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儿一科 新疆 博乐 8334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近期我院儿科收治的156例需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由电脑自动执行,任意78例患儿为A组,选择传统护理,剩余78例患儿为B组,选用传统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比较观察两组在护理治疗中的依从性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A组依从率为78.2%,B组依从率为91.0%;A组满意率为82.1%,B组满意率为96.2%。B组两组数据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较高,较传统护理能明显提高小儿治疗依从性,改善小儿及其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297-02
小儿活波好动、语言沟通能力差、自身免疫不完善、多为独生,是临床护理中的常客和特殊群体,其疾病护理是医护工作中的难点,对护理工作具有较高质量要求[1]。为了及时减轻小儿的疾病痛苦,消除家长的担忧,本文结合本地区的多民族特色,在小儿传统护理中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取得较好护理效果,现就具体内容做下述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长同意,抽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56例患有肺炎、腹泻、肾病、脑炎等需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跨度在1~12岁,年龄均值为(4.2±2.6)岁,患儿男女性别比为1.2:1。研究分组采用随机原则由电脑自动执行,任意78例患儿为A组,选择传统护理,剩余78例患儿为B组,选用传统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两组基础资料基线分布均匀,可做后续对比研究,P>0.05。
1.2 护理方法
A、B两组在小儿的疾病治疗中均行传统护理,传统护理包括入院病历及护理病历填写,定期测量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各项指标,住院环境介绍,药物给予和更换,饮食营养搭配供给,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定期巡视病房等。B组在传统护理的同时加入肢体语言沟通,其具体方法:肢体语言沟通主要是指个人的动作、仪表、姿势、服饰等等,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需善于观察,及时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肢体语言并作出适宜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向患儿及其家属了解和检查病情的时候应面带微笑、态度友善地仔细倾听,语气轻缓、从容不迫、目光正视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如患儿有恐惧和抗拒等肢体动作,医护人员可先握住小儿的手进行语言安慰,适时做些搞笑的动作分散患儿注意力,操作应动作快、下手轻、处理准,操作完成后,除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外,还可以抚摸小儿脑袋及竖大拇指进行肢体上的表扬和安抚,如后续出现腹部不适、头痛等让小儿烦躁不安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轻抚患儿额头,来回抚摸腹部等来缓解小儿不安情绪和身体不适。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在护理治疗中的依从性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依从性记录于每次对患儿给药、换药、各指标检测等护理操作记录,护理满意情况调查用院内自制量表发放给患儿及其家长共同评价。
1.4 统计方法
整理护理记录和量表评价两组数据,均纳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患儿例数、依从率和护理满意率的描述以n和%表示,组间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的产生以P<0.05来描述。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
对护理记录做统计分析,A组依从率为78.2%,B组依从率为91.0%。两组数据比较,B组小儿依从性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
2.2 两组对护理满意情况
统计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A组有很满意28例,满意36例,不满意14例,满意率为82.1%,B组有满意49例,满意26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为96.2%。两组数据比较,B组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P<0.05。
3.讨论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特别的时间,面对特殊的群体,语言却变得不那么好沟通,例如患病的小儿群体,其自主意识不健全,治疗依从性差,面对小儿护理治疗时的排斥、哭闹和恐惧等表现,护理人员用语言无法及时和小儿沟通、交流,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易出现焦急和愤怒情绪,此时容易出现医患纠纷,不利于小儿的疾病治疗和良好医疗环境的保持,特别是我院地处新疆,多语言的少数民族患儿较多,护理治疗时语言沟通更为不利,因此,探寻与多民族小儿群体更为有效的交流方式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肢体语言即身体语言,亦称姿语,是副语言的一种类型。其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来表达或倾听。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小儿由于年龄、民族、疾病等因素,在护理治疗中无法及时完整的表达出自我意识,多以排斥、哭闹、恐惧等来表达身体上的不适或不愿治疗。此时护理人员通过温和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态度,使小儿感受到类似母爱般的关怀,情绪可得到暂时稳定,护理人员通过握住小儿的手、轻抚额头、按摩腹部等动作安抚了小儿身心,偶尔的搞笑动作,可以引起小儿的关注,此时轻、快、准的执行护理操作,使得小儿的护理工作可以快速完结,小儿身体感知痛楚小,无太多吵闹情况,家长也颇感满意,多次的愉快护理治疗,增加了小儿及其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后续的工作中小儿愿意听从护理人员,也爱与之互动,护理工作操作顺利、愉快,整体的护理满意率不断提升。
本文中,在传统护理的同时加入肢体语言沟通的B组其护理依从性和护理满意情况均明显优于仅采用传统护理的A组,研究所得结果与王小梅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接近[2]。因此,笔者认为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较高,较传统护理能明显提高小儿治疗依从性,改善小儿及其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3):77-78.
[2]王小梅.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13):379-381.
论文作者:孟颖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肢体论文; 语言论文; 满意论文; 两组论文; 传统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