递进式循环。非竞争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往往形成“军备竞赛”。当一方提高防御机制,遇到另一方为克服这些防御而发展的进攻机制的反击时,“军备竞赛”不断加强。
2.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理论表现
1993年,James F.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将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商业世界的有机体。⑦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包括消费者、主要生产者、竞争者以及其他的风险承担者,其中,主要生产者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协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James F.Moore进一步完善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将其定义为“由相互支持的组织构成的延伸的系统,是消费者、供应商、主要生产者、其他的风险持有者、金融机构、贸易团体、工会、政府以及类似政府的组织等的集合。这些集群以特有的自发性、高度的自组织以及某种偶然的形式聚集到一起。”⑧
Power and Jerjian(2001)强调了网络的重要性,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整合的电子商业(Electronic business)构成。他们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定义是,商业生态系统是遍布世界范围的网络系统,包含相互作用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是与所处环境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实体系统。这个定义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网站就是有机物,www就是栖息地。许多商业生态系统高度依赖于www,这是他们的虚拟居住地,而网址则是他们的表现形式。⑨
资本和技术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以及相应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和途径。地球上无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汇合而成生物圈的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商业生态系统中,资源(包含资本)与能量类似。因此,应当有效地利用资本以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繁荣。影响商业生态系统健康度的关键指标是对获取信息的新渠道的适应能力。Power and Jerjian(2001)认为,现代的通信技术使不同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可避免地导致新企业的诞生以及旧企业的灭亡。尽管他们强调使用高科技进行联系,但是,他们承认形成商业网络不仅仅意味着融入网络,更重要的是逐步对公司自身的每一部分进行不断完善。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协同进化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Lewin(1999)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生态位(Niche)”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的生态位相互关联,一旦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相关者(包括竞争者、合作者和补充者)均发生变化。由此,复杂环境中的公司不仅仅应该重视互相合作,还要以协同进化为基础构建自身的战略。他们认为,经济体以及社会生态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十分类似,可以用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建研究。应当将商业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这有助于我们以更广阔的背景为基础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的信息、进化以及相互依赖的原则,并有助于与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对于复杂环境中的管理者而言,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⑩
商业生态系统的繁荣需要系统成员的紧密合作。商业生态系统通常以一个与其他成员紧密相连的公司为基础,不同成员互相协作从而为整个系统创造财富并促进系统的繁荣。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有四个利益相关者——股票持有者、雇员、商业团体以及顾客,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极为重要。(11)M.Ia nsiti and R.Levien (2004)倡导以商业生态系统应对日益动态、无限竞争的环境,认为商业领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重要。“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个体公司之间的技术竞赛,而是发生在生态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业务领域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题也将变为各自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12)Gossain and Kandiah以James F.Moore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关联性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动力。他们将商业生态系统视为整合的价值链,并认为商业生态系统强调组织之间的紧密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的进化以及品牌的作用。(13)
二、商业生态系统隐喻的价值
商业生态系统隐喻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商业世界中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企业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很相似,一些问题的阐明和深入理解只有借助生态系统的隐喻才能进行。(14)James F.Moore甚至认为,“产业”这个词应该由“商业生态系统”取代。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在特定的产业背景下划分经济团体。而商业生态系统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企业正是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才能生产出核心产品。消费者除了得到核心产品,还能得到整个过程的体验,这包含多种相互联系的补充性服务。
我们认为,商业生态系统隐喻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商业网络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征及本质上具有类似性,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商业问题,有助于把握商业社会的本质。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商业网络的特征是,具有大量的松散连接的个体,其中每一个个体都依赖其他的成员,以取得各自良好的生存能力和效果。并且,处于不断演进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从本质上说是由具有不同利益但连接到一个共同整体之中的各个实体构成的群落。商业生态系统的隐喻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些逼真、贴切的词汇来描述遍布于各行业的商业网络,并且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观点来说明商业网络中各类企业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当我们以商业生态系统隐喻所提供的视角考察多种行业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健康的生态系统都可以通过某类核心企业发挥的特定功能来反映;而且,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的效率、创新性和生命力,也与该类核心企业的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关联。(15)
2.将生物生态中的科学方法移植应用于商业研究,可以更加科学地描述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运动规律。将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商业研究,引入了商业多样性、领域边界等概念,为描述商业运行提供了有力工具,而且已经得到了许多尚未发现的商业原理,如商业嵌入原理、红色女王效应原理等。商品是具有生命的“生物”,生活在商业系统之中,具有活力及生命周期。而商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其发展呈现出了很强的“生物生态”特征。商业生态系统隐喻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商业系统成员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阐述了价值创新模式、嵌入式网络经济对商业生态系统成长的关键作用。
3.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行业分析的局限性,为产业组织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传统的产业组织分析是以清晰的产业边界为前提,侧重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供求行为进行研究,缺少对共同体规模经济及企业内部、共同体内部的范围经济状况的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超越产业边界,对企业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健康指标、生产力、特性等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对系统成员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诊断,查找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并为构建成功的商业生态系统提供参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更多的是考察企业外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过程更加复杂。
4.超越供应链管理和战略联盟管理,深化了企业之间共生共进的研究。供应链以及战略联盟侧重单个企业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而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则考虑了环境因素,并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衡量企业自身。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不仅讨论企业的供应链以及战略联盟,更重要的是,当今的商业环境要求持续地创新,并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响应。但是任何企业都不能独自地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在关注商业网络整体特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成功运作的目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给出了在商业融合环境下商业运作的整体结构以及研究新思路。与超越竞争的其他理论相比,它的研究视野更宽更广,因而更具有前瞻性。
5.较之集群以及价值网络,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更符合现代商业的特点,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发展趋势和结构状态,对企业管理方法做出有价值的改进。集群以及价值网络是与商业生态系统相近的概念。行业的地域集中以及企业之间的纵向或者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集群(Cluster)。(16)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是企业与合作对象形成的能够信息共享、创造价值的系统。刘健辉认为三者在地域因素的影响、成员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系统成员的行业特性、系统成员知识创造与共享情况以及控制权这五个方面有明显区别。但是,此观点存在可商榷之处,比如从地域因素的影响方面,地域作用对价值网络与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都不大;从竞争与合作方面,刘健辉认为价值网络仅具有合作性,忽略了价值网络内部成员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17)价值网络与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价值网络强调一致性的“价值”,而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是多元的;价值网络中价值的形成是单向,商业生态系统中价值的形成则是多向的。
6.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应对动态、复杂的环境,为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传统竞争战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系统内企业的合作、竞争以及“协同进化”。传统竞争战略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公司的内部规划和有意识控制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公司能够通过内部关键驱动力来获得成功。在相对静态、有限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能够较容易地通过“内部选择”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佳”方案。在动态和无限竞争为特征的环境里,由于信息的传输比以前更容易,成本也更低,市场中参与竞争的成员数量急剧增多,消费者的选择倾向由于信息的快速流动也动态地改变。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分析从系统整体上考察和考虑竞争;从系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建立合作,以合作来应对竞争;并通过开放的环境吸引成员,以扩大系统的共同“做大饼”的方式来避免共同“分小饼”式竞争。(18)这对于应对动态、无限的竞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在信息技术时代,电子手段可以使简单的竞争异常激烈化,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将被商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所取代。同一商业生态系统间的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学习,不仅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构建更大更广的防护体系,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
7.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企业集群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客观世界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促使科学融合的趋向正在兴起。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正是生态学思想、理论和方法向经济管理领域渗透融合的标志之一。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以整体和系统观对企业集群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考,能够发现和解决企业集群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失误;它将生态意识整合到企业集群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主导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关系转变。(19)当前,企业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化,为了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企业应当从生态学这个新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战略问题,克服传统观念的缺陷和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集群,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三、商业生态系统隐喻的局限性
每一种类比和隐喻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可能被打破,商业生态系统的隐喻也不例外。所以,讨论这种类比可以延伸多远是十分重要的。正如Mitleton-Kelly提出的观点,“我们研究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应从研究他们自身的属性入手而不是从与生态系统进行类比分析入手”。(20)Lewin认为,商业仅仅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他们具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特性。这意味着,除了使用隐喻和类比,我们还应当将分析提升至基础机制的研究层面。(21)
在基本属性方面,商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很大区别。首先,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成员富有智慧,有能力计划以及预测未来。其次,商业生态系统与其他商业生态系统展开竞争。第三,商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创新,而自然生态系统仅仅是以生存为目的。Moore(1996,18)提出生态系统与社会组织的主要不同在于成员做出选择的有意识性。动物的确可以选择它们的栖息地、配偶以及行为。但是,在经济世界中,政策制定者、管理者以及投资者却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了解形势,预测不同选择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正是因为这些区别,要求我们进行商业生态系统分析时应持有更谨慎的态度。也正是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局限性的分析研究。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并不完全适用于商业生态系统。德国具有整齐划一、郁郁葱葱、铺天盖地的森林,但一位德国环保专家却认为虽然他们的环保是世界第一,但他们的环境并不好。因为,德国的人工林是在原生林被完全毁灭之后建成的,而事实证明,原生林是“活”的,具备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人工林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能独自经受风雨。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也具有类似的性质——自组织性。如果我们遵从这一原则,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区域市场的生存还是全球市场的生存都无需政府的干预。商业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涌现性以及协同进化可以很好的发展,这也正体现了它的适应性。但是实践证明,缺少政府的干预,往往会造成市场失灵、经济危机等严重后果。如今,“自然”、“生态”、“原生态”等等都成了褒义词,都成为和谐、美好、环保的象征。其实,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残酷的一面。对于一个物种是美好或必要的东西,对于这个物种的部分个体也许意味着死亡(比如狼之与鹿群和个体的鹿)。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看似残酷的事情,往往也有正面的效果。多少年来人们煞费苦心而且已经付出很大代价试图消除的沙尘暴、森林大火等等,其实也有重要的正面效果。沙尘暴净化空气的效果超过绝大多数人工的手段,森林大火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就更多了。浓烟覆盖在临近的地区,可以杀死森林中的一些病原体,因此间接保护了没有过火地片的森林;炽热的大火还烤裂了岩石,又为一些喜爱阳光的拓荒树种开辟了道路。扭叶松长有一种球果,被树脂所封裹,需要113摄氏度的高温才能溶化。而在寒温带的黄石高原上,只有森林火才可能达到这种温度。然而,商业社会不可能没有政府干预而实行纯粹的市场调节。由此可见,商业生态系统隐喻表现在我们不能简单地移植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及方法,而应当结合商业世界自身的特点展开研究。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商业生态系统是更加复杂的适应系统,具有自身的特性。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是系统具有强的生命力,具有能够抵抗各种干扰和破坏的能力。而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多种资源中提取竞争优势,在环境变化时有能力及时进行转变。还需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较高的生产率,一般以投资收益率来衡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任何一种商业组织的成功;二是缝隙市场的创造能力,即能否不断为新的公司创造利基市场以及机会。(M.Iansiti and R.Levien 2004)(22)从这三个方面,企业可以判断自身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以及不足,从而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因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标准仅部分适用于商业生态系统,并不完全。我们需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探讨商业生态系统。
注释:
①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World Resources 2000-2001:People and ecosystems:The fraying web of life.Report Series.41.[http://pubs.wri.org/pubs_pdf.cfm?PubID=3027]
②Kauffman,S.,The Origins of Order:Self-Organ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709.
③Strogatz,S.H.,'Exploring complex networks'.Nature,2001,Vol.410(8):268-276.
④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World Resources 2000-2001:People and ecosystems:The fraying web of life.Report Series.41.[http://pubs.wri.org/pubs_pdf.cfm?PubID=3027]
⑤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World Resources 2000-2001:People and ecosystems:The fraying web of life.Report Series.41.[http://pubs.wri.org/pubs_pdf.cfm?PubID=3027]
⑥Kauffman,S.,At Home in the Universe:The Search for the Law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Complex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321.
⑦James F.Moore,'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5-6).
⑧Moore,J.F.,'The Rise of a New Corporate Form'.Washington Quarterly.1998,Vol.21(1):167-181.
⑨Power,T.,Jerjian,G.,Ecosystem:Living the 12 principles of networked business.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392.
⑩Lewin,R.,Complexity:Life at the Edge of Chao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197-211.
(11)Power,T.,Jerjian,G.,Ecosystem:Living the 12 principles of networked business.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392.
(12)M.Iansiti,R.Levien,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13)Gossain,S,Kandiah,G,'Reinventing Value:The New Business Ecosystem'.Strategy & Leadership,1998,Vol.26 (5):28-33.
(14)Moore,J.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6:297.
(15)M.Iansiti,R.Levien,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16)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London:Macmillan,1990:154.
(17)刘健辉:《商业生态系统与种群和价值网络的比较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第12期。
(18)范宝群、王毅:《战略管理新趋势: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新战略》,《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第3期。
(19)王安民、吴建材、谢永平:《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机制的研究》,《电讯技术(工业工程版)》2003年第8期。
(20)Mitleton-Kelly,E.,'Ten Principles of Complexity and Enabling Infrastructures'.In Mitleton-Kelly,E.(eds.) Complex Systems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s: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ity Theory to Organizations.ELSEVIER 2003,ISBN:0-08-043957-8.
(21)Lewin,R.,Complexity:Life at the Edge of Chao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207.
(22) M.Iansiti,R.Levien,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