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原始精神和冷面:2005年新一代导演的扫描_中国新生代论文

市场的原始精神和冷面:2005年新一代导演的扫描_中国新生代论文

精神的简陋与市场的冷脸——2005年新生代导演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简陋论文,导演论文,精神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施加于中国新生代导演的恩赐与回报,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中国电影制作从2002年起制作门槛的降低,至2005年显示出滞后的激励效应,新生代导演在这样的良好走势面前,无疑获得了浮出水面的机会。资料显示,2005年四十岁以下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38部,占全年生产总量的15%。这是火的一面。而与之相应的,却是市场的冷酷无情的回报。新生代导演从开始影片创作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思考着市场。这几乎使他们面临着比笼统意义上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更多必须直面的新概念。

但是,新生代导演们先天性的不足,使他们几乎无法撬开市场的大门。而他们本身显示出对市场需求的茫然失措、左冲右突的彷徨无主,也使他们的电影作品,不具备吸引观众眼球的轰动效应。如果说,第六代的贾樟柯、王小帅还要在遨游市场的过程中,不得不呛下几口浊水,那么,新生代导演们初出茅庐,用滚烫的希望与市场的冷面迎头相撞,便显得是一件最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也许,在这样的与市场的过手与较量中,才能真正去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最初的不应期之后,我们相信在苦与甜的交织中,新生代导演们会磨砺出自己的品牌,涌现出这一方阵的代表,打造出真正市场所需的新的经典。

新生代导演挑战市场策略扫描

本文中涉及的新生代导演,我们愿意在一种广义的角度上进行考察,我们把他们作为在第五代、第六代之后投入影片创作的一个群体的代表。相比第五代拿着国家投资的钱拍摄个人意志的电影及第六代导演一门心思地走海外路线,新生代导演顺应当今的电影拍摄环境,有着自身的几个特点:

1、撞大运——电影节路线。这几乎是第五代、 第六代导演们已经成功地摸索出来的一块敲门砖。新生代导演人微言轻,一个国际性的奖项,无疑是抬升自身地位的重要砝码。第六代导演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直接告诉新生代中的弟弟妹妹们,那些影片并非高不可攀,对那些相似元素的套用与复制,完全可以重复国际获奖的神话。作为一个新锐导演,太需要这样的国际性肯定了。在2005年新生代导演拍摄的作品中,《红颜》可谓是一部适应国际电影节需要而量身定做的电影,影片里移用的一些元素,我们可以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如地域性的方言,乡间僻壤的环境,不温不火的疏离风格,甚至在人物的设定上,都可以看到对贾樟柯《站台》的模仿。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在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欧洲艺术奖,但是,影片在故事发生地重庆公映时,却观者寥寥,观众反映冷淡,再次重演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幕。

2、闯市场——恐怖片路线。新生代导演不能说心里没有大市场, 但拿出什么作品去搏击市场,却使新生代导演望而却步。娱乐片门类众多的样式中,几乎所有的引人的视觉效果都是靠金钱堆砌起来的,但新生代导演显然难以拥有如此众多的投资,最后不得不在闯市场的过程中,挤上恐怖片这一逼仄的小道,一显身手。恐怖片更多地借助于对气氛的营造,故事空间也相对狭小,这都使恐怖片成为低成本影片中最有可能受到市场青睐的一个幸运儿。2005年新生代投拍的影片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纯粹意义上的娱乐片,如果称得上是娱乐片的,只有几部恐怖片,如《窒息》(导演张秉坚),第一次拍胶片电影)、《诅咒》(导演李虹)、《七夜》(导演张菁,也是第一次拍胶片电影)。

3、试身手——生活化路线。大多数新生代导演,掂量着有限的资金, 只能把镜头瞄准现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暂且练练拳脚,试试身手,积累经验,对于新导演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在2005年新生代导演拍摄的影片中,这类影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取材于现实,取景于生活,使这些影片较为贴近现实生活,像表现一位老人与女孩之间的情感、性格、精神碰撞的《我们俩》(马俪文导演)、反映当代青年爱情生活的《独自等待》(伍仕贤导演)、带有怪诞色彩的涉入爱情是非的《青春爱人事件》(颢然导演)、表现婚恋纠葛的《桃花灿烂》(傅华阳的电影处女作)、表现普通人爱情选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冯巩的导演处女作)、表现电影与人生关系的《电影往事》(小江导演的处女作)等。

新生代导演遭遇市场冷脸

新生代导演满腔热情,充满希望,但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看着市场的反馈,却怎么也不能让人高兴起来。

1、见缝插针上市难。新生代导演发现,影片拍摄出来, 压根儿找不到一个上档的机会。几乎所有的新生代拍摄的影片,在影片拍成后,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发行的档期。《电影往事》实际上已于2004年4月份取得了公映证,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2004年的电影作品,但是,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公映档期,一拖再拖,本来应在2005年元旦作为庆祝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第一部影片上映,但一直推迟到8月底公映。前不久,冷不丁地在央视“电影频道”上看到夏雨正在屋子里偷窥玲玲搜集的老电影,不由一惊,这意味着这部电影的票房之梦已经结束了。

同样,比较具有观赏价值与娱乐趣味的《独自等待》搁置一年后,才在2005年9月份公映,但已经错过了暑期档最炙手可热的黄金段位, 偏偏该片的宣传词还打着“今年夏天最好玩的电影”,顿时给人一种冷幽默的无奈。即使是冯巩导演的处女作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没有沾上导演相对人气较旺的优势,同样遇到了“上映档期迟延”。

2、过眼烟云回报低。新生代导演拍摄的电影,即使是排上了档期, 也是如过眼烟云,无声无息。《独自等待》本来对票房有所期待,但排上档期后,市场冷淡,只得匆匆撤片,票房远不如当初的想象。而《青春爱人事件》最终票房只有15万元,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即使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仗着有冯巩的名声及他拉拢来的一大帮笑星,也只为影片的票房哄抬到210万元。

3、空谷无声反响差。新生代导演并非没有意识到炒作的重要意义, 哪怕是力所能及制造出来的一些负面新闻,都可能给予他们拍摄的电影一次受人关注的机会。像《青春爱人事件》开始时大肆炒作“新意念电影”,但还不足以引人注目,直到2005年4月中旬, “《青春爱人事件》退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事件引起媒体的关注,才使该片有了公映的由头,但不管作出如何的造势的努力,依然无法改变市场冷淡的结果。

新生代导演的缺失

尽管新生代资历浅、名气小、融资能力弱,是导致他们受到市场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生代导演自身的一些共性的缺陷,才是他们真正遭遇到市场排斥的重要因素。

1、创意匮乏。相对于他们在学院里时的好高骛远,指点江山, 当他们自己操弄导筒的时候,仍然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当年他们嗤之以鼻的陈词滥调中。比如,新生代拍摄的最投市场所好的恐怖片,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恐怖缘自于神经错乱,当影片交代结果,仅仅是因为主人公出现了恐怖幻觉而已,那么,这样的影片还有什么社会内涵与心理刻画?《窒息》中的葛优是因为精神出现幻觉才疑神疑鬼,《七夜》中蒋勤勤扮演的宋瑶屡屡见鬼,原因是她服用了致幻觉的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恐怖片就是靠人扮鬼来取胜,这构成了国产恐怖片的最基本的两种类型。长此以往,这一最有可能富有市场效应的娱乐片种也可能成为无人问津的鸡肋。当然,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在恐怖片的外延上将恐怖的因子扩大到“鬼”的存在,西方电影“人鬼情未了”模式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经典,我们的恐怖片未尝不可以涉入到这样的领域,毕竟观众的承受能力已今非昔比。我们再看看韩国金基德导演的《弓》,它的情节框架在中国电影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它发掘出的内涵,我们却可以隐约辨识到现代与传统在命运、血统上相互虬杂的深刻命题,影片十七天完成,成本也不高,但题旨却振聋发聩,可以说,创意是影片品位的重要标志。

2、故弄玄虚。《青春爱人事件》票房如此低迷并非没有原因。 导演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突然颠覆了整个爱情故事的真实性,暗示一切情天恨海的恩恩怨怨不过是角色的一个意念而已,这种虚虚实实的电影设置,似乎是包括新生代导演在内的所有中国导演都喜欢玩的一套,仿佛不来一点虚拟与真实的杂糅与搅拌就无法体现出自己的先锋性似的。《苏州河》、《花眼》乃至《求求你,表扬我》都出现类似的集体无意识。导演自己都把拍摄出来的电影搅得像糨糊似的,怎么可能要求观众有兴趣、有时间去为你的电影探幽索微,分析出微言大义来呢?

3、人物丑陋。这几乎是新生代导演电影镜头里的一种共性特点, 如何让角色恶心,新生代导演就往哪里努力。《红颜》中,年轻的母亲与她当年的私生子纠缠在一种暧昧的情感里,在乱伦的边缘铤而走险,令观众提心吊胆,生怕电影中真的生出几份不伦的情恋。《电影往事》中,女孩玲玲为了独享父母的爱,竟然想害死弟弟,与《孔雀》中的同样的情节几乎不谋而合。而影片中的继父竟然一巴掌打聋了玲玲的双耳,可谓触目惊心。

4、情感真空。《独自等待》虽然在技术上颇有新意, 但里面的那帮京油子继承了王朔式的语言风格,游刃有余地游戏爱情,如果不是到下半部龚蓓苾在闹哄哄的爱情谎言中展露出一丝爱情的执着的话,那么整个电影就是一个恶俗的闹剧。

新生代导演不像上几代导演毕竟还经过十七八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熏陶,他们在王朔式玩世调侃的浊雾中长大,又经过正在泛滥的“性随便”的“陶冶”,因而不相信人类情感中的真挚,感受不到人文情韵的温暖是他们的一个通病。这些人总想标新立异挑战爱情的忠贞与执着,自然令这些影片中的爱情故事让人恶心。

再看《桃花灿烂》,它讲述的是一个畸恋的故事,沉湎在一种婚外情的漩涡里故作人性的挖掘,爱情的纯净感荡然无存。作为与年青观众在年龄层次上最为接近的新生代导演也拿不出最能体现爱情质地的浪漫电影,难怪观众纷纷跑到韩国好莱坞电影中寻找靓丽美好的爱情故事了。

5、镜头寡淡。新生代导演拍片由于成本所限,画面质量较差, 难以吸引观众注目,而大多数导演在镜头上也不去考虑吸引观众的视觉快感,把一地鸡毛式的生活原生态地拷贝到银幕上来,画面单调,节奏也缺乏明快,令观众昏昏欲睡。比如,《红颜》,大概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吧,电影的镜头大多数是以单向的镜头出现,观众始终处于一种侧面窥视的状态,且镜头过分冗长,如角色从街的尽头走向镜头,几乎镜头不着任何调动,观众有耐心坐在电影院里看这样的没有信息的画面吗?!

标签:;  ;  ;  ;  ;  ;  ;  ;  ;  ;  ;  ;  ;  

市场的原始精神和冷面:2005年新一代导演的扫描_中国新生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