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工业企业问题问卷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卷调查论文,工业企业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开始,根据党中央和国家院指示精神,为了摸清国有工业企业的现状,我们组织了对“国有工业企业问题”的重点问卷调查。问卷的加工整理工作已经完成,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调查包括调查问卷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两部分。调查对象是国有工业企业,填报对象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考虑到国有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且有行业和地域代表性等因素,我们选取了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江苏、湖北、四川、上海、天津、福建、山东、广东等13个省市作为调查点。共发放调查问卷1690份。到8月底止,分别回收有效综合调查问卷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表1272份和1270份,回收率分别为75.3%和75.1%。
从企业隶属关系分布是:中央属企业119家,占9.4%;地方属企业1058家,占总数的83.2%;其余未注的隶属关系的95家,占7.5%。
从企业规模分布看:大型企业43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4%,中型企业641家,占50.4%,小型企业共129家,占10.2%。
对问卷汇总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很大提高,企业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根据市场经济要求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用工自主权仍难以运用,企业冗员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自有流动资金比重偏低,已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目前,资金短缺、机制问题和历史债务问题是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三大问题。这些结论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评价,也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仍可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和宏观调控部门研究企业问题时的重要参考。
一、企业在生产经营和人、财、物的使用方面的自主权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权力,特别是人事权力应用起来难度较大。
1.企业在人事管理权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大多集中在中层以下(包括中层)干部。
近年来,企业领导对干部的任免权有了较大改善,企业主管领导能够较容易地调整其中层及中层以下领导班子,但厂级领导班子的调整仍有一定难度,大多数仍由上级主管部门调配。在回答“你是否撤换过贵企业的干部”时,87.6%的企业回答曾“撤换过”,其中,866家企业撤换的是中层及以下领导干部。
企业的用工权力相对于改革初期大大增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拥有或基本拥有用工自主权。但是,受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企业真正行使其“裁员权”时仍有较大阻力。关于用工权力的自由度问题,64.9%的企业“解雇或开除过职工”。在没有解雇(或开除)职工的410家企业中,究其原因,回答“有权,但很难运用”的有321家企业,占78.4%。部分企业反映:企业在使用“用工权”时是很谨慎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除职工。即使如此,往往还由此带来许多诸如被开除职工在厂门口或到企业领导家中闹事、上级领导施加压力等麻烦,甚至个别单位的工会、党委也为被开除职工争取“主人翁权力和地位”。
2.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较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决策、产品定价和销售方面都有了较为充分的权力。目前,国家对企业的限制(指令性计划)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及其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指令性计划的内容也由传统的过于注重实物量指标而转为注重经济效益的价值指标。
关于“目前国家(含各级管理机关)对贵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无指令性计划”的回答,半数以上企业回答没有。在回答有指令性计划的486家企业中,“燃料、动力供应”方面的企业有94家;集中在“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价格”方面的有144家企业;选择主要集中在“企业完成产值”方面的有248家企业。而关于“目前国家(含各级管理机关)对贵企业产品有无指令性计划”的调查结果,80%的企业回答是否定的。但在回答有指令性计划的254家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认为政府对其指令性计划无必要的保障措施。
关于“贵企业领导是否作过较大的投资决策”的调查结果,占被调查总数的85.6%的企业回答是肯定的。其投资领域分别是“本企业更新改造”(676家)、“本企业基本建设”(265家);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228家)、“自筹资金”(861家)。在回答没作过较大的投资决策的136家企业中,回答“无权力”和“有权,但很难运用”的企业分别占29.4%和28.7%,回答其他原因或拒绝回答此问题的占41.9%。
关于“贵企业产品销售权的拥有度”的调查结果,94.7%的企业回答说“基本拥有”,只有3.7%的企业回答说“不拥有”。在回答“产品销售定价权的拥有程度”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9.8%的企业回答“基本拥有”,8.7%的企业回答“不拥有”,另外20家企业回答其他或回避此问题。
二、企业资金紧张,自有流动资金比重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但大部分企业过分注重外部环境的改善,极少从企业内部寻找原因。
1.关于企业流动资金问题,我们从企业贷款和自有流动资金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比重普遍偏低,而银行贷款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影响和银行贷款效益的利益驱动,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造成企业资金相对比较紧张。
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调查,74.5%以上的企业明确回答“不能满足”,回答“基本能满足”和“能满足”的企业只占23.7%。
多数企业的自有营运资金即自有流动资金不足,占流动资金总额的比重大多在10%以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来维持(见表1)。
表1: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流动资金总额的比重
10以下% 30以上%
绝对数889 271
百分比70.621.3
2.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出台,已经把传统体制下收上来的本应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下放给了企业。目前,政府对一般企业的指令性计划已经取消或基本取消,企业已基本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其生产活动。因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已大大减少,主要集中在军工、能源工业方面的企业。
对“贵企业目前有无政策性亏损”的调查,70%以上的企业明确回答目前企业无政策性亏损,有政策性亏损的企业只有246家,但半数以上的企业政策性亏损占其亏损总额的比重超过30%。
3.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在自主权扩大的同时,各种负担日益加重:原有的历史债务包袱依然继续背着,新的相互拖欠不断升级,加上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摊派、集资和费用,企业难以全力以赴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从对“近一二年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与否”的调查结果表明,占样本总量的80.4%的企业近年来负担加重,只有4.1%的企业回答减轻(见表2)。
表2:近一、二年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与否
加重
无大变化
减轻
绝对数 1022 17852
百分比 80.4 14.0 4.1
三、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化和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四自”能力和法人地位逐步加强,大部分企业已走上市场,并能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但企业设备老化,人才、技术缺乏,资金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1.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企业权利的逐步落实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化,多数国有工业企业已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新产品开发能力大大增强。86.2%的企业在90年代开发过新产品,而且,新产品的产值多超过10%;在没有开发新产品的企业中,70%以上属目前尚无力开发,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多数企业规模效益偏低,缺乏名牌产品。对“贵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平平(见表3)。
表3:贵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强一般较弱
绝对数452 684106
百分比 35.553.8 8.3
2.企业设备
企业技术装备陈旧,机器设备严重老化,这既是目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又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对“企业主要技术设备的新旧程度”的调查表明:目前,企业八成以上的主要技术设备没有达到80年代国内水平的企业达38.3%,七成以上的主要技术设备没有达到60年代国内水平的企业占21.1%。
四、国有工业企业冗员过多,是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有工业企业冗员多,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又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是,需要依靠法制的保护和职工个人的配合。建立健全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企业冗员问题所必需的。
1.冗员问题亟需解决
多数企业认为:冗员问题是企业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政府不必为国有工业企业创造任何特殊条件,也无需给其它权利,只要允许企业裁减20%的职工,企业就会活得好,如果裁掉30%更好,10%也可以。如果以20%推断,全国大约有900多万国有工业企业单位的职工需要重新安置就业。
2.解决被裁减职工的出路要多方配合
多数企业认为:社会能接纳为最好,如果由企业自己解决,则“创办第三产业”为第一选择,其次为“组织培训继续上岗”(见表4)。
表4:你准备怎么解决被裁职工的出路(第一选择为)
创办第三产业发70%的工组织培训 只能推给
资自谋出路
继续上岗 社会
绝对数 874 337 426 277
百分比 68.7 26.5 33.5 21.8
五、目前影响企业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资金、机制、债务负担三个方面。
对目前困扰企业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资金问题、机制问题、历史债务包袱、产品销路不畅、社会负担、原材料供应不足、机器设备老化、运输条件差等。其中,资金紧张、机制转换慢、历史债务负担重是目前困扰企业的三大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