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嬗变——安徽省淮北市打造“皖北江南”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淮北市论文,安徽省论文,脏乱差论文,江南论文,洁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上灰蒙蒙、地上脏乱差”,是曾经煤城淮北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天蓝、地净、山青、水秀、城绿,是今日煤城淮北真实而形象的写照。
城市仍是这座城市,而带给220万相城儿女的却是她“脱胎换骨”的嬗变。是什么让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由过去的脏乱差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洁净美呢?这一切,缘于她16年坚持不懈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缘于她从未改变的对“皖北江南”的梦想和追求。
大环境整治:让煤城变美城
创建文明城市,环境是基础。打造“皖北江南”,建设“文明淮北”,是200多万煤城人民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自1995年学习张家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起,16年来,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始终咬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放松,把打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作为创城的基础工程抓住不放,开启了建设“皖北江南”的新征程。
告别计划经济之初,“马路经济”曾令淮北人所称道和自豪,貌似繁华的临街店铺、骑路市场、小摊比比皆是,这种被自诩为“小上海”的经营现状,曾经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方便就成了梗阻,隐患变为顽疾——垃圾遍地、污水四溢。针对这一现状,全市上下实施了一场环境革命。1995年,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提出了在创建中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狠抓了“三个起来”,即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随之,在1996年又实施了“两拆一还”工程,即拆违还绿、拆墙透绿,以拆促建,推行了“垃圾袋装化”工程、市场建设工程。进入1997年,随着重点问题的突破,创建工作由点向面延伸,实施了“四个延伸”,即创建工作向小街小巷延伸、向居民小区延伸、向集贸市场延伸、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延伸。1998年,在全市推行“三个覆盖”,即“四个延伸”覆盖全城、垃圾袋装化覆盖全城、环境绿化覆盖全城。
如果说进入2000年之前,该市的城市市容环境治理更多的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式整治的话,那么在时间迈进2000年之后,随着“一个领导体制、两个工作机制”的倡导实施,淮北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淮北市市容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运而生。随后,淮北市相继制定出台了《淮北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市容貌标准》《关于加强店面招牌管理的通知》《淮北市城市散体物料运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自此,淮北的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开启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方位整治,实现了由地面到地下、由山水到空中的立体式治理。通过开展文明示范街、街景整治等系列活动,孟山路、淮海路、相山路、洪山路等一批批街巷道路文明规范、井然有序,一座座沿街建筑“穿衣戴帽”、焕然一新;通过实施塌陷区复垦治理、生态水网修复、荒山绿化和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园林化、广场绿地化、城郊生态化、山水城一体化”悄然融入群众生活,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风姿初步彰显;通过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关停小火电等举措,推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加强源头治理,全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新举措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催生新景象。正是有了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实施环境治理,才有了今天这座城市从黑脏破乱到洁净新美的“蝶变”。
老城区改造:让生活更舒适
伴随着“东进、西延、南扩”战略目标的实施,淮北市城市建设的重心向新区拓展转移,而老城区的一些主次干道、街巷小区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与城市整体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显现,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差距较大。着眼于全面提升创城工作的整体水平,淮北市打响了一场老城区环境改造的新时期“淮海战役”。
创建文明城市,社区是重点。抓好社区创建,环境是关键。近年来,围绕提升社区创建水平,全市先后开展了清理非法小广告、空中管线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等专项活动。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10年12月专门下发了《关于老城住宅区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投入近3亿元,对首批60个老城小区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实施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全民健身、规范化管理“六项工程”。“通过创城工作,现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道路宽敞了,下水道通畅了,设备齐全了,环境变美了……”这是社区居民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如今,走进这些小区,一栋栋整齐的楼房焕然一新,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盏盏新装的路灯在夜幕下交相辉映,一棵棵花草树木在房前屋后显得青翠可人,一套套崭新的健身器材吸引着晨练晚练的居民,有的小区内还设立了“社区好人长廊”,通过一个个身边的好人,影响带动社区居民共铸文明和谐新风尚,让居民们倍感亲切,处处洋溢着一派温馨和谐之风。
在加快推进老城小区综合改造的同时,淮北市对老城区主次道路、供水、供气管网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同步改造,高标准完成了古城路、惠黎路、孟山路、花园路、民生巷等14条街巷道路的升级改造,更新设置了城区55个新式公交站台,对街道两侧、广场公园实施了绿化补植、功能配套,通过实施综合改造,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在创建文明中,一点一滴分享着文明创建之果。
农村清洁工程:让农民变市民
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实施环境治理,难点同样在农村,尤其对一个北方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来说,受自然基础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实施环境整治更为不易。多年来,淮北市在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同时,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创建协调发展,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创建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在全市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特别是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把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农村环境整治的热潮。
新机制催生新活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创新社会管理的民心工程、巩固执政之基的治本工程,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从加强组织领导抓起,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层层成立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文明办和市容管理办公室,并组建了农村清扫保洁队伍;从加强制度规范抓起,先后出台了《淮北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实施方案》《淮北市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办法》及其督查考核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加强资金投入抓起,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将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经费、维护经费、运行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财政分级负担的资金保障机制,2009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村清洁工程资金达6800多万元,先后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16座、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共厕所26座、垃圾收集房(池)3000多座,配备垃圾清运车和洒水车21台、人力清运车1600多辆。通过以上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从根本上解决了“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问题。特别是随着2010年初宇能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建成投入运行,使农村垃圾处理初步建立起“村镇收集、县区运转、市处理”的长效机制,彻底改变了我市垃圾靠填埋的历史。
新举措带来新变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优化农村环境,关键在于如何抓好落实。2009年,以学习贯彻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遵义)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在全省率先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为载体,在全市农村创新开展了“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四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路面硬化)”、“六项清理(清理室内、房前屋后、公路、桥塘沟渠卫生环境和墙体非法广告、乱搭乱建)”活动,通过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大改变,在连续两年的清洁工程考评中,淮北市一直处在全省第一方阵。正是有了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才使得城乡一体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使得今日的淮北广大农民群众虽人在农村,却似置身城中,整洁优美的环境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
从城市大环境整治,到老城区综合改造,再到农村清洁工程的全面实施,通过创城带给煤城淮北的不仅是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让她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青山碧水绕城过,红日蓝天入眼来。一次次文明洗礼,一场场环境再造,如今,这座昔日能源之城完成了从地净到天蓝、从山青到水绿、从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转身,一幅“皖北江南”的美丽画卷正在淮海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