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到行动:成为“倾听着”的期刊编辑
余孟孟
(《新课程评论》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005)
摘 要: 期刊编辑是期刊在新的时代转型发展是否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期刊文章的质量、优化编辑出版的工作方式,期刊编辑需要一种倾听意识,它主要包括编辑对作者的倾听、对读者的倾听、对同事和同行以及其他人的倾听。通过倾听,期刊编辑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真实的声音,以及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从而对于建立稳定优质的期刊作者队伍,促进编辑效率和编辑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编辑;倾听意识;行动
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期刊编辑担负着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出版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是期刊在新的时代转型发展是否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期刊文章的质量、优化编辑出版的工作方式,期刊编辑必须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意识或职业意识。传统媒体时代特别注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新媒体时代又特别突出了媒介意识、经营意识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学生应全面准确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导的长期、稳定、制度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习实践和现代学徒制度。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突出职业导向,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互动,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之间实施全方位、深层次、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实,期刊编辑还需要一种倾听意识,它主要包括编辑对作者的倾听、对读者的倾听、对同事和同行以及其他人的倾听。通过倾听,期刊编辑的情感、心灵、创意等便能在编辑活动中很好地发挥出来,从而对于建立稳定优质的期刊作者队伍,促进编辑效率和编辑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另外,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期刊编辑的倾听提供了各种便捷条件。
一、倾听意识: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一种素养
从日常工作的外在行为来看,期刊编辑主要依赖的是眼,对作者来稿的审读、编辑、加工、修改等,无一不与眼睛相关。传统视野下,对于编辑各种能力的要求与评价也主要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说编辑的“眼力” “眼光”和“眼界”。这样,在编辑界便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视觉中心主义”。一味对“眼”的重视与强调,使编辑逐渐忘记或忽略了“耳”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出现了倾听意识缺失的现象。
比如,有的期刊编辑几乎完全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在实际工作中特立独行,很难或很少去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作者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意图也只是向作者传达文稿修改意见,并让作者按要求完成修改工作。还有一些期刊编辑虽然也会倾听他人的声音,但这种倾听只是做出一种倾听的姿态和样子,只是为了表面的谦虚和客气,才去做的。其实,是一只耳朵进去,另一只耳朵出来,没有对来自他人的声音有真正体会和理解。
可以说,倾听为期刊编辑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思路和模式,那就是从听觉的角度出发,建构出一整套丰富生动有效的交往技艺,从而打破传统编辑的“视觉中心主义”的交往模式。另外,倾听可以给期刊编辑和作者带来新的交往体验,这种体验是单纯文字交往所不能传达出来的,因为它往往渗透着情绪、感情、直觉、思想倾向、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因此更立体、更多元、更切身。可见,倾听意识应成为新时代每一个期刊编辑必备的素养。
然而,“编辑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主体活动,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尊重,是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与协商。”[1]一方面,倾听是在各主体之间真实具体的对话和交往中发生的;另一方面,倾听促进了各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有调查研究发现,“从时间数量上讲,倾听是人际口头交流中最重要的方式。”[2]另外,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协同能力,应善于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中,密切配合、相互帮助”,[3]这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倾听意识,因为一个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期刊编辑是很难和其他人进行较好的配合与协作的,而且,“相对于看来说,听所在乎的正是与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建设,它比看更能使人同对象结成亲密的联盟。”[4]
心理距离是以自我为中心,参照点为当下自我的直接体验,并具有空间、时间、社会、概率四种距离维度。[28]时间距离,指过去或者未来距离个体现在和目标事件之间的时间有多长;空间距离,指刺激物在空间上与个体间距离的远近;社会距离,指社会客体同个体之间亲疏或者明确性的程度;概率距离,指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发生,或事物多大程度上可能存在。
二、倾听什么:从信息获取到自我修养
由于取心直径已有要求,因此,根据式(1)通过减小岩样层与取样筒内壁间的摩擦系数延迟产生“桩效应”的时间来增加取样长度,从而达到提高取心率的目的。因此,采用耐磨减阻镀层防堵取样内筒[4],该内筒内壁光滑(表面粗糙度≤0.4 μm),其硬度接近硬质合金的硬度,可以同时满足减少岩样堵塞提高岩心采取率及增加取样内筒使用寿命的要求。
(一)倾听有用的信息
协会需要扮演的角色是,把行业可能遇到的情况、影响,发生的改变,可参考路径等告诉大家,做称职的“天气预报员”。至于具体怎么去做,还是要由企业自己做出判断。
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倾听具有鲜明的价值。通过倾听,人可以获取事物的相关信息,形成感觉、知觉、印象和判断。期刊编辑倾听作者、读者和同行,对于选材、策划、约稿、审稿、编校、装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通过倾听期刊编辑可以获得与编辑活动有关的各种资讯、信息、方向。比如在选题策划环节,编辑有意识地和作者等相关人员交流,倾听对方的观点,便能找到与选题策划相关的信息。每种期刊基本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办刊特色、内容风格、作者队伍,以及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圈子,只要编辑具有倾听的意识和能力,便很容易获得有助于选题的信息。
(二)倾听真实的声音
编辑在和他人进行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背后的东西。因为诉诸文字的内容和口语交流中的正式内容往往经过了人有意识的“装饰”和“美化”,从而隐藏了实际的意图、观点和情绪,而良好的倾听却能使编辑在对话过程中捕捉到对方真正的关键信息。比如,有一位教育期刊编辑在和一位专家级的读者就该期刊的内容进行对话交流时,这位读者先是对这个期刊的质量和品位表达了一番溢美之词,同时还说该期刊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准确、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位编辑通过用心倾听,从“严谨、准确、有很强的专业性”几个字,再结合这位读者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气,便读出了对方真实的想法,那就是认为这个教育期刊过于追求学术性,对教育实践的关照不够,与一线教师的生活和思考不够“亲近”。
(三)倾听自己的道德素养
期刊编辑在对他人特别是作者进行倾听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三、倾听行动:编辑在倾听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倾听不仅是向外求,同时也是向内求。期刊编辑在倾听外部的各种声音时,同时也要倾听自己的内心,通过倾听行为本身去了解自己的道德品格。因为倾听从外部来看是言说和对话的基础,但是从内部来看,却是培育以“听”为基础的“听德”。“‘听德’与人的自我修养紧密相连,它是人通过‘听’来‘修’,最终培养起‘德’的过程。”[5]一个愿意倾听作者、读者、同行,甚至其他人的编辑,在人格上往往更宽容、更谦逊、更友善、更懂得尊重。通过倾听,期刊编辑和作者、读者的需求、欲望、情感、想法相遭遇,编辑自我、冷漠的一面会因与他们的共情、共感而消失。倾听在客观上能唤醒期刊编辑心中的良知和道德感,能实现编辑品德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利于编辑活动的开展。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倾听对于期刊编辑的意义,有了倾听的需要后,“倾听什么”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也是编辑倾听能力的重要维度。那么,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编辑应该倾听什么内容呢?
(一)耳朵和其他感官的配合
倾听的主要器官是耳朵,然而却并不局限于耳朵。真正高效的倾听,其实是借助于倾听者的多感官来实现的,包括视觉、触觉、方向感觉等,可以说,人的倾听是一种全身心的生命参与。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编辑与作者、读者很容易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不管是真实的还是网络虚拟的,都可以实现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多感官参与的倾听方式,更能强化倾听的效果,更能加强倾听者与被倾听者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
从一定程度上讲,编辑对于作者的文稿具有“生杀大权”,期刊编辑更是如此。长此下去,有些编辑难免会养成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作风和性格,失去了谦虚学习的态度,更难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然而,真正优秀的编辑、真正成功或正在走向成功的编辑,“每时每刻都在向作者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编辑学习”,[6]而且,“在新形势下,编辑只有及时更新现有知识,多从网上学习,多向书本、同行、实践、市场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技能和信息,才能适应出版物市场发展的需求,为读者受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7]因此,学习应成为编辑的日常生命状态。编辑只有牢牢树立起学习的心态,才能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三)要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
价值系统决定着人的决策方向和行为选择,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会打上价值观的烙印。对于编辑和出版活动而言,编辑自身的价值观对其“具有主导性的‘全渗透’。具体而言,从出版意义和价值的确定到出版内容的筛选,从出版方式的采纳到结果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编辑的主观意志”。[8]比如,如果一个编辑认为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是编辑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他就会在工作中处处从专业理论和教条出发,从自己的一己之见出发,就很难倾听他人的声音。再比如,对于出版物的价值,重要的是保存文化还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当编辑对此持有不同的观念时,编辑对于倾听他人的意愿和主动性也会有所不同[9]。
倾听意识和能力对于期刊编辑的工作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用“倾听之眼”来看,编辑的过程也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而且主要是编辑对作者心灵、思想和观点的倾听。从这个意义上讲,期刊编辑就不只是“审阅者”,更是“倾听者”。
参考文献:
[1]黑晓佛.从编辑的主体间性透视编辑活动的本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06-109.
[2]【美】安德鲁·D·沃尔文,【美】卡罗琳·格温·科克利.倾听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3+69-70.
[3]沈广斌.论社会科学期刊编辑主体的协同意识[J].编辑之友,2019(5):81-87.
[4]路文彬.视觉时代的听觉细语—20世纪中国文学伦理问题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9.
[5]伍龙.“听”的哲学意蕴——以与“聽”“声”“人”的关系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5.
[6]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78.
[7]薛志娟.规则和德性相统一: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可能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8(2):76-78.
[8]张海芸.新形势下编辑的学习意识浅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94-96.
[9]于媚.编辑主体价值观对出片反文化的影响[J].编辑之友,2016(2):79-83.
中图分类号: G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2-0084-02
作者简介: 余孟孟,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研究方向:教学理论、期刊编辑学。
标签:期刊编辑论文; 倾听意识论文; 行动论文; 《新课程评论》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