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中国论文,格局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3)01-0026-05
经过十几年的跌宕起伏与艰难行进,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同时仍然保持着增长态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1,2],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并引起了国家及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在研究如何促进乡镇企业有效集聚的过程中,我们却又发现,作为乡镇企业集聚问题研究的基础,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现状究竟如何,空间增长变化格局如何,空间集中状况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却知之甚少。因此,认真系统地研究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其发展演变及企业分布的重点空间,对于乡镇企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有益而且必要的。
1 宏观分布格局现状
1.1 乡镇企业的宏观分布格局特征
乡镇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区域乡镇企业发展的规模水平;乡镇企业的产值分布,则从效益水平方面反映了乡镇企业分布的区域空间差异。这两项指标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有效的阐释。对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产值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显示,我国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的现状格局具有以下特征。
1.1.1 空间的宏观分布极不平衡,极值差率大。截止1999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已达2070.89万个(表1)。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乡镇企业数量多的湖南省为222.86万个,占全国乡镇企业数量比重的10.76%,而最少的西藏自治区仅为0.1万个,所占比重尚不到0.01%,二者数量的极差之比达2228.6。由于西藏地区为后发展地区,情况比较特殊,将西藏地区排除后,乡镇企业数量极差值仍达645.14倍,仍然十分悬殊。而产值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1999年乡镇企业产值最高的为浙江省,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其次是青海。将西藏自治区包括在内,1999年乡镇企业产值极差值为1756.94,排除西藏地区后,极差值仍达164.34倍,反映了同样巨大的差异。
表1 1999年乡镇企业数量空间分布
Tab.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V enterprise number in 1999
地区
企业数/万个
比重/%
全国总计
2070.89
100
湖南 222.86 10.76
山东 190.93
9.22
广东 141.15
6.82
四川 130.71
6.31
浙江 103.09
4.98
河南 100.75
4.87
辽宁
99.52
4.81
河北
97.41
4.70
湖北
95.42
4.61
江苏
86.73
4.19
内蒙古
86.62
4.18
陕西
86.47
4.18
广西
82.32
3.98
福建
79.05
3.82
吉林
73.39
3.54
江西
71.60
3.46
安徽
66.65
3.22
云南
57.09
2.76
山西
34.25
1.65
贵州
32.53
1.57
新疆
29.71
1.43
黑龙江
24.10
1.16
甘肃
21.51
1.04
宁夏
12.37
0.60
天津
11.25
0.54
重庆
10.89
0.53
北京
10.24
0.49
青海
5.21
0.25
海南
3.76
0.18
上海
3.21
0.16
西藏
0.10
0.00
资料来源:中国咨询行——中国统计数据库(www.bjinfobank.com)。
1.1.2 乡镇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集中化水平低下,产值空间分布的集中化水平相对较高,集中地与分散地均相对集中。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31个省市自治区数量、产值分布的集中化指数(注:集中化指数反映某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其数值范围在0~1之间;若该指数为1,表明绝对集中;若为0,表明均匀分布。)分别为0.49,0.58,产值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明显高于数量的空间分布。乡镇企业数量的空间布局整体集中化水平低下,相对分散,但这种总体的分散格局并不意味着局部状况的一致,相反,乡镇企业数量分布的集中地区与分散地区都显得相对集中。
31个省、市、自治区乡镇企业数量分布中,湖南、山东、广东等9个省市乡镇企业比重已占全国的52.47%,超过了一半。而相形之下,北京、青海、海南、上海、西藏5个省市自治区乡镇企业的总和却仅占到全国比重的1.08%。而产值空间分布的集中区与分散区相对集中的状况更为显著,浙江、山东、江苏等6个省市的产值比重占到全国产值比重的51.87%,而贵州、新疆、海南等6个省市自治区比重之和尚未占到全国比重的1%,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从空间分布集中状况分析,产值分布还显示出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偏远地区极度分散的格局。
1.1.3 三大地带之间与三大地带内部差异显著。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单元来看,三大地带乡镇企业数量比重分别为43.89%,37.45%,18.66%,仅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就接近于全国的一半,而中部地区又几乎是西部地区的两倍,三大地带间乡镇企业数量的分布差异显著。而三大地带间乡镇企业产值空间分布差异更加悬殊,同年比重为63.27:28.02:8.71,东部地区占有明显的绝对优势,不仅是中部的2倍有余,更是西部的7倍有余,差距显著。不仅如此,三大地带内部同样差距悬殊。以西部为例,四川省一个省份即占整个西部乡镇企业数量的1/3,而四川、陕西两个省份更占到近3/5,产值则表现更为显著,四川省一省即占到近1/2,显示出内部的巨大差异。
1.1.4 乡镇企业数量分布的空间递进性不明显,产值分布则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递进性。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乡镇企业数量的平均值为67.52万个,以54.2万为一个标准差计算,将全国划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显示:乡镇企业数量的宏观分布并没有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明显的空间递进规律性。数量最多的湖南省位于中部,紧随其后的山东省则位于东部,其次是东部的广东省与西部的四川省,同一级差等级内部差异同样不显著。
从沿海向内地推进,乡镇企业产值分布则大致呈现地域递进性,效益水平逐渐降低。将全国乡镇企业产值按一个标准差划分为5个等级(图1),超过2个标准差以上的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均位于沿海地区;同时,超出平均值以上的省区单元中,除四川省外,其余均位于中部地区,而四川省与同一个等级之内的东、中部地区省份相比,差距极大(以0.5个标准差进行细分,则仅有四川省被计入下一个等级中)。从沿海向内地推进,产值效益水平的空间格局并不与乡镇企业数量规模水平的分布一致,规模指标很低的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效益水平指数却有明显增加,对比鲜明。
图1 1999年中国乡镇企业产值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output of T&V enterprises in 1999
资料来源:中国咨询行——中国统计数据库(www.bjinfobank.com)。
1.2 乡镇企业宏观分布格局评析
1.2.1 乡镇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总体等级分类。根据对乡镇企业数量产值进行综合评判分等后,得到下述结果(表2)。
表2 1999年乡镇企业数量、产值空间分布等级
Tab.2 Spatial scale distribution of T&V enterprise in 1999
数量
产值
高
中
低
高山东
湖南
中 浙江、广东、江苏 河北、辽宁、湖北、 内蒙古、陕西、广西
河南、四川、福建
吉林、江西、安徽、上海、
低云南、山西、贵州、新疆、
黑龙江、甘肃、宁夏、天
津、重庆、北京、青海、海
南、西藏
从表2中可以看出,乡镇企业空间静态分布格局可以明显分为6种类型。(1)高数量高产值型:主要是山东省;(2)高数量中产值型:主要是湖南省;(3)中数量高产值型:主要是浙江、广东、江苏省;(4)中数量中产值型:主要是河北、辽宁、湖北、河南、四川、福建省区;(5)中数量低产值型:主要是内蒙古、陕西、广西;(6)低数量低产值型:包括吉林、江西、安徽、上海、云南、山西、贵州、新疆、黑龙江、甘肃、宁夏、天津、重庆、北京、青海、海南、西藏17个省区。
1.2.2 乡镇企业宏观分布格局评析。乡镇企业宏观空间分布格局中,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规模的分布格局与效益格局吻合程度较高。总体而言,位序基本相吻合的为山东、辽宁、广东等省市,表明东部地区效益与规模水平的相对一致性。其中,山东省为历年来乡镇企业数量与产值最高的省区之一,是国内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今后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
在东部地区效益水平普遍上升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反映出数量与产值间位序的较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效益水平较规模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省份以东部地区为主,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市,位序提高了16位,其次是江苏省、天津市、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反映了东部地区效益水平增长相对显著;而相对于规模水平,效益水平下降较快的主要为中西部地区省份,最快的是四川,下降7位,其次是新疆、贵州、宁夏、湖南等省区,显示出西部地区相对更快的效益水平的下降。
此外,我国乡镇企业分布的低数量低产值类型共包括17个省区在内,反映出我国乡镇企业数量规模、产值效益总体上仍处于低发展水平。而17个省区中,除3个直辖市与开发较晚的海南省外,其他省区均属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说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待于区域整体水平的增长与发展。
2 分布的重点地域空间
乡镇企业数量及产值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了我国乡镇企业空间布局的静态发展状况,但乡镇企业的分布格局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并通过空间增长格局的演化影响着乡镇企业空间分布格局。
2.1 宏观分布格局与增长格局总体状况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1990~1999年乡镇企业的空间增长格局状况的分析(表3,表4)。
表3 乡镇企业1990~1999年数量年均增长率排序1)[3]
Tab.3 Ranked increasing rate of T&V enterprise number from 1990 to 1999
地区 1990~1999
地区
1990~1999
地区
1990~1999
内蒙古
12.57 陕西 3.81
湖北
-1.09
天津
9.86
山东
3.22
贵州 -1.79
浙江
8.52
青海 2.58
山西 -1.90
新疆 8.36 云南 2.32
江苏 -2.19
湖南
8.14 广东
1.85 安徽
-2.33
上海
7.77
全国
1.01 四川 -3.28
辽宁 6.97 广西
0.98 河北
-3.71
福建 5.90
甘肃
0.19 河南 -6.88
吉林 5.21 江西
0.07 黑龙江
-8.16
宁夏
4.73 北京 -0.15
海南
-8.84
1)考虑到历史延续性,将重庆市数值计入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不全未计算在内。
表4 乡镇企业1990~1999年产值年均增长率排序1)[3]
Tab.4 Ranked increasing rate of T&V enterprise output from 1990 to 1999
地区 1990~1999
地区
1990~1999
地区
1990~1999
陕西73.70
河南
40.79 云南 18.89
江苏69.37 贵州
41.21
内蒙古 15.23
浙江61.28 宁夏
40.15 天津 13.33
湖南60.14 安徽
37.55 山西 13.93
四川57.12 山东
34.22
黑龙江 12.42
广西55.01 福建
31.79 海南 10.47
广东53.26 全国
0.27 北京 1.67
甘肃52.66 江西 28.88 吉林 2.12
湖北51.03 上海 25.50 新疆 -0.67
辽宁41.13 河北 21.66 青海 -11.97
1)由于收集不到历年的可比产值,表中数据采用现价值计算。
可以认为:1990~1999年10年间,我国乡镇企业规模增长以东部地区最为显著,效益增长东部与中部地区速度都较快,但中部地区相对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的空间开放格局以及三大地带原有经济基础都对乡镇企业空间增长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乡镇企业整体水平高但由于外资推动作用巨大,在全球经济环境产生冲击、外资增长消退的同时,规模与效益增长均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长期在低水平、偏小规模上缓慢增长,在国家政策促动下,很快产生高增长速度,但毕竟整体规模水平、效益水平较低,无法与外界因素变动相抗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市场疲软影响下,无论规模还是效益增长均呈负值;中部地区则主要依靠原有经济基础以及企业发展为主要增长动力,受外界的影响不如东、西部显著,相对较稳定。
总体而言,1990~1999年10年间,我国乡镇企业宏观布局的集中化水平整体较低,同时东中西三大地带以及省区单元区域间及区域内都有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表现为高发展水平上的低度集中化且徘徊不前,中部地区表现为中等发展水平之上低度集中并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低发展水平之上高度集中化但飘浮不定。
2.2 重点地域空间
(1)从1990~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分布的空间布局状况分析:构成我国乡镇企业数量的主体仍然为东部沿海地区省份。以山东省、广东省为代表,其地位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已升至二三位;最不容忽视的是浙江省的进入,从1997年始,浙江省开始成为乡镇企业数量构成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且由于同时还伴随着效益的升高,浙江省将在今后成为榜首位置强有力的竞争者;中部地区中,湖南省表现最为突出,由前期的第6位跃居首位,但同时,相形之下,中西部地区中河南省、四川省位次处于不断下降地位,河南省更为明显,近期已不再是构成乡镇企业数量半数以上省份中的一员。这也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地位下降的一个警示。
(2)1990~1999年10年间,以乡镇企业产值分布状况衡量,我国乡镇企业同样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效益水平较差。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省等东部省份始终是我国乡镇企业效益最好的地区。1990~1992年期间,江苏省效益值最高,此后为山东省,近年来浙江省发展十分迅速,独占鳌头。鉴于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基础与社会经济环境,文章认为,浙江省将在今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发展位置。
(3)无论是乡镇企业的数量分布还是产值分布,东部地区都是明显的集中地区;从更具体的省区地域单元分析,我国乡镇企业集聚的重点空间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及增长率均较高的为山东、浙江、江苏、广东4省份。这4个省不仅一直是我国乡镇企业效益最好的省份,构成了历年来乡镇企业效益最高的四巨头,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也是国内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具有潜力的地区,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重点区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3 中微观区域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
由于乡镇企业主要立足于以县、乡(镇)、村等低层次的行政单位,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从中微观区域分布格局中得出来的,这里作者从并不多见的相关文献中收集了一些资料作为佐证。
199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受城乡隔离体制的制约和“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政策的束缚,乡镇企业大部分分布在社区范围内,1992年我国的2079.2万个乡镇企业80%分布在村落原野,7%分布在行政村所在地,分布在集镇的不足12%,分布在县城以上的不足1%,布局极为分散[4]。
而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以下简称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末全国共有非农乡镇企业139.7万个,按企业所在地划分,全国乡镇企业分布在大中城市为1.6%,县城为3.4%,乡镇所在地(包括工矿区)为20.5%,村落为74.5%。该数据表明乡镇企业布局仍然高度分散[5]。
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万个乡镇企业集聚在各类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里,集中到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达到20%以上,有的地方达到40%,1.25亿从业人员中有2600万人在小城镇居住,但总的看,大部分乡镇企业仍然处于分散化状态[6]。
以最早提出所谓“三集中”策略的上海郊区农村为例,分布在乡、镇所在地的乡(镇)办企业数量由1990年的4402个减少为1997年的2594个,占全郊区乡镇企业比例由31.95%下降为21.13%。而分布在各行政村以下的村办企业则由1990年的9376个增加到1997年的9680个,由68.05%上升为78.87%[7]。乡镇企业空间分散布局的趋势依然存在。
以文章实际调研的浙江省诸暨市、嵊州市和河北省大河镇三地区的乡镇企业空间布局数据分析(表5):分散在村落中的乡镇企业远远多于镇区,而且与全国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村落和镇区的乡镇企业数量比重基本上呈8:2的状况。
表5 大唐、石磺、大河三镇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状况
Tab.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V enterprises in datang town,shihuang town and dahe town
区域 大唐镇
石璜镇
大河镇
企业数/个 比重/% 企业数/个 比重/% 企业数/个 比重/%
共计
4660 100 824 100 334 100
镇区 795 17.06
156 18.9371 21.26
村
3865 82.94
668 81.07
263 78.74
资料来源:各乡镇工业办公室提供数据,其中,大唐镇为2001年4月数据,石璜镇为2000年10月数据,大河镇为1999年底数据。
但从乡镇企业对村、镇经济的实际贡献而言,则并不一致。对浙江省石璜镇的824家企业与河北省大河镇的334家企业在村、镇之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6):镇区企业的从业人员、产值或销售收入明显高于村落企业,与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相反态势。也反映了镇区企业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经济贡献份额。
表6 石璜、大河两镇村镇企业比较
Tab.6 Compare of T&V Enterprises between Shihuang Town and Dahe Town
乡镇
统计的地 企业数 销售收 职工人 企业数 销售收入 职工
名称
域单元
量/个 入/万 数/人 比重/% 比重/% 人数比
元
重/%
石璜镇 镇域合计 824
237044
3521
100 100
100
镇区合计 156
107597
116118.9345.39 32.97
村落合计 668
129447
237181.0754.61 67.34
大河镇 镇域总计 334 9504 33359
100 100
100
镇区总计
71 2841
858421.2625.73 29.89
村落总计 263 6663 2477578.7474.27 70.11
资料来源:石璜镇2000年10月企业报表,大河镇2000年乡镇企业统计资料。
1992年的调查资料、1997年的全国农业普查资料以及调研区域的资料显示,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在建制镇、县城的分布有一定的集中趋势,但乡镇企业在县城以下区域的分布格局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
4 乡镇企业的典型集聚区域
如前所述,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区既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乡镇企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进入90年代后,浙江、江苏、河北等省区出现了很多区域性产业集聚区,天津、山东也出现了不少以大企业为支撑的地方性乡镇企业集聚小区。其中,以浙江、河北省的乡镇企业集聚状况较为突出,特别是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省,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集中分布区域,在当地称之为“块状经济”。
4.1 河北省的特色产业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河北农村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村、专业乡,有的还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连片群体,成为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例如,以河间为中心的电线电缆业,年销售收入已达70多亿元。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十几个;以清河为中心的羊绒业,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占据了一半的国内市场和近1/4的国际市场,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还有沿太行山脉的建材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加工形成产业集聚。河北省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较快,除了河间和清河外,还包括辛集的皮革、安国的药材、白沟的箱包、安平的丝网、高阳庞口的农机配件、正定的板材、衡水的摩托车头盔、平乡的自行车配件等;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科技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如隆尧的华龙集团、清河的东高集团、高阳的三利集团、冀州的春风集团、永年的蔬菜批发市场、丰润的建材市场等。1997年,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产业达到6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6个,年交易额超2亿元的专业市场达到38个[8]。
4.2 浙江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浙江省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道路可以归纳为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特色产业区。专业市场的异军突起是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目前浙江省几乎每个地方都形成了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群体,其表现形式就是遍布全省城乡的各类专业市场。据统计,浙江目前共有440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市场经营户高达75万户,其中86%以上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以专业市场为载体,通过户带户、村带村,逐步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集中连片经营拓展,涌现出上百个个体私营产值万元、超亿元的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村[9]。
浙江各地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专业乡镇99个,专业村1600多个,个体私营工业园区12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上百个,温州柳市电器、海宁皮革、舟山海产品、丽水刀具、诸暨珍珠、磐安药材、庆元香菇、嵊州领带、新昌胶丸等块状经济日趋成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专业市场的繁荣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城、柯桥轻纺城等数十个市场,已成长为全国性的商品交易场所,少数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已逾50亿元(注: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浙江最具成长性的国际性特色产业集聚区,2000年。)。
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特色产业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产业及经济的增长,其发展模式与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谈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不能总停留在对现象的表面描述上,乡镇企业空间集聚形成机制、主要动力、激励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我们进一步地探求以上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样本和示例。这些地区的有效经验与措施也为其它地区乡镇企业的有效集聚和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收稿日期:2002-02-07;修回日期:200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