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总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纲论文,教学方法论文,新课标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实践就是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总纲。
首先,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是学习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正确途径。
我们知道,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经验是很成功的,刚刚学会说话的儿童(3岁左右),大都可以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通顺的句子,3岁以上的孩子凭语感就可以掌握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可见,儿童学习语言走的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这条捷径就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设想一下,如果让儿童走“分析—理解—运用”的途径,学习和运用词汇,必须了解词的构成和意义,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学习和运用句子,必须了解句子的结构、类型;学习和运用成套的语言,必须了解句群的结构、表达的方式、修辞的方法等等,那么,学龄前儿童是绝对学不好语言的。
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这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
其次,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
学习语文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符号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材料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学习语文,主要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悟,是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里既有认知意义上的,又有情感上的。而领悟主要是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则主要是指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则是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
再次,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在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系统中居于基础和支配的地位。
新课标十分重视语感教学,语感教学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多听、多读、多写、多思中感悟和积累成块成篇的语言。语感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通过语感分析,让学生习得和积淀语言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都统一于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须知这种学习方式受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的支配,它必须也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否则,它只能变成空中楼阁。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离不开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且必须以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为基础。否则,创造便成了无源之水,发展便成了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所谓创新。
第四,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是评判中小学语文教学得失成败、优劣高下的基本标准。
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规定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一般的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法,是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这一组织规程与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它不能与这一组织规程和最基本的原则相抵触,而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组织规程和最基本的原则,否则就是无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评判一堂语文课或语文教学得失成败、优劣高下的标准固然多种多样、林林总总,但从根本上说主要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了多少成块的语言材料,学生领悟和积累了多少成块的语言成品,以及学生掌握了多少语言材料运用之妙。看一个语文教师的课上得好不好,不能仅仅看他讲得如何生动精彩,教法如何花样翻新,手段(媒体)如何耀眼夺目,而主要应看这位教师的一切措施、一切手段(媒体)、一切方法的运用,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对于成块语言材料的吸收和积累,以及对于语感的积淀,是否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掌握语言材料之运用,要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否得到升华,灵魂是否得到净化,情感是否得到陶冶,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教材、教师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的客观条件和具体要求出发,依据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这一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总纲,就能创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
第一,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是创模的母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人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遵循的标准样式,它多种多样,又自成体系。“识字、写字、品词、析句、朗读、背诵”模式,“读的过程为经线、字词句训练为纬线”模式,“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模式,这些在20世纪90年代末创造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无不与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实践证明,它们是体现了语文教学个性的有效率的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长期流行的“作品分析”模式、“串讲串问”模式、“讲深讲透”模式等几乎与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其结果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的母体中孕育。
第二,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是造型的依据。依据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可以创造出多样的语文课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的“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的课题实验,将课型划分为四类:①以讲读统编教材为主的精读课;②以课外补充教材为主的泛读课;③侧重思维训练以听说为主的听说课;④指导、实践和讲评的写作课。其划分依据就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实验结果表明,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语文能力大大高于非实验班。
总之,在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的系统中,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处于总纲的地位,其他的语文教学法则处于子法、子子法,即“目”的地位,“纲”与“目”是总分关系,“目”必须也只能由总纲来规定、来演绎、来创造、来总揽。在语文教改形势日益发展、语文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自觉地牢牢地抓住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总纲,就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
标签:新课标论文;