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大中型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政权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生产
是任何社会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离开
生产力的增长,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也就不能进步。因此,一个国家
如果忽视和放松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济工作,就势必会削弱和动摇国家
政权赖以维系的基础和依托,导致社会生活的混乱和各项事业的失败。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固然有赖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的发展,但归根结蒂要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靠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
障。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责无旁贷地承担着
高度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责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
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目前全国乡及乡以上分行业工业产值中
,采盐业的64.9%,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的60.8%、烟草加工业的91.6%
、纺织业的44.3%、化学纤维工业的82.1%及医药工业的54.3%,均为
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创造,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丰富和方便人民的生活发挥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了社会主义政权的领导力量。我国是工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社会生
活中的影响举足轻重。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集中了人数重多的产业工人,
工人阶级是国有企业的主人,他们当中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必须依靠的力量。大中型企业搞得如何,不仅
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到职工的生产和生活。大中
型企业搞好了,具有活力,经济效益上去了,就会稳定职工的情绪,改
善职工的生活,使职工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促进社
会的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对国民经济的
发展有着强大的定向作用。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主要标志,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又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大中型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决定着全民所有制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沿
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大中型企业活力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
了,就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增强凝聚力,就能坚定广大人
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增长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自1980年以来,
国有企业(其中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乡镇
企业和其它非国有制企业。从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结构来看,1993年
与1980年相比,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
原来的76%下降到48.3%,13年间下降了27.7个百分点,而集体工业企
业的比重则由32.4%上升到38.2%,其它包括“三资”、个体和私营等
工业企业的产值从无到有,其比重已占13.5%。1993年国有工业的增加
值比上年增长14.4%,集体工业增长28.5%,乡镇工业增长40%,“三
资”等工业增长48.8%。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不仅增长速度缓
慢,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同样投入100 元固定
资产,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利税比国有企业高出1.12倍。与自己的过去相
比,国有企业1985年资金利润率是13.2%,1993年下降到2.7%, 呈逐
年递减趋势。增长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低下的直接结果便是企业亏损面
增大。到目前为止,在全国13400多个大中型国有企业中, 亏损面高达
35%,还有30%的企业微利或潜亏,只有1/3的企业效益较好。 这使得
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产品质量差,企业间债务拖欠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估算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市场畅销的产品只占58.5%,在国际市场上畅
销的只占出口产品的51%,真正有竞争力的只有25%左右。由于产品质
量差、品种少、新产品开发慢,致使大中型企业竞争能力大大下降,市
场占有率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大中型企业的利税实现。同时,企业间
的债务拖欠也相当严重,“三角债”使企业相互困扰。据有关资料介绍
,目前企业间的债务拖欠达2700亿元,而在企业“三角债”的链条上,
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一方面使效益差的企业拖累效益好
的企业,同时也使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受到影响,这又直接使大中型
企业陷入困境。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税费负担重,各种摊派多。国有大中型企业
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对国家财政负有很大的责任。但由
于来自各方面的“苛捐杂税”和社会义务太多,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包
袱沉重,不堪重负。企业负担过重,首先表现为国有企业的税利水平大
大高于非国有企业。据统计,1993年在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
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占69.4%,上缴利税占76.8%,相应地非国有工业
企业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0.6%和23.2%。按单位产值计算,国有企业每
单位产值的利税相当于非国有企业的2.3倍。另外,1994 年实行金融财
税体制改革,由于财政改革方案实行收支两条线,并以1993年财政决算
为基数,一些地方已出现抬高企业税的现象,增加了企业负担。其次,
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职能。例如,目前国有企
业中的闲置富余人员约为3000万,仅此一项就使国有企业的利润每年减
少600亿元左右,如果再考虑其它有关因素, 如离退休职工的工资福利
负担,各种社会摊派等,国有企业的利润减少额还要大得多。同时,企
业办社会(尤其是学校、医院等福利)几十年,留下了很重的负担。
(四)技术、设备老化,后劲不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家底多是解
放初期打下的,近40多年来,由于企业留利水平低,仅能维持简单再生
产,因此在技术和设备上存在着“复制古董”的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只有20%,属于国
内先进水平的仅占21.8%,大多数只处于六、七十年代水平,还有15%
以上的设备超期服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过比较全面改造的只有
20%左右,尤其是老工业基地,由于技术装备长期得不到改造,企业经
营已陷入困境。不仅如此,企业的折旧率太低,过去我国固定资产折旧
率平均只有4.5%,按这个比例,机器设备更新一次平均需要20—25年。
近年来,虽然规定了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但由于多数企业效益较差
,实际很难做到。而且,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折旧资金是用于基本建设
的。据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数字,我国工业设备在保值方面的欠帐,
每年都不少于500亿元。资金的匮乏、折旧制度的不合理, 严重地影响
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加之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
企业即使是在市场疲软的条件下,仍然没有这方面的强烈要求。也就是
说,在市场总量和结构性疲软并存的条件下,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应该是通过技术改造,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靠质量在竞争中取胜,但
许多情况表明,企业选择克服困难的手段恰恰不是靠技术进步,而多是
靠价格竞争、广告竞争等手段,从而使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要求。如企业的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尚不足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
极性,平均主义现象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企业自觉主动地开展产品开发
意识不强,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尚未进入良性循环;企业商品经济观念
不强,许多企业产品畅销时要求放开经营,产品积压时又要求国家收购,
还没有真正投身到国内外市场上积极参与竞争,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正如外电评述过的:“几年来政府一直在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养成
了国有企业的依赖习惯,这种习惯阻碍了改革”。
三、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对策选择
第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企业陷入困境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这
是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死不活”状态的重要问题。对此,这里固然
有许多原因,但在众多的原因中,体制不顺仍然是制约大中型企业活力
的最根本的原因。虽然经过10多年的改革,但迄今为止,企业的根本问
题即产权制度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的产权关系得不到彻底改
造之前,从其他方面无论怎样试图使之活起来都未能抓住关键。因为在
所有权、激励机制和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企业没有自
己独立支配的财产,也就不会有来自财产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也就不会有高效率的企业运营。这既是为各国的企业所证明了的事实,
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突出的贡献。所以,企业活力的迸发,从根本上
说,依赖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从理顺企业
产权关系、构造现代企业制度入手。从我国曾推行的承包经营的实践来
看,承包制的内在缺陷就是因为它只是一种经营性的承包,由于没有财
产约束的预算约束软化,必然要出现不合理的企业行为。因此,承包制
作为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种改良形式,因其资产约束软化,不可能
成为企业制度的理想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
要改造传统的企业制度,通过产权关系的分解、重组和转让,实现产权
制度的创新,为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资格的市场主体提供制
度性基础。
产权关系的分解、重组和转让须经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的改革,即通过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职能从其它职能(宏观调控
、社会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使国有资产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国有
资产经营机构和其它社团法人机构负责,彻底解决国有资产占有方式行
政化问题。另一方面,在国有资产由专门产权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实现
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彻底分离,建立起终极所有权
、法人所有权、经营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使企业的责任
与义务、风险与收益对称。应该说,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正
第二,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合理与否,从根本
上说是由经济体制的合理与否决定的。因此,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
依赖于企业财产制度的改革成功。但在既定的产权制度下,企业经营机
制的改革并不能停滞不前。目前,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为企业
的效益低下,而效益低下的原因则是生产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积极性
不高。因此,针对这一状况,从企业的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入手,激发企
业的潜力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企业内部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
能低、工人能进能出”的三项制度改革应当是构造企业经营机制的一个
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中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从自己的切身利益着
眼考虑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千方百计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
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实现收益极大化。但在政府职
能和企业职能倒错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还难以实
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所谓政府和企业职能倒错,是指在社会经
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职能相互替代的经济现象,即“企业办社会
,政府办企业”。由于企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兼有生活保障功能,
甚至还有一部分社会行政职能,因此,它不可能是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
的纯经济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靠“三项制度改革”是不能成功
的。因为政府在企业办社会的同时,未能把企业的这部分职能归之于政
府,该管的诸如劳动市场的构造和组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没管或没
管好,不该管的诸如企业产品定价权、企业税后收入分配权、企业的劳
动人事权却由政府在管。政府和企业的这种职能倒错,直接的后果便是
企业经营机制迟钝。所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和政府依其在资源配置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发挥各自
的职能,使职能各归其位,形成合理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只有这样
,企业通过内部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强化分配机制对企业经营机制的
制约作用,企业经营机制才能实现彻底的转换。
第三,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核心,是
推动企业走向市场。抓住了这个环节,就抓住了企业深化改革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的重要性越来
越显著。企业的生产要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的产品要在市场上找
出路、见高低,企业的效益也要通过市场销售来体现。推动企业走向市
场,就可以通过责任、利益和风险的结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
神,引导企业对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
置。所以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推助器。但国有企业加入运行的市场,应该
是有组织、发育成熟的市场,这就存在一个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条件的
问题。为此,首先要完善市场体系,为企业提供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
当前要特别在完善消费品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和培育生产资料市场、金
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逐步形成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其次要改革价格体制,使进入市场的
企业接受的价格信号能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
。再次要健全市场规则,使企业在必要的规则约束下参与公平竞争,特
别保障优胜劣汰机制的正常运行。而且要加快市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目前我国的市场建设还很落后,这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的一大
障碍,为推动企业进入市场,需要加强并加快各类商品批发市场、专业
市场、市场网络、市场信息系统等市场硬件和市场竞争法规等市场软件
的建设,以及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第四,要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素质。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包含的各种因
素的性质和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能力的总和。提高企业素质,首先要
提高人员素质,包括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领导者的素质。劳
动者是生产要素的主要方面,企业人员素质的好坏也就成为决定企业素
质高低的关键。其次是提高企业技术素质。现代化的先进生产,首先取
决于生产工具的先进性,因此提高技术素质就是指提高企业的机械设备
、工具装备的水平。提高企业技术素质还表现为提高企业的科研、设计
、工艺等技术能力。企业技术素质的高低是企业素质高低的基础。最后
是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管理素质体现了人与物相结合的方式、性质和
特点,它通过领导体制、管理组织、规章制度来维护和完善生产过程,
同时通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各种管理的基础工作来组织生产。
(本文作者:吉林省委新长征杂志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