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调控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艺术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达到使学生会学、乐学、好学的目的,这需要教师的教学运用调控艺术。
一、内容的调控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倘若不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调控,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5分钟里,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有些教师“侃侃而讲”的内容,恰恰是学生已经懂了的,或者是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的;而那些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或者自己领会不深、理解不透的地方,教师反倒不讲了;或者教师本来想讲但时间不够了。这种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比如,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做到把握要点,化解难点;强化基础,适时点拨;温故知新,深入拓展。要真正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只有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始终保持“和谐共振”,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课堂教学节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合拍、一致。
二、教法的调控
教法调控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一艺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教法生动、新颖,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法不断变化与更新,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导语的调控。一个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导语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清楚地了解到这节课要讲的是什么,本课的目标、要求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开动起来。比如讲授《三峡》一课,我首先创设情境,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峡美景”,并饱含激情地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三峡,去领略春的素湍绿潭、夏的江流湍急、秋的林寒涧素和冬的清容峻茂……”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能启发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主动性。
尽管导语有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制造悬念等诸多功能,但若调控不当,亦会弄巧成拙,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启发诱导、灵活有趣的有效导语导入。导语力求“精”、“新”、“巧”,但绝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导而又导,拖泥带水。
2.语言的调控。教师语言是传授知识、引导思维、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最基本手段,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因素,是丰富的理性信息和潜在的情感信息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当、生动形象且富有启发性。教师只有用准确无误的教学语言,有层次地表述信息,才能使学生在课上不会走神;只有用引而不发的语言,才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学习《荔枝蜜》一文的结尾,要学生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写作技巧时,我一边用饱蘸感情的语言提示:“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边以手势、眼光辅助说话,学生立即条件反射似的说:“写作技巧是以小见大。”
教师语言还应该富有听觉上的魅力。因为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疾缓同样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为教师所精心营造的优美教学情境所吸引,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但是,教师不可一味地追求声调的动听和词语的华丽,大量地堆砌与课文内容及教学本身关系不大的词藻,也不可因“灵感”来了,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因为那样,教师的“积极性”会填满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才气”会抑制学生的创造灵气。
3.提问的调控。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钥匙。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洁、恰当、有力,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决非一日之功。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呢?首先,问题要难易适中,即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抑制探索的积极性;太易,学生随意回答,课堂上“大合唱”一番,貌似活跃,教学意义却不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懒于动脑,导致思维松懈。其次,问题要适量。提问过多,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余地,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反之,提问过少,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此外,提问还要注意兼顾各层次学生,使其各有所得,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板书的调控。板书是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缩微教案,它能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板书:
寥寥几字,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为文的要旨,给人以赏心悦目之艺术美感,也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板书有法,必须遵循“少而精、虚实结合、布局合理、正确工整”的原则,不能“多”书,不能“无”书,只能“精”书,书在点子上。如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所言:板书要“醒目”、“悦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又无定法。不同课文、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板书样式。就是同一本教科书,由于课文的侧重点不同,板书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但不管什么样的板书,都要突出其知识性、启发性、形象性。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板书,用板书调控教学、服务教学。
三、教态的调控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明显看到,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对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态的适度变化在教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体来说,教师的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站立姿势,甚至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又常常是教学口语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在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时,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满面春风走上讲台,之后眼观全班学生,用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始授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微笑地注视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眼神里流露出鼓励和赞赏,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作出中肯的评价,课堂上自始至终被一种融洽的师生情谊包围着。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学节奏的变化,他们的面部表情、目光、声调都在变化,再辅之以得体的动作、适宜的停顿,便能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趣盎然。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教态的变化来调控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教态变化要适度,要浓淡相宜。因为教学毕竟不是表演,情态过度表露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表露不足又没有生气。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非语言行为的调控作用,要掌握好教态变化的分寸,做到言教身教并重。
四、信息反馈的调控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此名言说的是实践、练习的功能。的确,布置练习,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之一。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不会忽视练习题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依据大纲教材,既服从于知识体系的讲授,又不完全做课文内容的奴隶(即适当扩展、充实内容)。练习的形式可借助小黑板、讲义、幻灯等手段和工具,使表现形式务求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其知识技能的迁移。同时,还可以从检查作业的过程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而发现问题,调控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
综上所述,调控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控得当,能使教师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