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性”一词的用法分析论文_罗璇

“索性”一词的用法分析论文_罗璇

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050024

摘要:分析“索性”在近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选取带有“索性”的句子,从词性、语义、语法等方面考察其用法,讨论语义内涵、指向与语法特征、篇章位置、衔接功能。

关键词:索性;副词;语义;语法

《汉语大词典》对“索性”解释:“(1)亦作索兴。干脆;直截了当。(2)索性。” [1] 而对 “干脆”的解释为:“(1)简单爽快;直截了当。(2)索性。” [1]采取了同义互训的方式。“索性”和“干脆”在词义上有共通之处。“索性”和“干脆”多可替换。例如:

1、他索性一手抓住水草,一手握成拳头向上用力砸去。/他干脆一手抓住水草,一手握成拳头向上用力砸去。

在例1中“干脆”和“索性”的相互替换后,句子的意思和情感色彩没有发生改变。“索性”与“干脆”都用来修饰“抓”的动作,并且体现出做出这个动作的直截了当。但在部分语句中无法用“干脆”替换“索性”:

2、她心灰意冷,又气又恼,索性一扔笔,纵声哭了出来。

3、教授索性一拍胸脯,说:“如果你相信我,我愿意参加你们的行动。”

在例2和例3中如果用“干脆”替换“索性”就会造成语句不通顺句子的情感色彩也会发生改变。由此可见,“索性”与“干脆”依然存在语义与用法上的差异。也体现了词典对“索性”与“干脆”互训的解释存在不当之处。本文通过检索现代汉语语料库,就“索性”用例的句子,对“索性”一词进行深入探究。

一、“索性”的词性

“索性”的词性从古至今,经历了历时变化。在现代汉语的用法中,“索性”的词性被认为是副词。通过对“索性”一词的历时考察,就词性而言“索性”有形容词性和副词性两种用法。杨荣祥认为副词“索性”是由形容词发展而来的。[2]例如:

4、曾点言志,当时夫子只是见他说几句索性话,令人快意,所以与之。(朱熹《朱子语类》)

5、慧娘料是隐瞒不过,想道:“事已至此,索性说个明白,求爹妈辞了裴家,配与玉郎。(冯梦龙《警世恒言》)

上述例4中可以看出“索性”具有形容词性,“索性”修饰名词“话”,此句中的“索性”有“干脆”的意义,在句中做定语。例5中“索性”具有副词词性,“索性”修饰动词“说”,在句中做状语。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索性”具有两种词性,分别是:形容词词性和副词词性。到了现代汉语中“索性”做定语的用法逐渐消失,“索性”只保留了副词性用法,在句中充当状语,并且不能受到程度副词修饰。

二、“索性”的语法意义

(一)表示宣泄情感,行为放纵

“索性”的语法意义体现在具体语句中主要表现为,“索性”后的行为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这种行为不受自我控制,是自然流露。例如:

6、他不问则已,他一问之后,梅丽索性哭得息率有声。(张恨水《金粉世家》)

7、咱们如今索性闹一闹,大伙儿到法场上去拼一拼。"(曹雪芹《红楼梦》)

在例6中“索性”后的“哭”是“梅丽”个人情感不受到约束,无法控制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例7中“索性”后的“闹”事“咱们”由于某些原因而不顾后果做出放纵的行为。

(二)表示性情耿直,说话直率

“索性”在句子可以表现说话者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太田辰夫认为“索性”中的“索”来源于“绳索”中的“索”。从“绳索”的固有特征“直”引申出“索性”在具体语句里也表现性情的耿直,说话直率。

8、既然不认识,我无能为力,索性一概不管,听之任之。(季羡林《完全解放》)

9、博如道:“索性三言明了,就好动手办事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在例8中主语“我”不做过多的解释“索性一概不管”,表现了“我”性情耿直,做事的行为也是直截了当的。在例9中用“索性”修饰“明了”,表明说话者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尽快说明事情,说话做事不拖泥带水。

(三)表示选择的果断性和彻底性

在“索性”句中如果具有选择的范围,说话者“其行动的结果显得彻底、利索。”[3]说话者的选择往往都是果断的抉择,这种选择也是会带有彻底性,不可逆性。例如:

10、那么,索性让他对于她的爱情继续发展下去,向她自白吧。(巴金《灭亡》)

11、我索性不再伤脑筋了,居然也能做到面对众人检讨时“脸不改色心不跳”了。(陈忠实《蓝袍先生》)

在例10中“索性”后的行为是说话者是可以做出选择后的,而在选择后做出的决定是让“爱情继续发展”。说话者选择是果断的,其结果也带有不可回转的彻底性。在例11中“索性”说话者“我”的选择是“不伤脑筋了”的行为是果断的,毫不犹豫的。

(四)表示结果的无奈性和极端性

在具有选择行为的“索性”句中,“索性”后的结果大多都是表现说话者选择后的无奈行为,这种行为也常常带有极端性。例如:

12、黄索性不再问到底是什么,就信步随着他走。(许地山《铁鱼的鳃》)

13、我看你俩连人家的馊饭也没资格吃,索性上吊算了,免得浪费农夫辛勤工作的米粮。(席绢《巧妇伴拙夫》)

在例12中因为行为发出者“黄”在“索性”后选择的结果是“不问”,不再追究其中的原因,直接发出“随着他走”的行为。“不问”是选择无奈的结果。在例13中是说话者“我”认为“他俩”应该“上吊”,这是“索性”后选择的行为是极端消极的无奈结果。

三、“索性”的语法特征

(一)“索性”只能修饰动词性短语

14、他说着,藐视地对那茫茫田野瞥了一眼,弯下腰,拿起一根枯枝插入水中,仔细地察看水的深度,估摸了一阵,索性跳到冰凉彻骨的泥水中去了,伸手抓起一把湿土捧在手心上。(张抗抗《分界线》)

15、他走了一会,索性下定决心一路走到底,看看究意是如何变化。(古龙《金刀亭》)

在例14中主语“我”发出“跳到”的动作,“索性”修饰的成分“跳到”属于动词性结构。在例15中主语“他”发出“下定决心”的动作,“索性”修饰的成分也属于动词性结构。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索性”具有副词词性,在具体语句中只能修饰动词性短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索性”后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16、乃武这时已横定了心,索性不言不语。(方艾《杨乃武与小白菜》)

17、到了后来,人就哭不动了,索性不再哭了。(阎连科《日光流年》)

18、索性闯一闯,幸亏己无亲人,无牵无挂,合同细节还令子佳满意。(亦舒《变形记》)

在“索性”句中的具体用例中,“索性”后的动词短语往往是三种复杂形式。如在例16中“索性”后接的动词短语是“不言不语”,“不+动词”的形式属于否定副词加动词的例子;例17中“索性”后接的动词是“哭了”,属于“动词+了”的形式;例18中“索性”后接动词短语“闯一闯”,属于动词的重叠形式。由此可以看出“索性”后的动词通常是复杂形式,不能是光杆动词。

(三)“索性”后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19、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这算吹了,自己亦免做骗子。(钱钟书《围城》)

20、后来看他行径,晓得不了不住,索性不来管他。(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在“索性”的具体用例中,“索性”后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其后往往带有宾语。例19中“索性”修饰及物动词动词“杀”,“把价钱杀得极低”中动词“杀”其后宾语“价钱”是前置的;例20中“索性”修饰及物动词“管”,其后的宾语是“他”。

四、“索性”的篇章位置与衔接功能

(一)“索性”的篇章位置

“索性”常常出现在主语之后,通常紧跟主语,在句中做状语。但在具体的“索性”用句中,“索性”前也可以省略主语,“索性”后通常直接加动词性结构。在所调查的语料中,也有少部分句子中“索性”后出现逗号与后文隔开,去掉逗号对文章的意义无影响。例如:

21、我索性跑出屋,来到大街上。(肖复兴《中学生梦幻曲》)

22、到了七三年,索性把这家餐馆送给了我。(海岩《我的孩子,我的故乡》)

23、上官公子一时想不出该镟掉他的哪一部分器官,索性,斩了他吧。(莫言《丰乳肥臀》)

在例21中可以看出“索性”出现在主语“我”后,在句中做状语。“索性”后直接跟动词“跑出”,无其他修饰成分;在例22中“索性”前省略主语“他”,虽然“他”在句中没有出现,但是通过句意也能判定,“索性”前省略“他”;在例23中,“索性”后加了逗号,与后文隔开,逗号只起到了停顿语气的作用。去掉逗号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原文也可以改为“索性斩了他”,因此逗号无意义。

(二)“索性”的衔接功能

通过研究可以把“索性”句分为三段:A+B+索性C。其中A表示行为者先行行为或者是预期行为。这种先行预期行为有时可以实现,有时无法实现。B表示行为者在发出行为前具有原因或者条件。C表示行为者做出选择后的行为结果。在“索性”句中,在这三者同时出现时,A,B,C前也会出现关联词,联结整个句子。史金生认为其基本语义结构为:(先是)A+[(但是)(因为)B+(所以)(就)索性C]。[4]例如:

25、这时的鸟全是由北来向南去,天还不算冷,他们索性在野地里多游玩几天,有的不幸就在此时遭了祸,捕在笼里,从此停留在北地,也许就是一生。(张玄《院子里的树》)

在例24中,鸟是整个句子中的行为发出者。A是“鸟全是由北来向南去”,表示行为者的预期行为,这种行为是会发生的。B是“天还不算冷”,表示行为发出者发出某种行为拥有的条件。C是“多游玩几天”后造成的后果。“鸟”“索性”后的行为是直率的。

但是有的句子中也有省略A,直接使用“B,索性C”的格式。例如:

25、两个自量实在分撇不开,索性一同去吧,便搭下一趟的船动身。(叶绍钧《倪焕之》)

26、老石匠心又动了,索性不如当块石头;既不怕太阳晒,又不怕云彩遮,更不怕大风刮。(从维熙《北国草》)

在例25中,B是“两个自量实在分撇不开”,表示行为发出者做出选择的原因。C是“一同去吧”,表示行为发出者做出选择后的结果。在本句中由于“分撇不开”的原因,造成“一同去”的结果。“索性”具有无奈性,由于原因而不得不做出的行为选择。在例26中,B是“老石匠心又动了”,表示老石匠选择“不如当块石头”的原因。C是“不如当块石头”,表示老石匠选择的结果,是期望的状态。

有的句子中省略B,直接使用“A,索性C”的格式。例如:

27、大家不约而同地聚过来,有些人索性坐到矮墙上去抹肥皂、搓背。(赵大年《记忆的珍珠》)

在例27中,A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聚过来”,表示预期行为,也是已经发生的行为。C是“坐到矮墙上去抹肥皂、搓背”,表示“有些人”发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本句中出现了先行行为与“索性”后的结果,其中省略B的部分是造成C结果的原因或者条件。“索性”具有果断性,由于省略的原因,而及时选择的行为结果。

有的句子中省略A和B,直接使用“索性C”的格式。例如:

28、他索性站住了,探身朝镜子里端详着自己。(谌容《真真假假》)

在例28中,C是“站住了”,表示“他”发出的动作结果。“他”发出“站住了”的动作是为了“端详自己”。在本句中,索性前省略的A、B两个部分,阻挡了“端详自己”这个动作的发出。“索性”具有彻底性,以便实施期望的动作或者结果。

五、“索性”的语义指向

“索性”是一个单项双指的副词。在带有“索性”的句子中,“索性”既指向主语,也指向整个谓语。例如:

29、他激怒地把烟管向旁边一丢,跳起来,索性直着眼连动也不动地望回去。(丰子恺《缘堂随笔》)

在例29中“索性”既指向主语“他”,也指向谓语“直着眼连动也不动地望回去”。“索性”指向的谓语不仅是句子的谓语“望回去”,而是指向“索性”后的整个谓语部分。在“索性”句中,有时省略主语,根据文意可以判断出“索性”指向的主语部分。

六、结语

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副词“索性”既表示说话者宣泄情感无拘束,行为放纵,也可表示性情耿直,说话直率。“索性”后选择是果断的、彻底的,其结果是无奈的、极端的。“索性”只能修饰动词性短语,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并且不能是光杆动词。“索性”出现在主语之后,在句中做状语。“索性”出现在主语之后,在句中作状语,“索性”前的主语也可省略。“索性”的语义指向既可以指向主语,也可以指向整个谓语。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2]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王群力.“索性”的历时考察:功能演变及语法分化 [J].沈阳:辽宁大学学报,2006(5).

[4] 史金生.“索性”的语篇功能分析[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论文作者:罗璇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  ;  ;  ;  ;  ;  ;  ;  

“索性”一词的用法分析论文_罗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