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第五小学 太和 236600)
部编一年级上册教材按照主题单元编排学习内容,首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我上学了”为主题进行入学教育,接着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能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让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4个课文单元大体围绕“自然”“想象”“儿童生活”“观察”等主题共选编14 篇课文。教科书安排了一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小蜗牛》。下面我以《小蜗牛》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部编一年级上册的课文教学。
一、教材解读
《小蜗牛》是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观察”这个主题编排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3篇课文。这些课文都以动物为主人公,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教学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信息和大家交流;另一教学重点是借助课文图画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连环画课文图文对应的特点,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图画猜猜不认识的字。
《小蜗牛》这篇童话,主要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展现故事。蜗牛妈妈建议小蜗牛到树林去玩,由于小蜗牛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课文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蜗牛爬得慢的特点。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不断反复。这种不断复现的语言形式,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蜗牛》是本册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文章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有4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机灵活泼,天性爱动,喜欢探索未知,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善于观察,乐于奇思妙想。并且学生认识了一些汉字,掌握了简单的拼读识字方法,具有初步的观察、阅读、表达等能力。但是受知识面和识字量的限制,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等方面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和锻炼,由于年龄特点自制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直观、灵动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观察点和关注点,培养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玩、吧”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会写“对、妈、全、回”4个生字。
2.借助课文图画和生活经验,读懂童话内容,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方法
1.图画法:利用画简笔画、书中的图画等,比较直观地认识事物及汉字。
2.比较法:对于文中的形近字“芽”和“呀”、“吧”和“爬”,在学生进行比较、观察中辨析差异,结合生活经验加以区分,渗透识字方法。
3.猜读法:引导学生利用连环画课文图文对应的特点,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猜读不认识的字,让连环画课文达到绘本教学的效果,以此来拓宽孩子的阅读渠道。
4.合作交流:通过同桌之间合作,相互交流,将学习中的问题明晰化,逐步培养孩子合作互助的意识。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以拍手唱《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欢快的歌曲,抛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黄鹂鸟为什么笑呀?在孩子们介绍对蜗牛的了解时,我随即画出蜗牛的简笔画,再板书课题:小蜗牛。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将图画和文字之间建立起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借助图画进行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学生是比较熟悉蜗牛的,自然就能说出对蜗牛的一些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巧妙结合起来,还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启发思考,引出方法。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一定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引导学生比较这一课和前面学习的课文,发现它们的差异,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精美的插图识字读文。学贵得法,凭借文本资源,争取能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三)借助插图,猜读文意。
从一年级起步,开始去渗透段落意识,先让学生数一数自然段,用笔标出来。借助文中插图,大致知道课文的主角,它做了什么事。 教学时,依托文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猜读识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认为在孩子识字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失为很好的举措。
(四)引导观察,图画识字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画,学生观察交流建立图文之前的联系,通过贴“蜗牛”“小树林”图片,比较直观理解“旁边”一词。
结合图画识字、理解词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很适合低年级的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蜗牛”“小树林”这两个词语贴在图画的对应位置,引出生字“住”,然后图文对照朗读第一自然段,把词语图片放在小树林旁边,从而比较直观地理解“旁边”一词。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地图文对应认识生字和词语,而且通过动手贴图片的方式还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抽象词语“旁边”的意思,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展示第二幅图,训练学生说说小蜗牛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进行试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品读词语,区别形近字“芽”和“呀”,“吧”和“爬”,这一教学,我们重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比较中辨析字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区分。其实这就是对学生渗透辨析形近字的方法,授之以渔,学以致用,能为今后减少错别字奠定基础。
3.读好人物对话,规范书写田字格中的“对”和“妈” 。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的放矢,不仅落实好在教师指导下的写字练习,而且书写注意的要点,不只由教师提示,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习得了一些书写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练字效果。人物对话是本课语言的一个特点,分角色合作朗读需要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进行落实。课堂上,引导学生明确角色,细化规范步骤,做到“倾听”“帮助”“进步”,落实具体要求,使合作学习不流行于形式且富有乐趣,感受合作的默契和快乐。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朗读有了感情变化,有动作演绎,更有了心理感受,让抽象的文字鲜活了。
(五)带着疑问,课下探究。
课外是课堂的延伸,课虽止,而孩子们的思考和探索的脚步并没有戛然而止,带着未知和疑问走出课堂,在课下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孩子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的方向。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教学缩影,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的知识框架。本课板书设计体现图文结合,以简笔画画出本节课的内容,形象生动,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紧扣本节课教学借助插图学习语文的优势。
春天:小树发芽(图片) 夏天: 摘草莓(图片)
六、我的思考
在反复斟酌、品味文本过程中,《小蜗牛》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一)课堂上以童话角色称呼孩子。用童话角色“小蜗牛”称呼孩子们,无形中就让学生融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更利于他们去体悟课文的语言,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一系列儿童语言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品读,也创设了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带来的便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轻松、愉快的状态。
(二)利用好文本插图。这种思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课件成为课堂的抓手,文本上的所有内容都搬迁到课件展示,炫目灵动的声光电网刺激着孩子的感官,看似调动了孩子的兴趣,而实际是浮光掠影。学习了课文,孩子找不到字词句藏在哪一自然段、哪一句话里,精美绚丽的插图成了摆设被冷落,图文对应又怎能完美契合呢?二是绘本教学的推广,开始接触绘本满是新奇,使用部编一年级教材过程中,我突发奇想,编者设计图文并茂的教材,不就是现成的绘本,何不利用教材中的图画,落实孩子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抓语言表达特点,发挥图画优势。《小蜗牛》一文叙述顺序明朗,语言表达形式单纯,在前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扎实训练、渗透学法,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借助图画进行自学或者合作学习。我在前面教学“拔萝卜”时,发现语言特点,引导孩子看插图叙述故事,在愉悦的学习中习得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和想象。所以在《小蜗牛》的第二节课教学中,就落实利用插图识字学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达到“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我的几点困惑
(一)对部编教材融入的创新之举,领悟不够透彻,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准确地融会贯通,有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运用图画猜读、看图识字的能力,对于语言基础、阅读能力强的同学比较有效,相对语言发展缓慢的学生,还是比较吃力的。
(三)图文巧妙结合,在实践中达不到极致,需要不断摸索、尝试中去追求完美。 因为理念,我们思索、探讨、追求……
论文作者:闵月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图画论文; 插图论文; 小蜗牛论文; 蜗牛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